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微细结构和腺体细胞组成。双峰驼幽门腺也为高度蟠曲的分支管状腺 ,由柱状上皮构成 ,胞质中有细小的嗜伊红颗粒 ,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 ,在腺体细胞间有分布密度大于贲门腺和胃底腺的亲银细胞 (即分泌 5 羟色胺的EC细胞 ) ;黏膜肌层进入固有层 ,使腺体间可看到丰富的平滑肌纤维 ;覆盖于幽门腺区的高柱状上皮分泌中性糖共轭物和酸性糖共轭物 ,以前者为主。双峰驼幽门腺区在皱胃中所占面积最小 ,黏膜皱襞不发达 ,但其胃沟多而密集并且很深 ,可达黏膜层的 1/2或 2 /3 ,常有多条深的胃小凹开口于此 ,从而增加了幽门腺区的表面积。研究结果显示 ,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动物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2.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对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三磷酸腺苷酶在蛋鸡输卵管内的分布特点及分布意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4种酶在蛋鸡输卵管各段的分布部位以及反应强弱存在差异。碱性磷酸酶在子宫部分布最多,在有精子储存的黏膜固有层腺体和血管周围也有明显分布;酸性磷酸酶在阴道子宫交界部分布最多,酸性磷酸酶阳性反应呈颗粒状,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腺体;过氧化氢酶在输卵管各段血管周围以及子宫阴道交界处精子腺和蛋白分泌部反应明显;三磷酸腺苷酶在各段尤其是子宫阴道交界处精子腺部位黏膜上皮纤毛和腺体分布较多,血管也有一定分布。表明这些酶在精子储存时对精子的活性和储存环境的维持、物质运输及分泌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用光栅光谱仪对健康双峰驼胃的腺体区和非腺体区粘膜层中K、Na、Ca、Mg、Fe、Zn、Cu、P等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腺体区与非腺体区在元素含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皱胃贲门腺粘膜中的多数元素含量都和瘤胃3个腺囊区接近;皱胃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的相应元素含量较接近,而皱胃贲门腺区的元素含量较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诃子的两种藏医炮制品(茜草制诃子和白狼毒制诃子)对小鼠消化道嗜银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消化道进行嗜银性染色,观察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在小鼠胃底部、胃幽门和各肠段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给药后第28天,茜草制诃子和白狼毒制诃子以上部位的嗜银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多(P0.05)。药效表现为茜草制诃子白狼毒制诃子生药诃子,且高剂量优于低剂量。嗜银细胞的形态主要有锥形、椭圆形、梭形。对照组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胃腺叶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和肠腺上皮,而试验组嗜银细胞分布在胃腺叶交界处、肠腺上皮和肠固有膜多一些。由此得出,诃子及其茜草制、白狼毒制炮制品可不同程度地能够促进嗜银细胞分泌的增加,对消化道分泌功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以茜草制诃子高剂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对双峰驼消化道组织标本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肠道和胃的有腺部固有膜淋巴组织中含有丰富的浆细胞,并且在肠道的分布多于胃;在肠道回肠分布最密集,其次是空肠后段和盲肠.从食管至回肠浆细胞分布逐渐增多,从盲肠至直肠逐渐减少;肠道和胃的有腺部浆细胞明显多于食管和胃的非腺体区,后者仅有极少量散在的浆细胞分布;胃的3个腺囊区腺体部和贲门腺区的浆细胞分布相似,并多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浆细胞在淋巴小结、集合淋巴小结以及整个消化管粘膜下层分布很少;光镜下的浆细胞为多形态,以卵圆形细胞多见;电镜下的浆细胞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胞浆内充满大小、形态不一的囊泡状粗面内质网,另一种胞浆内充满扁囊状粗面内质网,以前者多见.观察结果证实,双峰驼肠道粘膜和胃粘膜具有产生抗体的形态学基础,尤其回肠、空肠后段和盲肠是消化管粘膜产生抗体的重要免疫效应部位.  相似文献   

8.
