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亮 《理论月刊》2012,(8):51-54
施蒂纳是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唯我论、个人主义的先驱。"唯一者"是施蒂纳的核心理论观念。要想真正理解施蒂纳的"唯一者",就必须回到他所处的历史情境和思想境遇中去,因为施蒂纳的"唯一者"不是酣睡中发现的应然状态,而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反映和对当时历史发展惊掠的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赋予了"唯一者"灵魂,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施蒂纳。拨开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为我们敞开的是"唯一者"对那个动荡年代和无数思想碰撞的精神抉择。  相似文献   

2.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7,20(4):12-14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但人与世界究竟是"比肩并列"的两个"存在",还是同一"存在"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分离的,还是统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理论人学与实践人学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西方传统人学在回答人学"基本问题"时走的都是同一路径,即将前提预设为人与世界本来是分离的,只有在超验的思想世界中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而马克思在回答这一"基本问题"时,则实现了革命性的颠覆,他认为传统人学的前提预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原本就是统一的,不存在感性的经验世界和超感性的本体世界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深入理解和对待"人",这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真问题、核心问题。要想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或者"人类观",从理论背景和潜台词方面重新认真关注和思考这几个要点: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点;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存在者;从"本态论"的意义上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生命活动的本质形式;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视角;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一套以人为主体,说"人话"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从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在发展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以及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问题,具有极为丰富的内蕴。  相似文献   

5.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的"两手论",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与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拓展紧密相连的,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快速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四个方面问题,大都属于政治思想、政策偏差导致的结果。其形成的根源,笔者归纳成两个"过分",一是过分强调少数人先富;二是过分追求GDP增长。要解决问题也必须从根源上着手  相似文献   

7.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的文艺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面对、都要思考的问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处于重要时期的文艺总方针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大政策。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提出的"两个半程"论断是一种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新的历史分期观。这一论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进入"后半程",回答了如何走好"后半程"的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对的重大外交课题就是如何让世界接受自己,如何让国际社会看待并适应中国这一综合国力日益上升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必须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和平崛起"理论似乎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0.
<正>据报载,2009年11月12日,某市市长走进汉网直播间进行"网络问政"。在1小时40分钟的对话中,面对网友的"拍砖",市长并不回避,对网友反映集中的近20个问题,一一给出具体回答。"问题可以尖锐些,有意见可以骂",这是该市长与民沟通独特的一面。正因为该市长不惧网友"拍砖",网友大胆地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伍泽天 《当代广西》2013,(10):26-26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有何作为?玉林市福绵管理区619个党组织1万多名党员的回答是,以实际行动投身发展,以党建创新服务经济跨越发展。"辛苦"换来了"加速度",今年一季度,福绵管理区财政收入完成10764万元,同比增长27.2%,实现了首季财政收入"开门红"。  相似文献   

12.
<正>何为"民政",可能是每个民政人工作之初都存在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民政人给出过不同的回答。从恢复建部时前辈们提出的"三个一部分",到后来的"四个方面",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再到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最后在此次2019年全国民政工作视频会上定位为"三最一专"。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变与不变。变化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根  相似文献   

13.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14.
张涌 《公民导刊》2013,(6):52-53
"人文"是什么?即便读过书的人,恐怕也未必能说得清楚。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同学们都觉得很惊讶,"人文"我懂啊。可当梁晓声问"人文"是什么时,学生却回答:"我认为典型的就一句话,以人为本。"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些什么呢?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  相似文献   

15.
熊万鹏 《人权》2012,(6):19-2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对人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人权建设的成果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对中国人权发展的未来有了更迫切的期盼。与此同时,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我们作出圆满的回答。比如,如何总结提炼人权保障的"中国模式",构建中国特色人权理论体系,形成人权自觉与人权自信,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超越西方人  相似文献   

16.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这一十分古老而又常用常新的动人字眼,之所以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因为人们一提到它,就会产生"提高"、"发展"、"进步"这类令人向往和催人奋起的思想和心境.一个人被称作"学习型个人",一个组织被称作"学习型组织",一个社会被称作"学习型社会",所表达的是一种在追求美好的目标、做出缜密的策划和不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最高成就,因而争取成为这类"学习型……",也就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8.
项洋 《求索》2015,(3):58-62
"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思想"断裂"时期最为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理论主要包含"四个规定",四个规定的前三个规定属于人与自身的异化,后一个规定属于人与人的异化,这一辩证关系预示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在诸多研究者眼中被看作是一种"aporia",但这并非"aporia",而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所在,需予以留存与摒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常态"中,重温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辩证及其人本思想,有益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和批判"异化劳动"现象,这对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一些"异化劳动"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杨晨 《传承》2010,(33):90-91
"儒家思想的法家化""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表述方式,仿佛是"法家思想"不仅在内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转换,并且是主动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对决,把它排挤出政治实践舞台的中心地位。这能从我们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应证吗?这到底是"儒家思想的法家化",还是"儒法并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这两种思想的、发展及应用程度方面去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史以来,即是"分久必合"的社会发展规律。目前,中国统一,已成为定局,究竟怎么个统一法?两岸人民都不愿意看到"中国人打中国人",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这样"一国两制"首先要进入我的家庭,我们两岸这一大家人就有了"一家两制"的生活方式,因为在台湾我还有个家。我是河北省遵化市人、退休女教师,现年71岁。48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