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现状为考察对象,分析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传承人制度在保护少数民族文艺的职责与功能面临三重悖论,专属化排斥参与性、个体化切割组织性、遗产化侵害原生性。对少数民族文艺的保护不能仅依靠"非遗化"和"传承人制度",而是要着力重建其文化区域、文化土壤、文化空间,建设配套支持体系,以增强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整体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继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居民集聚的中心城镇地区,"活态"博物馆建设对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从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的现状、"活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与路径,以及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角度出发,研究"活态"博物馆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汪芳  田彬华 《前沿》2010,(14):170-17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陕西凤县在原有矿产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主动转型,试图开展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县开展了羌族化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凤县而言,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动选择,是一种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涉及羌族原生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真实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凤县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中的最大障碍,而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旅游的成败。营造游客的"体验真实"就成为凤县羌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所在。而羌族原生文化在促进凤县旅游的同时,也由于文化的备受重视和强势传播,进而获得在现代社会强势文化冲击下生存发展的全新动力。期待凤县的主动转型和羌文化传承保护二者能成为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双赢耦合效应典范。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源自历史又存活于现实,其传承发展皆来自民间,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民众生活实践。"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创新思维为民俗文化活态化增添动力,从技术、传媒、文化等维度展现民俗文化活态化新特色。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价值取向,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一项文化活动。前者涉及乡村旅游受益主体、开发客体,后者为时间、空间之维,显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发展乡村旅游能让少数民族尽快脱贫致富;还能唤起人们共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 少数民族文化是特色文化,特色文化具有文化优势且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本身是文化性 很强的产业,合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旅游产品的供求关 系说明了市场需求是文化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基本动因,只要能向市场提供文化品位高,具有乡 土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7.
集市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指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开发方式.集市是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按一定周期聚集形成的市场,是定期出现的经济文化民俗大展演.开发集市旅游具有保持民俗的原生态、便于产品化、传统和现代便于兼容、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明显等优势,是一种有前途的民族文化旅游新形式.开展集市旅游活动,应处理好明确开发主体、安排作为目的地的集市的时空结构、营造主要创收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玉香 《前沿》2012,(6):124-125
旅游文化营销作为一种价值性活动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导向性及个性化等特征。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主要有四种模式:以文化为中介来推销旅游产品,在把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的P(产品)—C(文化)—M(需求)模式;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注重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的M—C—P模式;以文化作为出发点,将产品逐步推销给游客的C—P—M模式;营销主体和旅游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于旅游市场不断变化的文化观念及时掌握,把握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开展活动并引领文化发展的C—M—P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掘民俗文化 发展广西民俗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回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山。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广西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民俗文化是广西旅游产品的主题,“八五”期间,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产品,对于调整广西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广西的民俗旅游亦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深层次地发掘民俗文化.使民俗旅游产品成为广西旅游的拳头产品.为建设广西旅游大省作贡献。一、民俗文化是广西旅…  相似文献   

10.
周丽洁 《求索》2010,(4):113-115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遇到很多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不再是静态的抢救与整理,湘西地区的个案说明了以旅游为媒介,在尊重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民族成员意愿的原则下,文化重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贵州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和蕴藏着古朴、神秘的民族文化,成为反贫困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依托,本文通过对贵州民俗文化旅游与反贫困SWOT模式分析,提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体验旅游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希望从深度体验旅游中获得独特的感受、拓展开阔的知识、获得丰富的心灵滋养.贵州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开发体验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与旅游产业结合.科学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贵州体验旅游资源的关键就在于改变贵州旅游产品的思路和模式,变以"大量销售"为主导的观光旅游产品模式为"深度营销"为主导的体验旅游产品模式.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传承与发展上还缺乏有效方式和有影响力的产品。应用昂普(RMP)理论,从资源、市场、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化为游客乐于接受的产品,既有利于资源的传承与保护,又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提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三个策略:资源分类合理开发、内外部文化资源糅合及利用高科技提高游客体验价值,以地域特色打造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恩施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现阶段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有了好的势头,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实施,以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实施,以民俗文化人才培训、讲座为主的一系列民俗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使民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整体影响力,即对经济的贡献率尚待提高,民间氛围不浓,两张皮现象严重,这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4)
连云港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展示中心是集红色旅游、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革命教育、创意产业、文化展示、旅游消费为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文化产业设施。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消费多种需求,连云港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展示中心将会以文化性和内涵性为特点成为未来连云港红色旅游产业的支柱。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产力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一般生产力的共性特征:客观物质性、主体人本性、社会制约性、历史过程性、价值性、创新性、开放性,同时文化生产力又具有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产品效益的双重性、产品内容的非物质性、产品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产品价值的永久性。从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强调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两者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古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它记录着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反映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活,蕴含着民族信仰,体现着民族精神,具有规范各民族人民道德、整合凝聚各民族心理、调控各民族与生态环境关系等功能。虽然不同的少数民族古歌仍保留许多自身的文化特质,但在文化特征、生态伦理意识和文化传承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是贵州独特地域文化赖以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正逐渐被忽略和破坏。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因此,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认真审视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各语种、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产品,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同时提高创新传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思路和文化安排,形成以高、精、特为龙头,以历史遗存为力点,以自然休闲为铺垫,以民俗文化为大观的开发结构,从而弘扬本地主题文化,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吸引力,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创旅游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韩巍 《前沿》2009,(13):74-76
民俗是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生活真实而直观的写照;旅游是一种认知不同民族或地域生活和民俗文化差异的行为;民俗旅游产品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基础进行开发,以实现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民俗文化与活动的单项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与细化研究,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