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价值论战经久不息,但迄今为止《资本论》严密的逻辑体系仍坚不可摧。作为此著展开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其逻辑结构更是无懈可击。本文试图对能够反映其逻辑严密性的三组主要逻辑关系,即:商品———价值———劳动、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资本、价值———生产价格———(市场)价格进行分析,以期从逻辑角度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的历史逻辑●袁韵芳肖加新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  相似文献   

3.
“马太效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在政治领域中的影响不容忽视。矫治“马太效应”,应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社会公平的中介作用,可以找到“马太效应”引发政治改革的逻辑,并借此推导出另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逻辑———如何通过政治改革逐步消除“马太效应”。可以相信,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持续的政治改革,“马太效应”终将退出政治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个全国性的学习逻辑学的热潮已经兴起,广大干部对这门课的兴趣很浓,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在这个形势之下,我们应当怎样教、怎样学,以及如何学以致用,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党校的逻辑教学“应坚持三个面向”逻辑教学必须毫无例外地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个总的要求指导下,逻辑教学要有现代化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5.
情系太湖———民盟无锡市委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太湖”系列活动纪实薛新奇“我们只有一个太湖!”这个醒目的标题曾刊登在1993年10月9日《无锡日报》上,这是民盟无锡市委围绕“热爱太湖、保护太湖、美化太湖、建设太湖”的主题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纪要,纪要第一...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郑重告诫。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也曾提出“两个务必”的郑重告诫。从西柏坡时期到新时代,“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对我们党履行历史使命、应对复杂环境、完成战略任务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阐述“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考察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传承创新,深入研究“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障世界》2009,(10):26-26
1.个人信息部分 (1)简历标题:不要再用“简历”两个字作为标题了,直接用你的名字“×××”,这样显得更突出,更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8.
谈判是人的理性行为,逻辑作为理性思维的工具,在谈判中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但逻辑在谈判中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受谈判的性质制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拟对谈判中的逻辑论证、逻辑真假、复杂问语、转移话题。委婉含蓄以及逻辑功能等问题进行探讨。目的在于揭示其特点与规律,以增强逻辑在谈判中的应用效果。一、谈判中的逻辑论证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进行信息交流。谈判中的信息交流是通过“谈”和“判”来实现的。“谈”是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其作用一般是否定对方的目标,确立自己的目标;“判”是接受…  相似文献   

9.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立场为前提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系,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在生成逻辑上,其是基于西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观进行建构的;其理论逻辑阐明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发展”等理念;其历史逻辑强调要走进“人民群众的历史世界”;其价值逻辑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丰安 《求索》2011,(12):60-62
文化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文化只有历经“知识化”才能进入具体的实践领域,软实力是实践域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政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具有内在逻辑。从政党文化概念的角度进行考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成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走出“文化困境”的新式知识分子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逻辑起点;(2)政治冲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实践逻辑;(3)“党建国家”模式的确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2.
受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特点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笔者在较长时间的犯罪心理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曾一度将注意力过分投注于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内容的丰富性、知识组织的系统性等方面,也就是高度注意了犯罪心理学本身的知识逻辑,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心理需求机制———心理逻辑。诸如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认识需求、认识特点、学科价值认同水平等方面。这种重课程知识逻辑轻学生心理逻辑的片面性教学意识,实际上强化了教师角色在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承中的“独白”作用,削弱了师生围绕共同课题,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  相似文献   

13.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转轴心,也是“制度失灵”“治理失序”等全球治理乱象之“原罪”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变革全球治理体系,亟需以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深刻认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隐匿的资本逻辑,科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关系,即“破”与“立”关系。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只要寄生在资本逻辑这个矛盾统一体上,它就会附生唯资本增殖的核心逻辑,采取资本逻辑之全球治理观,推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通过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来克服价值增殖遇到的历史界限,进而扩大与巩固资本的全球治理统治。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树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治理理念,以及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旨趣,在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治理范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  相似文献   

15.
推进“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首先应对其理论逻辑与发展逻辑进行分析..就其理论逻辑来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三型政党”目标体系的四个结构要素。一要理清其结构要素的边界,从科学理论、价值指向和路径选择三个维度分别考察“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概念内涵。二要深入研究四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学习型”是前提、“服务型”是目标、“创新型”是动力,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就其发展逻辑而言,“三型政党”建设应该按照“主题统领一主线推进一方针指导一布局保障”的分析框架进行整体推进,以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邱峙澄 《创造》2023,(3):13-15
<正>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首次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概括出的宝贵经验,又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勇向前的行动纲领,更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逻辑起点是贯穿理论体系首尾的一条“红线”,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重要环节。哲学是对社会生活在观念上的总体把握,它的起点范畴不是实践和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这个矛盾构成社会生活的根本内容,是主体活动的内在尺度。主体活动内在的、根本的尺度是价值原则,因此,哲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分别以语言和图像对事物进行“逻辑”模写,但它们的逻辑图式不同。印刷文化贯彻的是文本的逻辑,它以字词、语段、章句之结构与演绎的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活动去实现逻辑的操作与表达,其认知构建是严密的、高度有序而抽象的。电视文化的逻辑则是生活情境的图像化逻辑,其逻辑基底是日常生活,其逻辑内涵是活动情境,其逻辑语将是真实形象。它通过恰当地处理人的活动的“态式” 与“向式” 关系、情境的具体语符与抽象语义的关系,以及主题形象与从属形象的关系,实现能指与所指的逻辑统一。由于两种文化的逻辑图式不同,它们在负载文化、传达信息、媒介认知的过程中各有不同的特点与意韵,构成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不同的制约。这是研究文化认识论值得深深关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是针对实在论、逻辑经验论的“命题逻辑”提出的。后者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历史及诸科人文学科。柯林伍德的“问答逻辑”把人类的历史看成无数的问题与无数的回答环环相扣、一一衔接的无尽过程,因而历史研究就是找出这些问题和回答。柯林伍德力图把这一“逻辑”推演到所有的人文学科。这体观了重视人类精神的大陆哲学传统。作者指出,柯林伍德提供了一条有趣的思路和一个有诱惑力的学科理想,但这一逻辑未必能构成经验科学与规范科学的共同方法。再则柯林伍德的“问题”也是不够明确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4,(6):44-44
田飞龙在2014年第2期《群众·决策资讯》载文《简政放权的法治逻辑》认为,李克强总理围绕“简政放权”提出了一系列典型论述,其中“法无授权不可为”是对政府的法治要求,规范内涵在于:政府权力必须获得法律授权,否则违法无效。这是“依法行政”的最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