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九八三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在北京一条大街的公共汽车站牌下,有两个孩子在忧郁的张望。他俩时而走到公共汽车的站牌下,从下车的乘客群中仔细地寻觅着,时而又徘徊在人行道间,痴呆呆地望着来往的行人。“山鹰!海燕!”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大娘边喊边跑了过来,紧紧地搂住了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2.
我是米歇尔的 有一天,奥巴马在水牛城进了一家小吃店就餐。一位女店员由于过度紧张,竞称“奥巴马”是帅哥。奥巴马略感尴尬.但也大方地给了这位女店员一个拥抱,女店员顿时兴奋地大叫:“总统拥抱了我!”随后还得寸进尺地对奥巴马身边的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米歇尔,你羡慕我吧?!”  相似文献   

3.
现在少数人的观念正在发生畸变。一些本来可耻的事,却被人看成是极其光彩的事。本来应该令人嗤之以鼻的现象,竞招来很多人的羡慕。看到少数“公仆”挥霍公款,频频地进宾馆,钻包厢,受三陪,周围的人也有愤怒的,但相当一部分人仍然羡慕得直流口水,甚至还窃窃私语:“那才叫气派!”有的人有幸沾了光,随公仆们一道领略了美味佳肴和三陪的快乐之后,竞喜形于色,情不自禁地四处炫耀。那些清正、廉洁,对说情者、请吃者、行贿者不给好脸色的领导,却被人暗暗咒为“死脑筋”、“不开化”、“假正经”;而请吃送礼多多益善来者不拒、平时工…  相似文献   

4.
陈强 《政府法制》2008,(2):53-53
刚到美国时,对中国十分感兴趣的牧师Paul曾经问我:“你知道美国人最羡慕中国人什么?”。正当我绞尽脑汁寻找“最佳”答案时,Paul感叹道:“你们中国人对老人很孝敬,老人和子孙在一起,其乐融融,令我们很羡慕!”  相似文献   

5.
大凡每一个“钉子户”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段酸甜苦辣的故事。“钉子户”还有什么让人羡慕和感叹的?前几天看到一则异域新闻,感叹良久。一位83岁的老妇成了英国最有名气的“钉子户”:任凭房地产开发商威逼利诱,她就是拒绝从她出生的小屋搬出去,眼看着周围建设的豪华公寓快把她的小屋淹没了,她就是不为所动。“从窗户看到的除了公寓还是公寓。”在举国上下一片“造城运动”中,我敢肯定,我们的“钉子户”应该是很多的,而成为“钉子户”也是非常痛苦的。说实话,没有谁愿意做“钉子户”。因此,我说的羡慕,并不是说我要去做什么“钉子户”,尝尝人…  相似文献   

6.
新包办时代     
肖宏生 《法治纵横》2012,(24):30-32
一期《非诚勿扰》上曾有女嘉宾感叹,称自己非常羡慕爷爷奶奶由父母包办的婚姻:“他们因为包办走到了一起,幸福地过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7.
真的是福气     
有这样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一名干部到一座县城担任党政一把手,他那原先就任职该县化肥厂财会科长的侄儿可高兴了,认为“福气来了”、“办事情便当了”。旁人中,羡慕的也不在少数。岂料那当伯父的不久就狠抓  相似文献   

8.
少年时代,捧着鲁迅小说《长明灯》,什么也不懂,却破例地背熟了一首童谣式的谜语:“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点,戏文唱一出。”那时节,我真羡慕鲁迅:他小时候能听到这么有趣的谜语。青年时期,我重读“白篷船”,直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流迎面扑来,那奇妙的构思着实令人神往。静言思之,我依稀领悟了这样一层道理:鲁迅未必在写真,那是因为他生活底子厚实,写作技巧高明,所以既能入乎少年儿童之中,又  相似文献   

9.
我国律师目前的地位不算很高,但还算是叫人羡慕的职业。我从网上看到一篇名为“理想女友的职业排行榜”的文章,女律师榜上有名并名列前矛。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可以感觉到别人有意无意对我们流露出的羡慕和尊敬。毋庸置疑,我们所选择的这个职业,对广大女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也正是基于她的魅力和吸引。  相似文献   