对自然感染绵羊夏伯特线虫的牦牛(感染组)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并同正常牦牛(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虫体寄生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口、盲肠以及结肠前约1/3处,寄生数量为30~50条.寄生部位黏膜增厚,呈脑回样增生,颜色灰白,偶见散在点状出血现象,表面附有较多黏液.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肠腺及杯状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均有增生,固有层、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淋巴小结、淋巴集结以及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偶见黏膜出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等变化.结果表明,肠黏膜脑回样病变实际是由宿主机体自身组织增生所致.成年牦牛对绵羊夏伯特线虫的抗感染能力较强,其原因可能是成年牦牛寄生部位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发育成熟完善,可通过增生加强局部免疫力来抵抗寄生虫的寄生.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别对3例宠物家兔患子宫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析。通过石蜡切片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病理学诊断及分析。病例一,子宫肿块显示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呈假复层或复层。肿瘤腺上皮细胞核颜色深,嗜碱性,核仁明显,细胞质稀少,有丝分裂低,异型性易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强阳性、vimentin阴性,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二,子宫内膜边界不清,伴肌层侵润,细胞筛状或实性排列,复层或多层,具有合体细胞聚集等特征。肿瘤上皮细胞由柱状、多角性细胞组成,嗜酸性,细胞质丰富,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深染,从卵圆形到椭圆形不等,核仁明显。其免疫组织化学表型AE1/AE3阳性、α-SMA阴性。肿瘤间叶细胞,细胞核呈梭形或多形性,有轻度或深嗜酸性纤维质,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从卵圆形到圆形不等,核分裂现象易见,呈脉管侵润。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AE1/AE3阴性、CD10阳性,确诊为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病例三,子宫内部充满组织液,局部呈虫卵状。有实体性组织肿块,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均匀,未见异型细胞。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desmin阳性、S-100阴性。确诊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0.
成年牦牛感染扩展莫尼茨绦虫的局部免疫细胞学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成年牦牛所引起的免疫细胞学反应及致病作用,对感染牛的寄生部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同正常成年牦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成虫仅寄生于牦牛的小肠.寄生部位的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表面附有较多黏液,散在直径2~3 mm的溃疡灶,小肠黏膜集合淋巴小结较对照组发达,数量明显增多.光镜下可见小肠黏膜出血,部分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局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增生明显,黏膜层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浆细胞、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显著增生,黏膜下层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增多.非寄生部位的组织及器官无明显病变.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寄生部位的肠绒毛断裂或脱落,圆顶区的数量较对照组多,圆顶区滤泡相关上皮中M细胞的数量也较对照组多.研究证实,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可引起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强烈的免疫细胞学反应,表明成年牦牛肠道黏膜的抗感染能力较强,故寄生虫对其致病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1.
7日龄健康肉用仔鸡气囊接种鸡毒霉形体(MG)HS2心株,3~5d后出现典型的MG感染症状,其呼吸系统(主要为气管、肺及气囊)发生一系列病理组织学变化。采集感染鸡及对照鸡的气管经固定、脱水、临界点干燥、镀金后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感染鸡气管粘膜明显水肿,纤毛部分或全部脱落等,而对照组鸡气管则无任何病变;光镜下可见感染鸡的气管粘膜水肿增厚1~2倍,粘膜下层单核白细胞聚集,其间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集团,粘液细胞减少或消失;气囊粘膜水肿增厚,有淋巴细胞增生而形成的串珠样结构;肺组织中有淋巴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病灶,而对照鸡呼吸系统的组织切片在光镜下无任何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胃外翻充盈观察法、全胃切开观察法和方格测试面积法对猪、犬和兔胃黏膜分区和黏膜皱褶分布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猪的贲门腺区和胃底腺区比较大,幽门腺区比较小;犬和兔的胃底腺很大,幽门腺区比较小,贲门腺区很小。猪和兔胃底腺区的颜色比较深,幽门腺区的颜色比较浅;犬的贲门腺区和胃底腺区的颜色差别不大。猪、犬和兔贲门腺区和幽门腺区的黏膜皱褶相似;猪的贲门腺区和胃底腺区的黏膜皱褶差别不大;猪和兔胃底腺区的黏膜皱褶相似;犬的胃底腺区发达,黏膜呈脑沟脑回状。猪、犬和兔胃小弯附近区域的黏膜与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的黏膜有移行关系,可视为移行区。