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合伙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不能一概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立法愿意上分析。单位犯罪实质上是法人犯罪 按照传统的刑法理论及原刑法的规定,在我国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但是我国新刑法为有效及时地惩治单位犯罪,突破了原刑法的有关原则,并且借鉴了国外的立法规定,肯定了法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将法人犯罪法定化,把法人犯罪列为公约管辖的范围。公约规定了法人犯罪的范围、法律责任、法人责任与自然人刑事责任的关系、法人责任的裁量等内容。这为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完善提供了国际法根据。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与公约中"法人犯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犯罪主体的名称不同,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范围不同,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不同,法人责任是否影响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不同。以公约为视角,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在保持"单位犯罪"的名称、单位责任的双罚制原则、洗钱犯罪与受贿犯罪的单位主体等不必修改的前提下,要将单位扩充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增加规定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完善单位责任与实施此种犯罪的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刑法第30条和第31条对单位犯罪以及处罚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在刑事立法上肯定了单位犯罪,在处罚上由单罚向双罚制转变。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称法人犯罪。那么,对于职务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否包括机关法人呢?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将机关法人列为职务犯罪主体的必要性 作为法人的一种,机关法人有其特殊性,它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的具有强制力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特殊的强制力,体现了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国家或政府间组织正通过制定刑法或缔结国际或区域性公约规定法人犯罪。概括起来,法人犯罪立法的国际经验有:明确法人犯罪的成立条件,排除或严格限制国家机关的刑事责任,确立法人刑事责任和自然人刑事责任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较完整的法人刑罚体系。十多年的司法实践已证明,我国现行的单位犯罪立法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的理解和适用上的种种迷失,有必要借鉴法人犯罪的国际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5.
张莉琼 《北方法学》2017,11(3):75-83
2010年《北京公约》和《北京议定书》首次规定了国际航空犯罪法人责任,法人责任以法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代表法人实施劫持航空器等国际航空犯罪为要件,法人为此承担刑事、民事或行政责任。公约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立法需要转化为国内法才能适用。世界各国国内法对法人犯罪及其责任的态度差别较大,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刑事责任,德国国内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行政责任,意大利刑法规定有航空犯罪的法人民事责任,我国仅在个别航空犯罪中规定有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我国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和理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可在我国刑法中取消法人犯罪法定化限制,全面规定包括航空犯罪在内的法人犯罪及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
张式军  曹伟 《河北法学》2004,22(7):29-33
与普通刑事犯罪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在于,环境资源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单位,我国刑事立法称之为单位犯罪(即法人犯罪)。1997年《刑法》专节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增加了相应的单位犯罪主体,加强了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对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认识不足,现行《刑法》在环境资源犯罪方面的规定存在立法不合目的性,刑种设置不当等问题,深入分析环境资源法人犯罪的特点对完善环境资源刑事立法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人不应成为犯罪主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人应否成为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在现代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学说中规定不一、见解纷纭,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中也形成了肯定与否定两种对立的观点。我国1987年1月通过的《海关法》和1988年1月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里,包含了承认法人可以成为走私罪、受贿罪、行贿罪、隐瞒境外存款罪、非法倒卖外汇形式的投机倒把罪的犯罪主体,并可对犯罪法人判处罚金刑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国际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表明,法人国际犯罪主体的资格已为国际刑事立法所确认;纽伦堡国际审判蕴含了对法人国际犯罪的处罚原则。国际刑事法院无权管辖法人国际犯罪并不意味着法人不受国际刑法的约束。法人作为国际犯罪的主体资格亦具有广泛的国际空间。作为对国际刑法进行理性思考的国际刑法学,应当对法人国际犯罪的主体资格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中有关单位犯罪主体的规定过于笼统,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单位犯罪主体存在不少争论,本文通过两大法系单位犯罪主体的比较,结合我国传统刑法自然人犯罪主体理论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提出单位犯罪主体的基本内涵及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基本条件,并着重分析了当前几类特殊的单位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在我国刑法上经历了由反对到认可的历史过程,现在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特殊主体的犯罪,随着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不断进步,单位犯罪的构成理论也日益得到发展。有关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单位犯罪的罪过问题以及单位行为的认定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界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单位犯罪的主体认定方面,一方面应当从立法出发,同时还应注意到立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单位犯罪的罪过表现为单位整体意志的整体罪过,不仅有故意,也可有过失;只有单位主管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犯罪行为是经单位决策机关事前决定或事后认可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单位的意志,才代表单位的行为,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1.
法人犯罪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中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上用刑法典明确规定法人犯罪的两个主要国家,本文通过对中、法两国刑法中法人犯罪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法人犯罪立法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比较研究的结论又可以为完善我国有关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修订后的新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内容,这一问题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单位犯罪的提法欠妥,应使用国际通用的“法人犯罪”概念;单位(法人)犯罪主体不应包括个人投资的独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应增加单位(法人)犯罪的过失罪过形式和单位(法人)共同犯罪的立法;应进一步完善单位(法人)犯罪的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国祥 《法学论坛》2001,16(6):51-58
单位和自然人是我国刑法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主体。正确区分两者的界限,直接关系到特定案件的罪轻罪重乃至罪与非罪的界定。关于两者的界限,刑法理论和司法解释上曾有不同的争论与规定,导致了实践中操作上的困惑。本文从新刑法的规定入手,结合司法解释,从企业的性质、法人人格的否定以及单位成员的行为与主体性质等方面,分析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同时,对“私挂公”企业、承包企业的犯罪性质,也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主体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改后的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刑法学界对单位犯罪的诸多方面分歧颇大,本文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结构以及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和处理进行探讨,认为对单位的附属机构、私营企业等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体分析,不应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相似文献   

