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语义的提出为中国法治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的法律表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和谐社会时应当区分法律在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不同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语义的提出为中国法治主义提供了新的方向。我们分析了和谐社会下的法律表征,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制度构建中,和谐社会时应当区分法律在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不同作用,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和谐,也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法治为基本方策来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最佳选择。以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解读为逻辑起点,从现存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入手,对现存法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提供基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怿 《中国司法》2007,(3):85-87
法律援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它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保障。本文以法律援助制度对当前我国新疆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为基础,把法律援助在新疆的实践和现状作为切入点,将揭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来探讨并完善一些符合当地具体情况的法律援助对策和实施办法,以求对当地法律援助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发展视野下法的价值观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缪文升 《法学》2006,(5):150-154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并以社会的和谐程度来检验法治建设的成就。所以,和谐社会的所有问题都必然归结为法治问题,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依靠法律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依靠法律来保障和谐社会的实践,依靠法律来引导和谐社会的发展。而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目标必然也对法的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法律应该更注重对权利、自由等价值的关爱。这也必然要求法的价值随之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6.
纠纷解决是社会和谐的第一要义,中国法律传统始终贯穿着注重和谐这一主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许多构思与实践,特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与社会治理模式,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纠纷解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承担主体的多样性,以及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性,阐释了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对当下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在司法方面,还是非司法方面都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党中央及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法律意识通过立法、执法、守法完善法律的内容,使传统社会的法变成和谐社会的法,法通过调整不同个体、群体、地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群际、地区关系,形成相对和谐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它蕴含了我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在法律文化上的最高追求,也最终成为历代统治者和儒生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无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历代社会统治正统法律思想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伟大事业。我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同时采取德治和法治两种不同手段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所有问题。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荣辱道德观和法律的角度要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调解是我国传统的解决纠纷的重要方式。调解因其在社会治理、解决纠纷、发展法律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对调解的功能需求也有不同的侧重。审视调解在现阶段应当具备和发挥的功能,对于调解制度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正确定位和良好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程序分流是随着目的刑理论的兴起,现代国家在刑事诉讼中普遍建立的一种诉讼制度。它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有效矫正犯罪嫌疑人,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通过对中国法律传统文化的探析,认为分流机制在我国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合适的人文环境,广泛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所存在的缺陷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应运而生。刑事和解是西方刑事司法的一个创举,其最主要的理论核心是恢复正义理论。在我国古代和近代也能找到它的历史渊源。它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契合了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时代主题。本文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特殊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特殊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对改善我国特殊群体权益保护,促进和谐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法律制度的强制性保障,而且还要有法律伦理这一软环境的支撑。本文通过阐明法律论和和谐社会的含义,并分析法律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最后就如何发挥法律伦理对和谐社会的作用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对检察机关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必须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当前法律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紧密结合职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作为法律秩序建构的重要目标,对法律秩序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律秩序作为重要的法律价值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巨大的稳定与保障作用。促进法律秩序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可以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是社会底层的基本构成,关注其生存境况、保障其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实现保障人权这一终极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律上之平等与公正的重要环节、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弱势群体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宋玥 《行政与法》2006,(5):9-10
法治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它以公平公正为价值标准,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等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基础,和谐社会应是法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亲亲相隐"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已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它被当作封建糟粕而遭到全盘否定。我国法律应当继承"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部分,设立亲属免证权,这既有利于保障人权,同时又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诉求,这要求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做到与时俱进、和时代同步。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特殊的时代内涵,它的构建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