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经济罪案的立案标准初谈诉讼观念的转变于朝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但多年来,由于对立案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检察人员在立案观念上的一些错误认识。最显著的表现是以立案多少作为考察政绩的主要指标、立案材料要求过高、立案手续复杂化等。同时,由于受...  相似文献   

2.
立案是启动刑事诉讼的法定程序,从法理上看,立案条件依据的是刑法有关条款对犯罪构成的规定,而立案的时机则是办案人员依照刑诉法的规定决定的。因此,立案条件与立案时机的把握,实质上就是运用程序法与实体法的有机结合。通常情况下,立案条件已达到或接近满足时,也是立案的最佳时机,而立案是否及时、得当,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能否依法迅速、准确地获取证据、查明事实。因此,应把握好立案条件与时机,开拓侦查工作的新局面。  从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实践看,在立案条件与时机的运用上,往往把“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  相似文献   

3.
一、各国立案程序比较立案程序,在某些国家是随着刑事诉讼活动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从侦查程序中独立出来的,有些国家还在刑事诉讼法中予以规定。在立案程序的有关问题上,即使是在刑事诉讼法中有规定的国家中,在立案概念、立案机关、立案材料的来源、立案条件以及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方式等诸方面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现对上述诸问题作如下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检察机关立案前调查活动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经审查可能存在职务犯罪的线索,在禁止使用强制措施的条件下,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和证据、综合分析,决定是否立案的一系列动态的积极行为。笔者认为,立案前调查活动是一种准侦查行为,刑事诉讼程序法律虽然排斥了立案前的调查活动是侦查行为,但立案前调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又具备精神上的强制性、形式上对自由的限制等特点,使其类似于侦查行为中的任意侦查行为,其强制性具有两面性。一、职务犯罪立案前调查活动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立案管辖,是指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在案件受理范围上的分工。详言之,立案管辖是指根据刑事案件的不同情况和公安司法机关的不同职权范围,确定哪些案件应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分别进行立案侦查或立案调查、审判的行为。立案管辖又称为“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立案管辖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立案管辖,能使公、检、法三机关明确自己的立案范围,防止某些案件无专门机关管辖或因管辖不明确而致使互相推诿或争相立案的情况发生。其次,明确立案管辖,能使公、检、法三机关及时立案,及时查处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再  相似文献   

6.
一、存在问题: 1.程序不统一。一是对不服不立案决定的复查在办理程序上不统一。有的按照《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制作“刑事申诉提请立案复查报告”,立案后才开始复查。有的认为线索初查后不立案尚未进入刑事诉讼阶段,因此无需通过立案程序直接开始复查。二是对办案期限的理解与执行上不统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相似文献   

7.
一、在执行立案标准上的偏颇立案,是指人民检察院按刑事案件管辖范围,对控告、检举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侦查的一种诉讼活动,即提起刑事案件。立案是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法院自去年3月开始,在立案制度上作了改革尝试,将以往由各业务庭、人民法庭分头立案的经济、民事、行政、刑事自诉、执行、申诉复查等案件,改由告诉申诉庭统一立案。经过半年多实践证明,统一立案对于理顺法院内部关系,严格依法办案,搞好廉政建设,提高办案效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效果明显。 从实际出发改革立案制度 该院从前几年工作中深切感到,分头立案弊端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牵扯面大。  相似文献   

9.
民事立案是民事诉讼程序的起点,但是过于严格的立案审查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调研发现,当前民事案件立案审查确实比五年前更严格。究其原因,既有现行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本身的不足,也有部分地方法院政策性规定和司法理念错位的影响。针对立案审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民诉法对立案审查制度进行重构,还需要在法律执行层面上对地方法院进行必要规制。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权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法治、目的和效果上的困境,在法律理论体系上无法圆满,无法实现被期待的价值。摆脱这种困境,存在回归主观立案标准、取消立案制度和改造立案制度赋予初查侦查程序启动功能三种思路。基于现实考虑,对立案制度进行改造更具有可行性,但需要进行制度上的优化。一、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初查权的现实困境(一)法治困境——地位上的尴尬1.初查合法性的学说。初查权的法治困境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论立案管辖中的立法完善陈卫东,张立案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在立案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结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国家机构体制中所具有的不同职能,对立案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进行适当分...  相似文献   

12.
构建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宝林 《河北法学》2004,22(9):97-100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包括申诉复查案件的立案受理 (即立卷 )、审查、通知驳回或裁定再审三个主要环节 ,它与再审程序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民事审判监督程序。近年来 ,随着民事审判监督制度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以及再审案件立审分立制度的推行 ,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三个主要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 ,应当反思和完善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基本原则 ,并从申诉复查案件立案受理条件、审查组织形式、审查方式、审查期限、再审立案标准、再审立案审批程序、诉讼文书样式等方面来考虑民事再审立案审查程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事立案标准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刑事诉讼领域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前刑事立案标准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对刑事立案标准的立法困境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原因分析,明确确立刑事立案标准时应当予以考量的因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以事立案"是检察机关对于自行发现或报案、控告、举报的渎职侵权犯罪材料,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的立案决定.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犯罪嫌疑人,而只有犯罪事实."以事立案"是相对"以人立案"而言的,它是刑事诉讼明确规定的两种立案方式之一.但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往往在查明犯罪嫌疑人之后才决定立案侦查,这种做法有违立法本意,严重束缚了办案人员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及时侦破案件.为此,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就"以事立案"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在自侦案件中应当摒弃“以人立案”的做法,并采取“以事立案”的模式,才能符合职务犯罪发案的客观规律,避免初查和侦查工作在衔接关系上的错位,并对自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效果和作用。要实现从“以人立案”到“以事立案”模式的转变,需要正确处理好立案与破案、立案与撤案和撤案与错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把立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程序予以规定。从立法者的本意看并无问题,但由于对立案这一程序的法律地位、立案标准、立案审查性质与手段及立案与侦查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该程序广受学者诟病。本文试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的基础上对立案中的不当认识予以澄清并对相关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关侦查管辖是指检察机关在案件侦查管辖上的权限划分,旨在解决侦查环节对具体案件的管辖分工问题。我国刑事诉讼理论一般都将管辖分为两种: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将立案管辖和侦查管辖加以区分。实际上,立案管辖是侦查管辖的前提,明确了立案管辖并不意味着侦查管辖也随之明确。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立案问题 目前,借贷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在立案案由问题上,有一些误区,致使案由确定不尽科学,有些本该是借款合同的经济纠纷被当作借贷的民事案件立案审理。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印发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中规定公民之间  相似文献   

19.
滕威 《金陵法律评论》2005,9(2):118-128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构建再审之诉已经成为一股潮流,而民事再审的立案审查制度在再审之诉的构建中显得尤为重要。再审制度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国诉讼程序中,保证裁判的既判力是各国诉讼法的一个原则,很值得借鉴。因此,要对我国目前民事再审立案制度进行反思,并在制度的安排上,严格区别再审之诉的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应当明确,再审立案的界限应停留于形式审查,即只要再审理由属于法定的再审事由,就应当立案使之进入再审程序。至于再审事由是否在实体上客观存在,应该是再审之诉实质审查的内容。所以,要从制度上重构民事再审立案审查应当遵循的原则、审查程序、审查内容以及民事再审立案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20.
虞雄 《天津检察》2007,(4):36-37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和诉讼理论,管辖主要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立案管辖,亦称职能管辖、部门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具体分工。而国外刑事诉讼的管辖通常是指审判管辖,没有与我国立案管辖相类似的分工,在他们看来,侦查、起诉活动是诉讼的准备,审判才是实质意义上的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