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今天的中国,改革已到关键时刻,中国的改革大业必以形成法治共识为前提,在法治轨道内进行。我们的社会遍布法律,但法治效果并非理想,这是因为法律未被信仰,遵法守法尚未成为自觉行为。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规则、裁判与惩罚,法治的实现需要唤醒良知、重建道德和确立信仰。坚持依法治国,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需要深刻认识人本身,以法治凝聚道德,通过法治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使人“知耻服礼”,让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唯其如此,方能形成改革所必需的法治共识。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坚持法治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调和各方分歧,才能为各种社会利益提供稳定和可靠的预期,才能汇聚起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高强 《中国人大》2014,(8):24-24
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手段都需要依靠法律,一切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也都需要法律加以确认,全面实施,否则国家治理就会无序,政府行政就会无据,社会管理就会失章,公民的行为也会失范。所以,现在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强调健全国家法治,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主法治建设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秩序的构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动,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要注重发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核心作用。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只有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的各个环节。在法治建设中,既要厘清一些错误认识,从而自觉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尊重宪法法律的权威,更好地发挥法治对于改革发展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的警察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党 《公安教育》2003,(7):7-10
一、法治国家孕育法治化警察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警察制度也随即面对一个法治化、规范化的创新问题。再造警察权力,重塑警察形象,这是21世纪中国警务工作面对的新态势,也是法治国家时代,公安机关所面对的新挑战,其实质乃是中国警察制度创新问题。法律最高权威、公民权力至上、政府权力有限、保护人权以及司法审查原则等,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是要及时改革不适应法治国家规则的执法理念、管理模式和执法方式,建立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警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要不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遇到制度障碍怎么办?改革创新不成功怎么办?4月17日,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初次审议的《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草案)》试图回答这三大疑问,以解决上海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改革创新需要法治保障,也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开展,这样才能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相似文献   

7.
梁太波 《当代广西》2013,(19):29-30
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治国之需 国因法而治,因法治而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报告首次将法治思维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写入其中,充分显示出法治思维在建设法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这也表明,不仅法律学者、法律工作者需要具备法治思维,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该自觉运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  相似文献   

9.
张玲娜 《理论月刊》2001,(10):29-31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对邓小平同志民主法治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国治国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传统法律观念滞后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本文仅从法文化的角度,剖析依法治国“难产”的深层原因,探讨摆脱依法治国困境的对策——法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地方人大常委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新乡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以改革气魄和创新精神,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努力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市进程。坚定正确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深刻认识对党负责  相似文献   

12.
提高干部法律素质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部的法律素质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密切。要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必须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今天,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提高干部的法律素质在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法律素质实际上是指人们所具备的法律意识、掌握的法律知识、遵守和实施法律的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需要通过人们的行为得到体现,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同时,领导干部的行为又受制于法律素质,它是决定领导干部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职权,而这…  相似文献   

13.
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完成“三个转换”或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即在价值观上,从“法律虚无”转换为法律至高无上,在管理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在实践上健全和强化依法律程序治国的方式,摒弃无序状态。这三个转换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方略之要义,能否实现这三个转换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志。一、树立法律至上观念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法律是否有最高权威,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所追求的价值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正义性和公正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代表着党和全体公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4.
郭伟 《岭南学刊》2002,(2):77-79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的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实行依法行政。这标志着我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依法治国作为治国之道 ,必然要求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法治的重要原则 ,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深刻认识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加强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依法治国 ,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管理社会事务。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这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温泽彬  苏升 《长白学刊》2023,(5):91-99+2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是支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路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在国家治理领域的变革具有全面性、主动性和规范性特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统一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依法治国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是直接的,而依规治党的支撑是间接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双重路径对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静态的规范体系和动态的制度体系来发挥。静态的规范体系可分为整体规范体系和保障性规范体系,前者指涉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整体,后者指涉推动规范文本向制度实践转化的党和国家监督规范体系。动态的制度体系包括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制度、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以及法治保障体系。规范体系和制度体系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支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蔡华 《前进》2003,(4):29-31
一、法治的民间基础的涵义及其重建的必要性法制的民间基础是指来自民间的法制力量,具体包括百姓是否有法治的愿望和要求,是否能自觉遵守法律,是否有护法、用法的精神,对法律的看法和评价,百姓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感等,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是否有法治的文化和土壤。从中国的历史看,由于受“人治”、宗法族制、等级观念等的影响,法治的民间基础也是十分脆弱的。在当今中国,依法治国虽然已经写进宪法,但是如果认为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法治就会很快实现,那是幼稚可笑的。要真正地实现依法治国,必须有坚实的法治的民间基础。二、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8.
肖和平 《湖湘论坛》2001,14(6):48-49
江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抓住时机,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随着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也逐步规范。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工作也必然逐步法制化。这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法制化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策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党的政策对法律有指导作用,我国法律的制定和实…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用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这是第一次,反映出执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为我们国家今后的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顶层设计,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直面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迫切期待,提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指导和推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理论。不仅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说转变为法律制度 ,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改革的初步轮廓 ,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依法治国思想 ,这给我们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留下了宝贵的法律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