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然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发展却极不平衡,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政绩作为制约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梗阻之一,颠覆了理论上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正相关性。对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悖论关系加以解析,并探讨消解悖论的方法,力求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绩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些领导干部贪腐行为、利益分配不公正机制、过快过激的城镇化建设、突出的民生问题等,不利于建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网络,从而不利于团结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去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梦”。建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网络,能够夯实“中国梦”实现的群众基石,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实现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分位回归模型探讨了政治效能感和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正影响性随政治信任分位点的上升而下降。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提升政治信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群众路线具有突出的"逆向参与"品质,能提升民众的情感型、利益型、效能型政治信任,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信力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提高政府公信力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标准,并对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6.
参政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主体之一,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参与功能;政治协商功能;民主监督功能;利益表达功能;政治稳定功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参政党政治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共治"理念;完善参政议政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健全政党协商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升民主监督成效;强化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参政活动品质。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财富观、参政意识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树立国家权威和政府公信力,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来说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呈现弱化趋势。由各地党委和政府推动的干部下乡活动可以视为政府自我调整或矫正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它既是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当代延续,也是维稳政治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路径之一。如果将干部下乡活动作为国家"政治仪式"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旨在建构政治信任的"仪式"背后国家权力的运作策略和机制以及"仪式"展开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意外后果。而以"关系"的视角从微观上考察这一下乡活动,我们发现,在基层治理中建构政治信任的困境不仅来自于"关系"双方主观方面的理性计算,也来自双方客观上的社会距离,更在深层次上与某种泛家族主义观念相关。  相似文献   

9.
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利益进行政治活动的修辞行为,是政治主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语言工具。政治传播的媒介、方式的重大变化,带来国家与公民在政治修辞情景上的地位转换。新中国成立60年来所使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修辞,积极引导受众的观念和行为。在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切实转型我国政治修辞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改善政府与社会、官与民的政治沟通,强化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县级政府是国家进行统治和治理的基础,民众对县级政府的政治认同关系到整体社会稳定。基于重庆市三个区县的实证分析发现,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对县级政府的信任度较高,对县级政府的工作满意度还有待提升。只要继续改善和提升政府工作绩效,维持县域政治稳定仍然具有相当的民众认同基础。但是,民众倾向于将社会问题归因为县级政府的“归因导向”极易将县级政府推向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为此,县级政府仍然需要提升政府公信力以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应更全面更深刻地推动我国政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着重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我国政党制度也应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建设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资源、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共政策视角探讨政治信任,对于提升政治信任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政策视角下,政治信任主要包括政策问题建构信任、政策规划信任、政策执行信任、政策评估信任以及政策终结信任五个方面.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提升政治信任的途径主要有:建立和完善政策利益诉求表达回应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政策决策机制,厘清府际关系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等.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协商民主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我国的政治建设、增强人民民主的生命力、提高公民政治的参与力、提升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增进转型社会的和谐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尺,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强大动力。当前,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成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的障碍。应努力扩大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政治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和危机性事件频发,政治信任资源有所流失,政治信任的流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政治信任的流失无疑不利于当今社会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政治信任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空间已成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显著标志;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我国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防御力、网络虚假信息传播侵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公信力、多元价值观并存淡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等挑战。要着眼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争夺的紧迫感,从内核引领、技术致胜、制度保障等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如何,不仅是衡量高校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尺度,也是衡量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重要参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政治问题。调查显示,尽管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参与抱有较高的热情,但在总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其政治参与意识仍存在着参与功利化以及学生组织公信力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中,公信力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分析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公信力的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文化的公信力。要从处理好三个关系着手,即处理好普遍信任与个别信任的关系,加强民众宣传教育工作;处理好反腐倡廉职能部门与同级党委、政府的关系,强化职能部门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准;处理好制度建设与现实需要的关系,全面加强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