10.
谢晖 《检察风云》2014,(6):26-27
继义正词严地“东莞扫黄”后仅隔十一天,媒体再次腾出金贵时间,大义凛然地报道“广汉打黑”了。说实话,每次看过新闻·媒体这种不乏深入的案件报道,所揭露的堆积如山的嫌犯“犯案事实”,在情感上,不能不叫人佩服并羡慕其细致的调查作风和全能的发声效果,也不能不激起对“黄泛黑狂恶纵横”的无限愤慨、无比痛恨和严重鄙弃。甚至它的报道,还会激起无数受众对犯罪嫌疑人的咬牙切齿:“如此败类,死有余辜,我是法官,定判他立斩不饶!”  相似文献   

11.
时下。“人脉”一词在一些党员干部口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经常能听到某人“自谦”道:这些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倒是攒了不少人脉。言者常常带有自得、炫耀之意,有的听者也暗生自卑、羡慕之心。因为,说这些话的人大都是一些“活动能力”较强的人。  相似文献   

12.
《政府法制》2014,(12):32-32
在近5年参加的两会报道中,这名记者的发型颇受关注,由2010年的“镰刀锤子”造型。到2011年的“五角星”造型,接着是2012年的“温”字头。再到2013年变成了“PM2.5”,  相似文献   

13.
郑承镇从没想到,自己这个20年前“走到哪儿都觉得丢脸”的劳改犯,会在20年后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走到哪儿都有人羡慕”。  相似文献   

14.
2005年8月18日,烈日炎炎,江苏省东台市检察院民行科欢声笑语。年近五旬的中年汉子徐赞一边将绣有“依法维权伸正义,法律监督显神威”的锦旗交给民行科负责人手中,一边激动地说:“检察机关的抗诉为我讨回了劳动权,使我下半生生活有了着落。我要感谢检察机关为我伸张正义……”事情的发生还得从五年前说起——一纸通知合法劳动权被无故剥夺徐赞是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81年被安排到东台市某供销社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算是非常吃香的单位了,跨进供销社的门槛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徐赞成了许多人羡慕的人物。他也倍加珍惜这…  相似文献   

15.
聪明之误     
《检察纵横》2003,(3):52-52
王辉本是一名中学教师,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发家致富了,他的心里有些不平衡。为了能过上他所羡慕的“高质量”的生活,王辉决定弃书从商,开始做生意。  相似文献   

16.
刘瑜 《政府法制》2012,(24):20-21
在《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一书开头不久,作者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提到他所经历的一个细节:一位非洲大法官困惑而羡慕地问他:“为什么法院说什么,美国人都会照办?”这个貌似天真的问题问得实在深刻,问出了很多国家——尤其是法治不健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心声。仔细想想,难道不蹊跷吗?美国宪法一共四五千字,最高法院一共九个法官,凭什么要听从他们?  相似文献   

17.
我国律师目前的地位并不高,但还算是叫人羡慕的职业。我从网上看到一篇名为“理想女友的职业排行榜”的文章,女律师榜上有名并名列前矛。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可以感觉到别人有意无意对我们流露出的羡慕和尊敬。无庸置疑,我们所选择的这个职业,对广大女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也正是基于她的魅力和吸引。  相似文献   

18.
如果杨仁旺愿意,200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时,他完全可以顺利在京落户,按部就班地评职称、买车、买房,为孩子落好北京户口,成为家乡人羡慕的“北京人”. 后来,他再次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回到北京的中学任教.不在乎户口的“后遗症”正在这个年轻人身上逐渐显现:买车,买房,送孩子上学,都因没有北京户口波折重重.  相似文献   

19.
1980年,我从公安学校毕业,分配到首都南城一个冠以很古老、很响亮的地名的大派出所当户籍民警。派出所虽名气大,但住的地方很惨,是破旧的小平房。假如夜里你在东屋审案子,院的西屋也在问人时,西屋的一声断喝:“说——”东屋的案犯吓得一机灵:“啊,没啦。再查出什么您枪毙我。”弄得你哭笑不得。 派出所周围全是这类的平房区,居民也是多年不变的熟面孔。只有东南角的护城河边是新起的高层楼,象暴发户似的挺胸叠肚地立在那里。故而同在一所当民警,特别羡慕负责那片的同志,觉得出入环境好,串户都要坐电梯,更“现代”一些……  相似文献   

20.
沈寒冰 《检察风云》2006,(21):74-75
赵亚当家住在麦当劳边上,每次经过看到麦当劳人头攒动,生意兴隆的样子就十分羡慕,当他得知麦当劳是全球最大连锁企业之后,“连锁”两个字就深深刻在他心上,再也挥散不去了。那就看看赵亚当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吴律师是如何指点迷津为其“解套”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