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中非关系在进入全方位、稳定和快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来自“西方的批评”和“非洲的担忧”等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全球视野看,中非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在我国与拉美以及东南亚邻国的关系发展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共同挑战的一种体现。为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应明确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一方面,要在大国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之间掌握好平衡,尝试推动建立南南合作的机制化对话平台。另一方面,在与不同区域发展中国家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的心态,避免陷于被动。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不平衡发展。除了原有直接涉及外交、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特征之外,更具备了很多非传统安全的内容,例如国际资本通过债务危机或量化宽松政策以隐蔽的方式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的索取,以及诸如“转基因”、“新物种”等新技术形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侵占”等等。中印两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势必首当其冲。所以,中印两国应建立起新型的发展中大国关系,从而应付新国际关系格局的挑战,并在国际社会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利。  相似文献   

3.
世界进入新世纪,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国外交纵横捭阖引人注目。这要归功于中国外交突出一个“和”字。“和”是中国处理同各同关系的原则,也是对待国际关系的原则。中国外交的这一特色,来源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也来源于中国的古老哲学和巾华民族对世界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继续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外交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去年的中国外交既兼顾整体效应,又注意突出重点,外交战略既有恢弘的理念,外交实践也有精巧的构思,外交策划还不乏有大手笔,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亮点频发,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硕果累累。2006年,共有86位外国元首访问了中国,法新社就此评论到,“2006年中国在全球留下的足迹加深了,世界因此而震撼。”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环境问题作为国际关系的新课题的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新的理念开始渗透到各国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当中。战后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化的进程中,把地球环境保护作为拓展大国外交的重要领域,积极推进环境外交。近年来日本同亚洲邻国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而政治外交领域却一直处于较为紧张和日渐疏远的状态。为了改善同周边邻国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为了在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问题上能得到东亚各国的支持,更企图抓住地球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这个国际政治的“第三重要课题”,欲从环境外交入手拓展自己的外交空间,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全球南方”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其独立的政治立场给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深刻影响。中国有必要理性认识“全球南方”对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再定位的影响并适时进行外交政策调整。“全球南方”崛起是百年变局的重要变量,应在中国外交战略设计中突出其关键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紧紧围绕“全球南方”与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为指引,以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扩大个体情感认同为路径,通过合作平台的搭建与全球治理机制的重塑,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深入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南方”的脆弱性与内部博弈、西方国家对“全球南方”的拉拢和分化,使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诸多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引领“全球南方”合作、落实好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统筹国家、地区与全球布局,构建起以点带面、聚面成网的机制体系,形成政治、经贸、安全、人文等多轮驱动的复合型结构,实现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47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外交也经历了40多年的惊涛骇浪。我国的外交政策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新中国的外交史到底如何分期,国内外学者曾有过许多种不同提法。比如日本学者冈部达咪评中国外交的历史时,说中国外交可以分为:一、“一边倒外交”(195至1953年);二、“和平共处外交”(1953至1957年);三、“大跃进外交”(195至1960年);四、“中间地带外交”(1960至1966年);五、“造反外交”(1966至1972年);六、“反霸权外交”(1972年以后)。据他的看法,“一边倒外交”。“大跃进外交”和“造反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 是建立在对当时中国国 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进入21世纪后, 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 化, 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现阶段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都需要我们 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和谐世界”的主张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发展。“韬光养 晦”战略将使中国把握机遇、有所作为, 从而开创我国未来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日美同盟以中国为“战略对手”进行战略性调整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构成重大挑战,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构成威胁,同时日美同盟以台湾问题为利益指向,严重干涉中国主权、阻挠中国和平统一。面对挑战,中国外交战略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与日美建立更多的“共生利益”,加强相互依存度;正确处理台湾问题,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实施“伙伴战略”,推进中国外交战略建设;并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增强综合国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0.
