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和依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力行教育理论以及西方的实践教育理论也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既承认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又承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固然是实践,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愈益明显。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是由于它是对大量的实践经验的  相似文献   

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一、理论为什么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的,这是由二者的辩证关系以及各自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又有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关银 《重庆行政》2013,14(4):16-1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理论的功能集中表现为通过解决问题改变世界;恩格斯也强调过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从列宁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同志,都十分强调时代、实践的应用创新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及其实际关系的基本观点的重心是:立足于"实践标准"与理论的实践应用并创新理论。如果应用"实践标准"、创新理论的学术逻辑去认识实践模式,就可以得出时代的阶段和环境锁定,及其对"嬗变型模式创新"指认这一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反对唯实践主义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主要任务。在当前,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彻底克服唯实践主义倾向,即坚决反对只承认实践检验理论,忽视或否认理论检验实践。反对对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简单片面的理解;反对把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反对把理论联系实际简单化、庸俗化;反对从当前的实践需要出发,解释经典作家过去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社会实践:能动与结构的中介——吉登斯结构化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社会实践与结构化理论中诸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实践与能动和结构,实践与反思性和实践意识,实践与系统和制度,并从实践的使动性和制约性的特性中考察结构化理论中结构的能动性和制约性,从而用社会实践的脉络对结构化理论做了解读,并分析了吉登斯本人在社会研究的实践中对结构化理论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7.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8.
陈志毅 《人大研究》2001,(12):16-18
《人大研究》是理论刊物 ,编辑理论刊物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难处。我们在编辑《人大研究》的实践中认识到 ,理论来自于实践 ,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理论又要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检验其真伪。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学习理论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人大研究》作为理论性的学术期刊 ,长期保持着它的理论品位 ,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研究理论固然重要 ,但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也必不可少。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9.
在岁月的洗礼和实践的打磨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正确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是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源头,不断拓展着理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0.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对作为主体实践的“理论先导”的自觉和自信,对由主体实践孕育而成的“理论抽象”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实践体现,是增强实践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