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在认识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 :情感是人探求真理的动力 ;情感决定主体认识能否处于最佳状态 ;情感直接影响认识过程中的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体情感的变化与其所处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并非绝对同步的。主体情感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因而拓展对主体情感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研究 ,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和五四作家郁达夫已有文学史的定论,但是,在郁达夫研究中,往往单独冠名多愁善感、风流才子、现代文人、革命作家、浪漫主义作家、抒情小说家的研究成果较多,而以整体观的革命文学视角全景审视郁达夫其人其文相对单薄。今天纪念"五四"百年,重新考察五四作家郁达夫完整的人和文,寻踪五四以来作家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特别重读被人关注不多的作家那些偏重写实性的作品,获得的不仅是郁达夫个案研究的新知,而且还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再认识。现实主义的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在郁达夫笔下既写实于外部世界的社会现实人生,又忠诚于自我内在精神情感的真实;既以非写实的虚构故事传达作家对时代风云和社会政治的切身感应,又以务实的言行走进了左翼文艺运动和反抗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其一生就是富丽悲壮的史诗。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创作正是在郁达夫那里有了不一样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好官崔大干     
作家毕四海一直致力于在小说创作中对政治人性的挖掘 和官场文化的透析。他的作品里聚集了许许多多的男人和女人,演绎的故 事瑰丽多彩,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为便于读者了解作家毕四海创作的官场 小说原貌。编者选摘了其创作的中篇小说《选举》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 者,(题目系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4.
论英、美法学家关于刑罚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英、美刑法学中关于刑罚本质的三种主要理论进行了述评,指出报应刑理论是复仇情感的渲泄,功利刑理论是基于苦乐算计的推理,折衷刑理论是其对立和调合。关于刑罚本质的各种理论有利有弊,只有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5.
茅盾创作个性形成的原因唐纪如就如文学作品是客观生活与作家主观感受相统一的结果一样,作家的创作个性也是客观与主观多种因素融合而形成的。作家的主观因素越是独特,与客观因素中相应成分结合得越是充分.那么,其创作个性就越鲜明。茅盾便属于这样的作家。一、“时代...  相似文献   

6.
东汉是经学兴盛的时期,《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对赋的学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汉作家由于对《诗经》认识不同,在赋的创作中,一些作家注重接受颂德和讽谏内容,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另一些作家则从学方面吸收《诗经》的养分,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就学史而言,后的意义固然重要,但前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7.
<正>作家海剑透过不断向人性深处探索的叙事,给所有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给所有人物非理性的行为以贴近生活逻辑的动机解释,使得这些人物激烈的情爱冲突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都变得合乎情理了……一作为法律人、检察官的作家海剑,在其近几年的小说和剧本创作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和人性幽微的深层次把控都颇见功力。从海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定找到你》不难看出,作家的笔触已经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往立足历史和阶级斗争层面的宏大叙事,转而对法律问题和法律意识的文学化书写进行了一种重构:从理性转向情感的复归,从人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流变着手描写法律与生活、法律与人的深刻互动关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宗旨,舍弃了作家之前常用的阶级斗争视角和社会历史宏大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作家主体意识在作品中的渗透与显现,并非为浪漫主义文学所独有。高尔基的小说创作便是一例。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成功地绘制了一长列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画廊,真实地反映了两世纪之交动荡不安的俄国社会生活;而在艺术地再现被自己感受过的世界时,他又努力表现这种感受本身。这就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社会风俗画的特点和“无可争辩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王士祯的悼亡诗在对妻子的忆念中融入了强烈的悔恨之情,他借艺术对现实的升华告慰亡灵、渲泄自身的哀伤。他的悼念发妻的组诗把纪事和抒情相结合,流溢着凄寒悲苦的情调;而悼念两位继室的组诗则以浓郁的闺阁气息和优雅的感伤情怀呈现出哀艳的色彩。王士祯的挽诗能贴近对象的身份、经历作恰当的人生价值判断,其起承转合的章法借鉴了八股文的创作技巧。王士祯死亡题材的诗歌虽有创新性不足的缺点,但诗中蕴含的真挚丰沛的情感和反映出的高超纯熟的艺术表现力足以代表当时同类优秀作品的创作水准  相似文献   