胃黏膜分区及黏膜皱褶分布的研究为动物胃的生理学和病理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选择健康、未产、体重220~250g的成年雌性SD大鼠,采用阴道涂片方法鉴定其发情周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了神经肽YY1受体在大鼠发情周期子宫内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各期子宫内膜的神经肽YY1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基质细胞核膜、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质以及子宫腺细胞质和核膜中,并且着色深浅有一定差别,发情间期着色最深,发情后期、发情前期、发情期依次减弱;在肌层和外膜中,发情各期的神经肽YY1受体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肌细胞核中,还有一小部分位于结缔组织细胞中,并且在发情间期着色最深,发情前期中等强度着色,发情期和发情后期着色最浅。表明,神经肽Y可能通过神经肽YY1受体参与子宫生理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高原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日龄牦牛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牦牛肺对高原的适应性机理。结果显示,VEGF大量分布于导气部上皮的Clara细胞胞质和伴行肺动脉内皮细胞胞质内;在导气部上皮的纤毛细胞、管壁平滑肌内也有分布;VEGF在肺动脉平滑肌中的分布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减少;在呼吸部上皮内没有VEGF分布,仅在肺泡壁有散在分布。表明,低氧能刺激1日龄牦牛肺导气部和肺动脉内的VEGF含量增加,从而对牦牛肺的发育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牦牛肺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蚊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介绍了蚊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的分类,综述了凝血酶抑制剂、抗血小板凝集因子、凝血酶原酶配合物抑制剂和输血管物质等蚊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的抗凝血作用原理,并对其药理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对蚊虫抗凝血活性物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可为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鲤鱼亚急性铜中毒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中铜离子浓度0.03、0.05、0.10、0.18和0.32 mg/L分别对鲤鱼进行为期5周的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鲤鱼铜中毒后的临床症状、解剖学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Ⅰ~Ⅴ组鱼的发病率分别为5.0%、17.5%、25.0%、32.5%和52.5%,死亡率分别为0、2.5%、5.0%、10.0%和15.0%。中毒鱼的体表和鳃黏液增多,体色变黑,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肠黏膜层坏死,鳃小片上皮增生、变性、坏死,心肌纤维空泡变性,胰腺凝固性坏死或溶解性坏死,脑膜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证实肝、肾、肠和鳃是铜中毒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7.
选择处于热应激条件下的 192只 35周龄新罗曼褐壳蛋鸡 ,随机分为 6组 ,分别饲喂添加 0、10、2 0、30、4 0、5 0mg/kg葡萄糖耐量因子 (GTF)的玉米 豆粕型基础日粮 5 2d ,试验结束时随机抽取试验鸡 36只 (每组 6只 ) ,取甲状腺称重并制作切片 ,观察有机铬对热应激蛋鸡甲状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鸡甲状腺重量较对照组略有增加 ,滤泡上皮增高 ,细胞增殖 ,出现皱褶 ,表明补铬使热应激蛋鸡甲状腺组织结构呈功能旺盛状态。提示 :高温下给蛋鸡补铬的同时要适当补碘 ,以防因碘不足而引起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18.
黄牛输卵管结构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对黄牛输卵管各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以为生殖生理学和胚胎工程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黄牛输卵管伞和漏斗部为膜性结构,由两侧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共同构成,没有肌层和外膜。壶腹部和峡部均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柱状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和基细胞共同构成,固有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在峡部尚含有浆液性腺泡。黏膜层形成大小不等的初级纵行皱褶。漏斗部和壶腹部的大初级皱褶又分出数量不等的次级皱褶和三级皱褶;峡部只有初级皱褶,无次级皱褶和三级皱褶。肌肉层由内斜、外环两层平滑肌构成。外膜大部分为浆膜结构,在输卵管系膜侧为结缔组织的外膜。  相似文献   

19.
孕酮对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及其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孕酮对小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将24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于发情间情期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只做假手术;OVX组:双侧卵巢摘除;OVX P1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2 mg/kg;OVX P2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10 mg/kg,连续用药7 d后宰杀,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OVX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损伤,绒毛萎缩,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明显降低,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减少;补充2种剂量的孕酮后,各项指标比OVX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OVX P1组与OVX组差异显著,且好于OVX P2组。证实,卵巢摘除对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结构有严重影响,补充适量孕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