15.
曾友祥  王聿连 《法学杂志》2012,33(2):99-104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催生出了更多的单位犯罪,我国1997年《刑法》正式将单位确定为犯罪主体,这对于打击单位犯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由于立法层面上没有兼顾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之间的逻辑平衡,加之刑法理论界相关研究的匮乏,导致在司法层面上对单位犯罪的认定各行其是,以致使得刑事司法难以应对诸多的新型单位犯罪。因此,针对单位犯罪研究与司法操作的混乱局面,深入探究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关系,进而全面思索刑事立法对于单位犯罪加以干预范围的明确化和视角转换问题,对于完善单位犯罪刑法规制体系具有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单位犯罪,这一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而应运而生的新的犯罪形式,在纷繁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暴露出其巨大的破坏性、复杂性,并成为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在刑法中始出现于1987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此后许多单项刑事法规都规定了单位犯罪(也有学者称其法人犯罪),现行刑法典吸收并补充了以上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规范,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刑法总则第30条、第31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及其处罚,在分则413个罪名中规定了120种单位犯罪,占罪名总数的29.1%。足见研究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中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单位犯罪是个人犯罪的对称。个人犯罪是指以自然人为主体的犯罪,而单位犯罪是指以单位为主体的犯罪。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一般称为法人犯罪,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种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适用顾晓敏龚望林修订后的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在分则中又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长期困扰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的有关“单位”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和是称之为“单位犯罪”还是“法人犯罪...  相似文献   

19.
钱琦 《法学杂志》2001,22(2):64
当前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 ,对于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问题 ,认识与处理上尚有分歧 ,笔者就此略谈己见如下。新《刑法》第 3 0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法人之下的分支机构是否属于刑法上的单位之列 ?在刑法理论上 ,一般称为法人犯罪 ,人们也常常将法人犯罪等同于单位犯罪。根据《刑法》第 3 0条的规定 ,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该条并没有将单位限定为法人 ,也没有规定为法人犯罪。可见 ,从立法精神上讲 ,这里的单位 ,…  相似文献   

20.
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订后的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一改1979年刑法从根本上否认单位犯罪之立法趣旨,在总则和分则中均对单位犯罪着墨甚多。对这些刑法规定作出一个基本评断,以便于司法适用并为未来单位犯罪立法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滋养,是刑法学界必须直面的问题。一、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的改进与特色单位犯罪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开始衍生并逐步蔓延开来的一种犯罪现象,立法者针对这类犯罪愈演愈烈的态势,超脱于当时的法人犯罪肯定论与否定论的激烈论争,在《海关法)中首开对单位犯罪作出刑法反应之先河。此后,关于单位犯罪的立法大有覆水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