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流。19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小城镇,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市场机制发生了作用,在这20多年中,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小城镇,大战略"实际被放弃。然而随着大城市病愈发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政策的天平似乎再次转向,小城镇又受到人们的亲睐。一般的理解,大城市化侧重于发展大中城市,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集中;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9,(33)
正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一方面,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已达到13个;另一方面,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占据我国四分之一的城镇人口。近年来,小城镇的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在大城市之外,小城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生活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大城市因为经济发达、就业机  相似文献   

3.
赵亚 《重庆行政》2014,15(5):35-36
正小城镇不仅是承接农村人口转移、联系大城市和大农村的重要枢纽,更是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的一道"防洪闸"。因此,完善小城镇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纽带"和"闸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城市、小城镇、大农村三者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居民聚居点、小城镇、大城市转移的势头不减,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态势不错,但也  相似文献   

4.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10):63-63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说.“千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不能再发展了,对于一个人口上千万的城市,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地铁,交通是一场灾难。”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老龄化压力在东部大城市尤其严重,而劳动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舒缓了大城市的老龄化压力.伴随人口流动,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人口输出省份反向输出了老龄化压力,同时,随着财富向大城市的转移,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能加剧.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持肯定态度,因其符合规律与现实.为舒缓老龄化进程与压力,立足有利于人口迁移及地区发展均衡,应改变人口生育政策;建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补偿机制;教育体制也应相应调整,并期待更多善待城市新移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郑凌云 《西部社会》2002,(5):11-12,36
人才高地和产权洼地:实施以大都市的扩展和县城的提升为核心的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1.通过建立人才高地,扩展大都市,解决城镇发展二元畸形结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是一种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极是少数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都已相当高的省会特大城市、大城市;另一极是大量仍处于传统农耕社会的荒漠、农村、少数民族村镇。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行二元城镇化战略,逐步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城市体系,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大城市,推进西部城市化;另一方面,要着力发展县城,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大城市,极大地发挥着城市的聚集功能、辐射功能、带动功能,尤其是国际大都市,享用着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创造、消费并运转着人类大部分财富,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然而,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大城市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人口多并不是大都市的标志许多大城市都以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其实,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比较多,如规划、人文素质、地理、人口、环境、经济等,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道理很简单,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要想建好,都需要经济投入,尤其是大中城市,投资相当大,成本很高,建成后还要维护、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无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很大的迁移成本等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大城市工人较高的生活成本很难实现向厂商的传导和转嫁。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补偿。这种市场失灵,是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产生的市场内生性原因,而政府对大城市的倾斜性投资政策,可以加重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不久前评出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十大宜居城市”,上榜城市全是百万人口甚至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十大宜居城市”之所以都是大城市,主要因为它们经济发达,机会较多。就在这次调查之前,建设部负责人表示,全国已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宜居城市就等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吗?那么,国外何样算宜居呢?  相似文献   

10.
刘士林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发表的《"大都市"已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以上海为例》一文中指出,"大都市"成为一些中国大城市定位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表述,但同时认为,"大都市"这个概念不利于解决中国大城市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已明显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对此,笔者认为,大都市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反映城市化在中国的客观发展情况,这一概念并没有过时。中国大都市问题主要是由传统的大都市发展模式造成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大都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罗文博 《创造》2001,(8):9-10
如何结合云南特有的资源、区位、气候优势和地理特征以及原有通道和重点城镇分布,制定有利于云南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促进云南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和有利于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地区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云南结合部城镇化格局,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们把云南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思路归结为:建立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集镇、村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体系;坚持有序拓展特大城市,着力培育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合…  相似文献   

12.
持续的人口减少导致生产力低下,地域经济基础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把小城镇培育成周边农渔村的中心据点,增加居民收入、最终实现地域均衡发展,"小城镇培育事业"得以实施目前,聚集韩国首都首尔地区的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0%左右。过快、过密的城市化同时也导致了韩国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超短时间、超高密度的大城市人口集中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杀人、抢劫、强奸等刑事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跨入21世纪,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可促进城镇化,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城镇的发展又会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高增长创造良好条件。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出台和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全面推开,小城镇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诸多弊端却日益显露.小城镇化的主导模式违背了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也与中国城市化的实际状况发生偏离.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实施大城市化战略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俊 《群众》2019,(12)
<正>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持续深入发展、提升质量的重要阶段。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坚持"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快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江苏是中国东部人口大省、经济大省。从城镇化发展进程看,江苏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以苏南模式为代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以开发区建设和外向型经济驱动的大中城市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以  相似文献   

16.
三大举措加码教育祁俊甲在甘肃省甘南州州政府政协任职,1000多元的月薪,在中国大城市算是很少的收入,但在人口只有几万人的中国西北小城镇,却能养活全家。他的儿子卓玛甲今年14岁,在当地一所中学读书,妻子则是全职太太。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我国城镇化格局和住房需求的重心已开始发生转变,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大都市及周边地区,住房补欠账的阶段已基本完成。但大城市依然存在一系列住房发展问题,通过存量更新,提升居住品质,追求职住平衡,丰富生活配套,实现租购并举,是今后住房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动态演变过程。城市化研究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产业集群理论,乃至生态学派理论、城市经济增长阶段论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国际论争主要围绕大城市评价、农村城市化、小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反城市化等问题展开,而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城市化道路、模式与动力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人口总量呈现动态演化过程,其中,人口迁移是影响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主导因素。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影响着城市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本文在基于中西方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数据,以及人口迁移理论梳理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及机理,并思考其对新一轮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均衡化政策的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外部压力趋缓,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存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将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中国人口有序流动迁移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中,未来大城市人口调控有望转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张友良 《传承》2012,(2):62-63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结构城镇化、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的综合化。我国城镇化存在着"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实际有效城镇化率低";"城镇化质量不高,‘伪城市化’";"大城市无序发展,小城市和中心城镇规模扩展但留不住人,有城无市"";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土地扩张"";城镇资源环境条件恶化"等问题。要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