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签1年-3年的合同,最高拿14万元年薪;不是公务员,但像公务员一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录用后占政府部门编制……扬州在江苏省率先全面试行“政府雇员制度”,凡是确实需要“政府雇员”的部门、单位都可提出申请,不过审批时会从严控制,预计下半年产生的“政府雇员”不超过10名。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面临着经济转轨、政治转型的艰巨任务.行政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式出现在俄罗斯的官方文件中只是在1997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叶利钦没有意识到行政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叶利钦的执政时期内俄罗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类型.较之以前,俄罗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政府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等等都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树华 《党课》2014,(20):107-112
1991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年前的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挫折,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历史表明,苏联解体是苏共后期丧失党魂、蜕化变质的结果。而戈尔巴乔夫盲目的政治改组和匆忙的民主化正是这一过程的加速器和导火索。2009年,美国苏联历史问题专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拥趸者史蒂夫·科恩在《苏联的宿命与失去的抉择:从斯大林主义到冷战》一书中写道,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相似文献   

4.
颜兵下岗了。两年前,颜兵受聘为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税后年薪50万元,成为内地年薪最高的“政府雇员”。但一年5000万美元的招商任务,也让这位曾经很潇洒的“海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压。最终,他在完成两个任期之后,终因业绩问题而去职。颜兵的离去提醒我们,政府雇员改革中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在法律上对政府雇员的性质作明确定位,明确政府和雇员双方的责权界限,完善制度平台。更值得深思的是,颜兵的出现与离去对现有政府招商模式的冲击。在许多地方仍将引资数额与政绩紧密相联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把…  相似文献   

5.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7,(10):32-35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42年间中国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两党、两国关系曾由友好变成敌对,1989年后逐渐恢复了国家正常关系.在双方关系恶化时期,"同志"称呼经受了"严重考验",但基本上是勉强维持了这一称呼.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中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之间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瓦良格” 上世纪舳年代,“瓦良格”号由苏联军方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建造。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时,已经建造完成了68%,乌克兰无力建造,于是决定拍卖。1998年,澳门的一家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瓦良格”号。1999年7月,在拖船的牵引下,“瓦良格”号驶离黑海造船厂,缓缓地踏上了...  相似文献   

7.
1949年以来,中国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改革没有停止过,但政府机构和人员却越改越多。从80年代至今,中国又进行了三次机构改革,但政府机关人员非但没有减下来,反而越来越多。1998年,全国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达800万人。从历史上看,中国已到了一个“由最少的群众供养最多干部”的时期。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方案将国务院部委由40个减至29个,国务院工作人员三年内将裁减一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改  相似文献   

8.
中亚国家的共产党吴锡山我国西北和俄罗斯之间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原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前,它们分别发表了独立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它们分别宣布独立,并与俄罗斯等发起成立“独立国家...  相似文献   

9.
高静宇 《党史博采》2005,(1):156-158
科茨教授认为,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现在来谈苏联解体的意义还为时尚早.对于我们来讲,总结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如何看待解体的原因.西方学界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存在着五种流行的解释,最流行的解释之一是苏联的社会经济体制由于内部原因而失效了.科茨教授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历史证据,因为尽管计划经济存在着问题,但在解体前苏联每年还有2%的经济增长,只是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中央计划经济解体后,苏联才分崩离析.第二种流行的解释是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民主改革赋予了人们投票权,人们投票支持了资本主义.但是,1990-1991年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人希望保留苏联.第三种流行观点是,苏联是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搞垮的,但科茨教授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1917年苏维埃最脆弱的时候都没有搞垮苏维埃俄国,更何况在1991年,苏联已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0.
外埠借鉴     
《前线》2005,(12)
重庆开始推行政府雇员制据2005年11月11日《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政府日前专门赶赴香港招聘紧缺人才,其中渝北区政府在香港就招聘到3名博士作为政府雇员,这意味着在国外盛行的政府雇员制,开始在重庆市推行。所谓政府雇员指政府引进的专门人才,他们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完全按契约化管理,只从事某项专业性工作,雇员不执行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薪酬待遇相对较高。据了解,渝北区到香港“挖”3名博士,专业锁定在城市建设、规划、金融,年薪12-14万。而目前当地公务员一年下来也不过4万元,此举是否造成同等职位人才的“心…  相似文献   

11.
博览之窗     
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党员的情绪 1990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就“党员眼中的党”、“国内政治形势”等4个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拥有1900万党员、执政达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何以在没有任何痛苦和抗争的情况下自行消亡和解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7):35-35
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07,(8):55-56
孟凡亮在2007年第4期的《随笔》上撰文指出: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迎来的却是苏联的解体。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有许多,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规律,正是这条规律,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苏联时期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党制转向多党制。普京时代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党并存的基本格局;“统一俄罗斯”党占据了“一党独大”的优势地位,但不是执政党,而是“政权党”;在总统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政党的作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俄罗斯政党制度今后将继续实行多党制,政党数量可能有所减少;将保持“中间大、两头小”的政党格局,但“统一俄罗斯”党能否长期占据“一党独大”的位置,还有待观察;随着下一届杜马和总统选举的临近,各派政党之间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5.
近日,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莫斯科,这是古巴国家首脑自“冷战”结束以来对俄罗斯进行的首次访问:自苏联解体后,古巴与俄罗斯的关系一改苏联时期的“热恋”状态,各个领域的联系大为减少?俄罗斯和古巴这两个兄弟国家是如何走向疏远的?  相似文献   

16.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1993年12月朝鲜劳动党第六届二十一中全会认为,朝鲜进入了“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和尖锐的时期”,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朝鲜坚定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 1、加强党的领导和对群众的思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北约东扩,昔日的“敌人”如今逼到了家门口,曾经在欧亚大陆执牛耳的俄罗斯军队。内心的憋闷可想而知。这几年来,俄罗斯围绕富国强军和重振昔日大国的目标,不断进行军事改革,尤其是普京担任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司令后,俄军建设得到了实质性发展.正从解体初期的困顿中“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18.
苏联在列宁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保证国家以后几十年的稳定发展起了定向作用。遗憾的是,列宁之后的“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渐行渐远,以致到了不改革就不能挽救国家命运的境地。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改革的取向却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造成思想混乱、政治无序、经济下滑的格局,最后导致苏联解体。普京上台后,根据俄国的现实国情,重塑“建立强大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俄罗斯的民心,使俄国重新走上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道路。这一实践向我们启示: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精神基石;据此,在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当下,不能偏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保证改革成功的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经历了“过热”、“反常”、“极端反常”和“正常”4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丹麦于1946年开始设立行政监察专员,1954年又通过了《行政监察专员法》,监察专员署由此正式成立。丹麦推行行政监察专员制度,其目的一是代表议会强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政府部长和行政官员的监督;二是代表公民利益维护法律和秩序,作为“因政府不公正、专横、滥用职权而受侵害的公民的保护人”,受理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雇员的指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