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洋 《前沿》2015,(1):130-132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纸媒到电台、电视,再到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的革新带给大众越来越满足的感官享受,从读到边看边听,再到即时获取,大众的生活充斥着庞大的声色娱乐。当大众开始主动寻求新的传播媒介时,人们的生活由主动的获取信息变为声像图形的被动接纳,失去了直接的人际社会交流,甚至失去了对媒介工具和产品的选择能力。大众缺失的是对媒介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属于媒介,产生于大众传播的过程当中。新闻界是一个秉着真实客观原则来反映给受众的媒介平台,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毁誉参半。新闻人作为一级大众传播,面对媒介素养的缺失和教育,新闻人所承担的必是社会舆论导向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年轻人的打工宝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已达1.11亿,每天新增加的网民就有两万多人,占世界网民总量的11%。这些网民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网络群体。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信息技术带来一场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的这些巨大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但是,让互联网成为年轻人的打工宝地。成为新职场,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工业时代后的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伦理道德变革的原动力,它把世界历史带入一个大调整大转折时期,为人类社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人类创造出新的技术,造福人类,也带来新的文明浪潮,带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并引起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人类创造出了技术,这种技术包括互联网。互联网上网人数的数量在呈爆炸式地发展,因特网把人们“链接”在一起。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并接受互联网的群体,因而,他们所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是…  相似文献   

4.
吴庆文 《群众》2008,(10):88-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电话、广播、电视之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思维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被误导,从而引发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文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网民”国,“网民”与网络的“亲密接触”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新现象。而目前我国对互联网开展宣传工作的理论研究仍滞后于网络的发展。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地利用互联网,做好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和迫切。在互联网诞生以前,我们在宣传工作中进行“把关”式舆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把现代社会带入一个公开、即时、海量的媒介化时代。媒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家公共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如何借助传媒做好党和政府工作,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能力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发展史,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媒介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传播手段有利有弊,关键在于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完成了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时空超越之后,人类便需要超载自身。  相似文献   

8.
正"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虚拟舆论场,政治生活也必将置身其中。一、研究综述和理论视角(一)人民日报微博的相关研究新浪微博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典型代表。2014年中国网络舆情年度报告指出微博已经成为了舆论事件搜索的又一大平台,仅次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网络民意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意表达方式,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重视网民诉求,关注网络民意,集中网民智慧,已成为新形势下改进执政方式、发展民主政治的新需求。政协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相似文献   

10.
郭媛媛 《前沿》2014,(19):102-105
本文对技术与媒介的关系,媒介对社会文化信息的规定、约束,媒介发展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认为没有技术元素就没有人类传播史的变迁;没有技术支持媒介就不能发展。技术与媒介的共融、同构,创新、建构了社会文化景观;数字互联网技术带来媒介大融合实现,最终促成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高欢欢  耿绍宝  康宇坤 《前沿》2014,(9):138-140
现阶段的媒体传播环境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在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新传播媒介中都掌握着相较于以往更为宽松的话语权和更多的言论表达机会,网络舆论场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地位得以进一步的凸显,对于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网络传播所触及的传播伦理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构建和谐、理性的网络传播秩序需要培养理性的受众和理性的传播媒介,更需要培养理性的“意见领袖”,推之当下,体现在具有更多话语表达机会和更强话语影响力的“网络大V”之上。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介舆论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播科技的发展史上,一般地说,每出现一种新的更为先进的传播媒介都会扩大人们传播新闻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度。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化,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业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的把握与引导。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14,(10):44-45
1994年4月,我国开通了64k专线信道,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技术,我们真的了解它吗?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近期,央视财经频道正在播放《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互联网就是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现代宽带技术和终端多样化,基于无线网络和手持终端的学校,这样的教育方法开始实践,教育可能会进入一个互利师生的时代。慕课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人类正在快速迈入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类的交流方式。民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电子时代必然有其独特的电子民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人们精神活动向互联网延伸,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何影响?如何利用这一传播工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笔者联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利用网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京生 《群众》2012,(7):68-69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演化为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犹如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互联网管理已从一个经济文化问题,上升为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全屙陛问题。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环...  相似文献   

18.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独狼”恐怖主义治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国际反恐局势的变化,"独狼"恐怖主义成为发动恐怖袭击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对非传统安全领域构成重大威胁。与传统恐怖组织相比,"独狼"的独立性、隐蔽性更强;时机的突发性、随意性更大,同时成本更小、示范性更广。"独狼"是在外因、内因共同作用之下借助互联网技术催化生成的一种新样态,对传统反恐怖工作的侦控、防范和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新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我国"独狼"恐怖主义的治理,要从"去极端化"的根源出发,强调提高情报研判筛查能力,切断互联网传播媒介,推广社区反恐等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互联网+"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思维层面都引领着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深刻变革着整个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互联网+培训"已经成为干部培训不可忽视的培训形式之一。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新思维,积极应对新机遇新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更加优质的干部培训新模式,更好地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和思想库作用,是铁路党校干部培训工作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短短十余年的时间,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兴起给国家、社会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成为民意表达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前进的步伐,网上信息泥沙俱下、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公信力产生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