10.
哈金新近之作《移民作家》通过对旅居海外移民作家的讨论,重在指出移民作家应该成为本民族的代言人;他们在用他国语言创作时应汲取本民族语言之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书写之中,从而形成移民作家自己独特的风格;移民作家应该用笔在故土之外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纵观哈金的作品,"家"之主题总是贯穿其中,这一情结的产生与作者特殊的移民身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风格刍议     
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作品具有吸引读者艺术魅力的重要条件。加强风格的研究,特别是对创作风格形成因素的探讨,必将有利于创作的繁荣。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当然离不开整个历史的进程、民族传统、社会风尚、时代精神、文艺思潮等的影响,离不开阶级立场、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生活经历、学识教养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在对法定作品类型外的新型创作物进行著作权认定时,其属性判断是作品归类的前置环节。认定新型创作物能否成为著作权客体,须避免落入直接判定其能否归入法定作品类型的窠臼,而将焦点置于其能否满足作品的可版权要件。在新型创作物的作品属性判断中,功能性原则应成为新的门槛,独创性须以“显著改变”为标准。对于符合作品属性的新型创作物,必须先通过技术中立与类比考量尽量将其纳入既有作品类型;对于无法归入法定类型的新型表达,则将其放入“其他作品”中暂时保护,待条件成熟再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新的作品类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影像时代.作家对影视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质疑与批判到以作品改编、影视创作等各种方式介入,彰显了影视主导的文化语境中作家的立场选择.一系列尝试之后,作家对于文学与影视的结合在心态上逐步回复冷静和理性,并试图保持自身创作的独立性.但是在影视浪潮的冲击下,当代小说创作已经出现了影视化倾向,影视的叙事性特征正在影响着当代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一位作家8岁韵儿子非常喜欢童话,他创作的许多童话故事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儿童创作比赛中获奖。某出版社准备编一本介绍儿童创作的书,编辑看到了几篇这个小男孩创作的童话,认为很有价值,便收入该书。不久,出版社收到作家代儿子写的信,信中对出版社未经许可擅  相似文献   

15.
杨慎是明词创作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草堂诗余>的影响,他也是明代较早对<草堂诗余>展开全面评论的批评家.但是,他的创作与明代许多词人不同,并不为<草堂>词风所囿,而其有关评论则启发并推动了清人复兴词学和深化词学,体现出明清两代词学发展的递嬗之迹.  相似文献   

16.
署名权的法律意义之一在于明确作品的权利归属、维护作品创作的特定风格。冒名侵权作为一种新的侵权形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主观上的故意性、侵权对象的特定性和行为上的隐蔽性等特点,其实质是以不知名的某特定主体的姓名或署名(与知名作家的姓名或署名完全相同)冒称知名作家的姓名或署名发表、出版、复制、销售作品的侵权行为。冒名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知名作家权利受损事实的存在、以知名作家为侵害对象、隐性的外在冒名行为和有冒名的故意等几个方面。现行著作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有其不周延性,只有建立和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充实现有的著作权法规,增加作者或著作权人署名的特定附随义务,才能有效地防止冒名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知名作家的署名不被冒用,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作潜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职务作品与职务发明创造,前者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之一,后者是专利法保护的客体之一,两者都具有“职务性”,一个是因职务而创作,另一个是因职务而发明创造。职务作品,它是公民为完成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包括公民在本职工作中创作的作品;在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中所创作的作品;退职、退休、调动工作后在较短时间内继续履行原单位交付的任务所  相似文献   

18.
摄影的艺术形象是瞬间捕捉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从艺术构思到艺术表现,往往是极其短暂的,特别在纪实性和时间限定性方面与其它艺术门类有着鲜明的区别。在摄影创作的瞬间中平衡好理智与情感关系,使理智和情感同步发展和深化,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沈轩 《政府法制》2005,(12):11-13,15
他曾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经当过市长、省工商局局长,官至正厅级;他因创作《碑魂》、《梦魇》等多部长篇反腐小说而享誉文坛和政界,被人们尊称为“反腐作家”、市长作家”。2001年年初,作家出版社还隆重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力作《浊蚀》。可就是这样一个闻名一时的“反腐作家  相似文献   

20.
迫于时代的政治"大势",苏联幽默作家左琴科在其作品《一本浅蓝色的书》中做了"自我改造".改造之一是将他之前创作的幽默小说大量改写,变揭露为歌颂;改造之二是他在作品中大兴文体革新,将历史纳入文学,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无情揭示了现实的本相.因而改造的结果是,左琴科有意无意地坚守了自己的"道",作品也获得与"自我改造"宗旨既一致又矛盾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