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为儒者首"、"少治春秋".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各界》2008,(3):61-63
二十世纪初,正是梁启超最为灿烂的时光,其在日本横滨主编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已在国人面前尽显其"舆论骄子"的丰姿.他为自己开辟了一个"新民时代",时当而立之年.……  相似文献   

3.
麦克法夸尔以研究中国"文化大革命"史著称于世,国内学界对其成果多有译介.但他创办并主编<中国季刊>(1960-1968),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为促进西方当代中国研究做出的努力却鲜为人知.文章考察了麦克法夸尔创办<中国季刊>的历程,介绍了他担任主编期间组织的主要学术活动,并就其推动西方中国学从政策研究向学术研究转变的历史贡献进行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初入宫得遇名师班昭 话说这一天,才女班昭因为写<汉书>要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查资料,于是跟东汉和帝刘肇打了声招呼.结果这一打招呼,刘肇给她找了个差使.原来刘肇最近后宫闹矛盾,皇后阴氏嫉妒成性,和后宫妃嫔们闹得鸡犬不宁,令刘肇深为烦恼.他听说班昭除了在续写<汉书>之外,还有另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标准好女人的书--<女诫>也正在撰写之中.于是,和帝问了一下此书大致的内容,觉得他的后妃们如果都被<女诫>"洗脑"之后,他就可以左拥右抱,安枕无忧了.  相似文献   

5.
(一) 提及"问题意识",笔者不由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曾撰写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在这个章程中,他提出了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144个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他在<章程>开篇就明确提出,成立"问题研究会"的目的就是要搞清当时社会和人生面临的"所必需"或"未得适当之解决"因而影响进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为什么,作为春秋晋国数百年霸业的最大推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让"兵不厌诈"思想成功在战争中运作的军事天才,先轸并没有得到他在历史中应该有的待遇,<史记>中并没有为他单独列传,<左传>中对他的叙述也是寥寥数笔,后世的史家们好像选择对他自动无视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现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先轸这个人.  相似文献   

7.
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他的早期作品<偶像再兴>(<告白与广告>、<三个视点>、<关于创作心理>、<忠言>等文章)中展示了和辻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其中贯穿着一个体现其艺术观的核心思想,即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和辻的这一艺术观不仅对于艺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揭示,而且对当今的艺术创作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启发性.本文主要研究和迁哲郎的"人格性的生命"的艺术思想.将从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的形成、"人格性的生命"与艺术的结合的必要性以及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的提升,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8.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9.
他以文名与商誉并称于海内外、驰骋于中国文坛,他著述并发表了200多万字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有<周颖南文集>等十几种文集问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辟有"周颖南文库"加以收藏,他成为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等均选刊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他在位十六年,荒唐的事情做了一箩筐.而其中最荒唐的,要数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游巡江南时颁行的"禁猪令"了. 据<明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乙卯,上至仪真.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是岁,仪真丁祀,有司家羊代之."对于这件事情,万历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时武宗南幸,至扬州行在.  相似文献   

11.
王萍 《各界》2008,17(4)
沈从文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湘西的人性美、风情淳朴造就了<边城>.<边城>的人情、风情描写很有诗情画意,浓淡得当,颇似一幅幅有生活实感的风俗画,其特有的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不同凡响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作者持久的审美价值.<边城>是作者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于都市的梦.<边城>的基调是忧郁的,但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  相似文献   

12.
摩罗 《各界》2008,(7):28-29
柏杨先生以<丑陋的中国人>闻名于世,他的逝世很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像鲁迅一样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与批评,代表了中国知识精英在中西碰撞过程中强烈的自审自虐倾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学自19世纪后期起已蓄积的史学更新趋势,至民国初年由于新史料的发现和中西学术交融的推进,出现了史学近代化的新局面,王国维即为出色的代表人物.王氏自觉继承了乾嘉学者的考证方法,同时融合了西方新学理,其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在撰著<流沙坠简>和<毛公鼎考释>时即已形成.至1917年撰成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两文,即为运用此一方法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二重证据法"的成功运用是20世纪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的重要界标,故被郭沫若誉为"新史学的开山".  相似文献   

14.
杨朔之死     
杨朔(1913-1968),作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杨朔可能是最为中国人知道的作家之一,因为在文革前和文革后,他的散文<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等印在中学的语文教科书里,因而得到相当普遍的阅读:有老师详细讲解"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每个中学生都要反复朗读甚至背诵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15.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下了大量讨论中国政治、法律问题的文字,随着该书的广为传播,对当时的法国以及欧洲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影响.他对中国的专制政体下的大逆罪和"子罪父坐"进行了批评,对中国统治者区分刑罚轻重、法律与道德融合、执行勤俭国策的做法表示赞赏.他提出的不少问题,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商鞅由魏入秦,为秦孝公主持变法,致秦国富强而自己死于非命.司马迁<史记>为商鞅立传,不讳言他的政绩,却对他的为人为政颇有微辞,批评他"刻薄"、"少思",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王越出场 王越,字世昌,河南人,明宣宗宦德元年(公元1426年)出生在河南浚县钜桥镇冈坡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出身贫农,吃穿住行都跟人家没得比,但是,他却有着过人的天赋.<明史>说他"相貌奇伟",标准的美男子.而且读书好,过目不忘,业余还爱好读各类兵书.射箭也准,<罪惟录>里说他"多力善射".  相似文献   

18.
汲黯字长孺,汉代名臣,<史记>有列传.其祖先是六国时的一个小国韂国的国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为卿大夫". 汲黯的性格,是相当有特点的,有很多成语,如"后来者居上"、"内欲外王"、"不足以辱天子之使"、"卧而治之"、"不冠不见"、"招之不来,麾之不去"、"刀笔不为公卿",等等,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与汲黯同朝,太史公说汲黯:"以‘高学'著称于世",这在<史记>中,是难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狂生祢衡     
祢衡的孤独 祢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狂生,他的才能、性情和遭遇,都称得上是中国狂生的代表人物.虽然他的性格行为有缺点,酿成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寄予他很多的同情.最著名的纪念要算明朝狂生徐渭徐文长在杂剧<四声猿>中所作的<狂鼓吏渔阳参挝>、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击鼓骂曹>和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击鼓骂曹>.人们赞美他的,是那种不屈服、不苟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巡杀妾"是流传很久很广的"佳话".而在当今,电视剧<血战睢阳>把他当作"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歌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