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及其可能径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漪 《求索》2008,(12):32-34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在区域经济学中,地理位置虽作为贸易量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但在传统的贸易理论中,其理论含义并没有得到强调,新经济地理学力图把“空间”因素引入对区际贸易的分析,通过把运输成本作为“空间”因素纳入区际贸易模型来解释贸易量,这是新经济地理学更甚于传统区域经济学的地方。然而,随着各种区域经济现象和网络经济的出现,区域经济学将可能出现新的发展径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空间经济理论进行过研究,但两大理论体系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尽相同。马克思经济学从资本逻辑的角度研究空间经济生成和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西方经济学则研究空间经济运行的具体规律,通过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运动研究空间生成和演变的形式层面的规律。通过比较可知,我们应以马克思经济学的空间经济理论为主体,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空间经济理论,指导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中的产业集聚观点出发,以表征县域经济状况的统计数据和描述特色产业状况的材料为基础,研究当前沈阳县域经济中特色产业形成机理,研究产业形成中的区位优势这种内生机制如何在外生力量的引导下,通过路径依赖特性,更好地复制自身的经验,将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产出增加值、法人单位数的静态集聚水平综合指标和动态集聚水平综合指标,分别测度了1996—2012年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范围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构建以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经济水平和地方化经济水平为解释变量的计量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交通运输等因素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2)通信服务、城市包容度对文化产业集聚有负向作用;(3)在人力资本因素中,高级人力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显著正向作用,而低级人力资本则呈现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普永贵 《创造》2001,(4):7-8
“发展极──增长点”理论认为:从空间上看,经济增长在每个地区并非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由于某些部门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或行业的集聚,会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的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迅速增长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的地区和大城市中心。这些地区和大城市中心称为发展极,这些城市和地区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点。发展极分为吸引中心、弥散中心两类,作用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利用发展极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策略,历史上就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巴西政府于1967年采取发展极战略,在落后的亚…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以上海与浙北区域经济关系发展为例,解构上海与浙北的区域经济关系发展历程.两地从明清时期的"邻域渗透型区域经济关系"发展到近代集聚为主、扩散为辅的"腹地中心型区域经济关系",再发展到当代扩散为主、集聚为辅的"腹地中心型区域经济关系".上海开埠后,扮演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角色,引领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构架的变迁和转型.明清至近代,上海与浙北区域经济关系的发展,是上海与长三角其它地区和整个长三角经济关系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产业分类和全面的测度指标,深入分析最近10年来中国产业地理的变化特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以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吸引外资便利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产业地理,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趋势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前后,促使产业扩散和转移的离心力开始影响中国产业地理,虽然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依然集聚了大部分的产业份额,但制造业特别是高外向度或高劳动密集度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已然形成;制造业在东部沿海集聚趋势的逆转既源于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更源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通过产业分类和全面的测度指标,深入分析最近10年来中国产业地理的变化特征,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以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吸引外资便利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产业地理,不同类型产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趋势存在较大差异;2005年前后,促使产业扩散和转移的离心力开始影响中国产业地理,虽然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依然集聚了大部分的产业份额,但制造业特别是高外向度或高劳动密集度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已然形成;制造业在东部沿海集聚趋势的逆转既源于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更源于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表现为:在不断成熟的进程中总是伴随着幼稚性;在框架构建中承受着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在渐进性价值认知的同时不乏跳跃性价值认知;在传统成分与现代意识的交织中艰难演化;在追慕时尚中难以彻底摆脱意识落伍;在集聚意识趋强的表象下存有离散情绪的张扬;在自尊、自信与自卑的旋涡中蹒跚前行;在精神喜新中夹杂着心理阻滞惯性等八个基本特征。其发展趋向是:同步不会改变;摆脱意识渐趋强烈:扬弃传统愈加明显;迷茫认知依然存在;“自我情绪”持续显露;抗争精神不断强化;宽容心理得到进一步张扬。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可以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持有不同见解,20世纪以来相关理论研究如空间经济学等,强化了政府对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和职能,并进一步揭示了产业集聚的优势。服务业集聚的特点与制造业不完全相同,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更高,因此,政府的政策行为及角色定位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中国民政》2001,(8):32-33
建国以来,内地社会工作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不仅为内地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民政工作、社区工作方法以及发达的社区服务业已经成长为内地社会工作成熟的发展极。 一、发展极与社会工作 所谓“发展极”,是由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增长极”概念演化而来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认为:经济空间由若干中心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它中心的场相交汇。就此而言,任何普通意义上的空间都是一个由…  相似文献   

14.
网络化的产业集聚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欣 《长白学刊》2006,(2):64-65
网络化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横向的集聚网络有利于拓展企业合作的空间,纵向的集聚网络有利于企业间信息的交流和扩散。但是在东北地区网络化的产业集聚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从企业、产业集群和政府三个层面加强东北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以集群网络的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显现,区域差距依然存在。中心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区域空间发展的增长极。它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发展,实现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辐射带动城市—区域共同体建设。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难免会产生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生态承载力不足等"城市病"难题。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南京空港、高铁、海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枢纽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前,在更高层次谋划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要以交通枢纽建设为切入点,以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集聚高端资源和改善营商环境为导向,以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为目标,促进交通、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提升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相似文献   

17.
王双 《前沿》2012,(18):80-82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增长极、竞争优势、空间聚集与扩散、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效应,利用实证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后发现,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五种效应存在且正在发挥作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并加速了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8.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促进、规划、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和一种空间经济载体,其作用突出表现为能有效推动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聚协调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因而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产业集群的构建促进园区健康发腱,达到提升区域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琼 《求索》2011,(5):256-256
经济活动区位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它关系到市场主体生产与消费的布局。关于这一点,传统经济学是始料未及的,而空间经济学却一改传统,发现并努力解决了这一经济学问题。空间经济学以经济活动区位及资源的空间配置为研究对象,以经济集聚为研究核心,研究了生产要素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分布规律视角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对我国内地31个省份2000-2010年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Malmquisit指数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存在效率对增长贡献份额低、技术利用效率几乎无改善、技术进步主宰效率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各区域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巨大,东部、东北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又好于中部地区。依据Moran-I指数分析发现,各省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率呈现出集聚状态,而技术利用效率未表现出空间相关性。空间分析结果意味着要获得持续稳定均衡增长,必需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依赖行政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