普京第二任期的俄罗斯外交战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了“主权民主”原则、外交战略中的能源因素得到了加强、地缘政治影响明显回归。在4年里,由于在价值观念、国内政治、地缘政治和能源等问题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明显滑坡。为树立俄罗斯大国形象,发挥俄罗斯大国作用,俄罗斯开始重建其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联系。中俄关系在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内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未来的发展同时存在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应对以推动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性地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发展中国与中东国家①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完成了与中东国家全面建交的历史进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中东国家的信任.中国关注中东地区热点,积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实现了制度化与机制化,经济贸易关系大发展,文化、教育、科技交往日益热络,中国对中东的学术研究日益深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辟了双方关系发展的广阔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政府东亚政策的调整及中国的应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东亚政策的调整是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方面。调整的内容包括,巩固与东亚盟国的关系,重视发展与东盟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而调整与中国政策的关系,无疑是美国东亚政策的核心。奥巴马政府对东亚政策的调整给中国外交政策带来了挑战,但如果处理得当,机遇明显大于挑战:美国东亚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中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实践和规则的制定;为中美合作创造拓展更多的领域、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也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各国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外政策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一些有利于区内经贸合作的变化我国“十五”时期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尤其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俄罗斯与东北亚国家外交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并把扩大经贸合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朝鲜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进一步与韩国实现和解;蒙古新政府将继续实施“多支点”外交政策,并首先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将扩大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4.
As Britain prepares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after the popular vote of June 2016, the government is embarking on the revision of foreign policy. Boris Johnson, or ‘just Boris’, has been entrusted with forging the new ‘Global Britain’ for the post-Brexit era and reinventing British economy around new relationships. Boris has a track record of misrepresenting and offending foreign peoples, leaders and countri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prospects for Africa in Johnson’s vision for ‘Global Britain’ as presented in his foreign policy speeches. The paper unpacks Johnson’s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frica’ and inserts it into a broader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British relations with Africa. It argues that, by constructing Africa as a ‘problem’ and offering liberal values as a condition for development, Johnson is continuing British imperial and post-colonial discourses of ‘developing’ or ‘civilizing’ Africa. In the post-Brexit world of a changing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democratic conditionality serves to sustain and reproduce British forms of power and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外交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苏关系恶化,首先导致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其次使中国外交日趋激进,并于60年代后期发展到极端;再次,促使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最后,促使中国领导人下决心改善中美关系,联美反苏。  相似文献   

16.
方芸 《东南亚》2011,(2):14-19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及地区形势的变化,老挝逐步摒弃"一边倒"的外交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全方位外交方针和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老挝全方位对外交往活跃,在深化与传统友好国家关系同时,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联系,老挝与中国的关系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较大突破,并成为老挝发展全方位务实外交关系中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老挝外交政策表现出四个特点:由政治外交转向经济外交;重点发展与越南、中国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从地缘政治考虑,参与并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转向"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大国的交往。今后老挝外交政策将围绕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安全维护、地位提升等方面展开,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在对外经贸合作中,曾在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实施了对外引资政策.目前,为了实现经济强国目标,正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联系,打破孤立状态,吸引外国资本,促进朝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special section explores and explains how the European Union's (EU's) overal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evolv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rise of a group of emerging economies has not only provided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greater choices, but has also further enhanced their agency, thus questioning the EU's leadership and even relevance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European level, the various (paradigmatic) shifts in each of the three key external policies—trade,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and the EU's aspiration to project a coherent external action have collided with the EU's commitment to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Numerous tensions characterize the various nexuses in EU external relations, which ultimately challenge the EU's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 and (self-proclaimed) identity as a champ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eveloping world. Nevertheless, the EU has made more progress than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in making its external policies more coherent with its development policy. Moreover, the EU's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gradually become less asymmetrical, though not because of the EU's emphasis on partnership and ownership but mor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agenc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and to what extent the European Union (EU) uses a security perspective to define and shap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ing worl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U's development polic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we link the concept of ‘security–development nexus’ with the concept of ‘securitization’. The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securitization can be observed with regard to four dimensions: discourse, policy instruments, policy action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a securitization of the EU's development policy and its relation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Africa. However, paradoxically, the securitization's extent and nature suggest that the EU can also use it as a way to avoid a more direct involvement in conflic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