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每一场"颜色革命"都是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战略棋局中的一枚棋子,没有美国的谋划、支持、指使,就不会有"颜色革命"。近年来,一系列国家接连发生"颜色革命",政权更迭,政局动荡,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这种由美国导演的推翻现政权的所谓"革命",值得我们高度警惕。"颜色革命"分四步走所谓"颜色革命",主要是指通过非暴力的"街头政治"方式颠覆政权的  相似文献   

2.
乌克兰与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二次"颜色革命",说明了"颜色革命"大概不是一个历史过去时的概念。透视"颜色革命"可以发现,尽管十多年来,其形态已经发生过两次大的嬗变,但其内涵依然有线索可循。不论样式如何变化,"颜色革命"依然是国际强权势力依据其战略利益,针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策动发起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利用了国内政治、经济的矛盾,借助了政治精英的内斗和民众的社会抗争运动,试图推翻一国的现政权。俄罗斯等国的经验说明,控制媒体、掌握军队、保障民生和加强政治整合力等方式是一国抵御"颜色革命"的现实路径。随着新技术手段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应用,"颜色革命"对一国政权的冲击力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从总体国家安全观角度,进一步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加强应对战略策略与技术战术。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初,前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相继爆发以街头抗议等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也就是所谓的“颜色革命”,包括格售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颜色革命”中,充当反对派的各种政治组织十分活跃,扮演着“颜色革命”的主导力量角色。在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中,尤先科领导的“我们的乌克兰”联盟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4.
颜色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颜色革命是指在美国支持下,独联体一些国家发生的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来完成国家政权更迭的政治运动。颜色革命起源于上世纪东欧剧变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的演化。颜色革命的实质是美国主导的亲美疏俄国家政权颠覆运动。颜色革命对我们新疆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新挑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不驱狂敌誓不从"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内战爆发,硝烟弥漫.27日,美帝国主义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随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给美国及其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任命美国驻远东军队的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10月初,美国侵略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并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在这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朝鲜党和政府提出出兵援助的请求,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相似文献   

6.
梁孝 《党建》2011,(9):60-61
文化操纵是美国的“攻心”之术,其目标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今年2月以来,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相继爆发“茉莉花革命”,虽然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但这次“茉莉花革命”与以前苏东剧变时发生的“天鹅绒革命”、独联体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异曲同工,都是美国通过文化操纵发动软战争,攻掠全球战略要地。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从《资本论》文本的研读得出马克思的"症候读法",并用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进行解读,认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认识论断裂",从而实现了理论"总问题"的革命;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遭到理论界严厉批判,面对批判,阿尔都塞进行辩解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辩证分析阿尔都塞的解读方法及理论结论,对深刻认识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有效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8.
刘志富  赵和伟 《求是》2013,(3):58-59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际传播能力提供舆论支持,一个国家不仅难以和平崛起,甚至维护正当利益都会非常艰难。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将会丧失新闻话语权,导致虚假新闻横飞,国家形象被妖魔化,国际处境孤立,严重影响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从伊拉克战争到"颜色革命",从利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二十年间我们党的"基本理论"。作为一般理论命题或政治哲学命题,它符合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思想,是可以成立的。但当时它被赋予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文化大革命"那样政治大革命的特定含义,则成了错误的"左"倾理论。现在有的同志主张为它"恢复名誉",重举它的旗帜,这是不可取的。不过联系现实回头去看,当年毛泽东阐发这一理论时提出的许多宝贵预见,却有着极大的警示意义,足资我们认真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图谋灭亡中国的产物。事变引发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朝日新闻》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在事变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以"号外"的形式刊登了消息。从卢沟桥事变到日军攻陷北平,《朝日新闻》在重要版面报道事变的进展,并断定事变的责任在中国方面,以煽动性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关注。《朝日新闻》还大量刊登国民"赤诚报国"捐款、慰问伤员等消息,发起"军用机捐款运动",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支持战争,煽动国内的战争情绪。本文以卢沟桥事变到北平沦陷近一个月的《朝日新闻》专题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朝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阐释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从新的视角探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持续八年的原因,拓展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大力弘扬“八一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同时所产生的。它既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赣文化的丰富发展,又启始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它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敢于斗争、勇于探索,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八一精神"虽然产生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但这一革命精神至今历久弥坚,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2.
独联体国家是美国"新布什主义"对外政策的重点区域.在长期输出西方式民主,扶持政治反对派精英的基础上,美国借独联体各国选举之机发动"街头政治",诱发了旨在建立亲美政权的所谓"颜色革命".基于独联体国家存在的严重经济和社会问题,"颜色革命"仍可能在其他一些国家上演,但受美国自身因素的影响和独联体国家的反对,"新布什主义"企图全盘"再西化"独联体的图谋也不可能完全得逞.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曲折进程中,"左"倾指导思想一度主导了新中国成立后前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大跃进"是其中颇具典型性的一个历史时段。"大跃进"时期,"以所有制变革为先"逐渐成为共识;其后,"不断革命论"在反"反冒进"中提出并得到贯彻,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酝酿和明确提出,则标志着"左"倾思想的登峰造极。农村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趁穷过渡",乃是"左"倾思想指导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邵金凯 《理论学刊》2007,(12):108-111
中国古代王朝从秦汉开始确实存在着兴亡的"历史周期率"。支配"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因素是"马上"体制。"马上"体制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以之"治天下",必然使制度体系与社会发展相对分离。汉儒对"马上"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弥补,增强了整合功能,但"马上"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却难以克服。这样,中国历史从汉代以后,在同一空间里,重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又一幕。  相似文献   

15.
为扩大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即利用五月份众多的革命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随着革命重心的转移和工作中心的转变,这一特定的"革命纪念月"因能有效地满足革命动员的需要而逐渐成为共产党进行战争动员的重要载体,"红五月运动"由此而兴起,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运动之一。这一运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满足了共产党在残酷战争环境下动员的现实需要,而且对中国革命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运作模式也为我们当代的社会动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是一个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现象",但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认识到新中国在军事上是不可战胜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认识到"中国已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踏上了北京之旅。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23):120-120
“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全美,“阶级斗争”突然成为美国人经常使用的“热词”。什么是“阶级斗争”?对眼下的美国来说,就是“99%”对“1%”的较量,是少数社会精英与广大民众间的“一场战争”。贫富差距已成为美国的社会癌症,而造成这一危局的罪魁祸首显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8.
<正>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严重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近3万闽西儿女投入到了长征的革命洪流中,他们大部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赵汇 《学习论坛》2012,(2):10-12
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矛头直指当今美国的两极分化,其深层的社会根源在于由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该运动成为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其世界串联性令世人瞩目。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论出发,结合这一运动的起因与影响,对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再次认识到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