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春艳 《证据科学》2007,14(3):184-194
本文针对争论多年的医患关系是否是消费者-经营者关系的问题,以现行法为依据展开讨论。文章首先讨论了“医患关系”和“消费者-经营者关系”的法律含义,以确定这两个范畴间是否存在交集;接着列举并系统地辨析了持肯定观点者和持否定观点者各自的论据。之后,文章探讨了若患者是消费者,将会对患者的权利和医疗机构的义务和法律责任造成的影响;最后从法律政策的角度分析法律是否应当认可患者的消费者地位。  相似文献   

2.
案讯点击     
《法律与生活》2011,(7):60-60
中国法学会发布“3·15”案例 2011年3月11日下午,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发布“3·15”案例,专家还就“不告知收费”引发的法律问题及消费者解决途径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2,(35):10-10
“享受法律”,是笔者以学者的身份向包括公民和法人在内的全体法律消费者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是一种“公共物品”,可消费性是这种“公共物品”的一大特质,法律可算是公民的消费品.“享受法律、消费法律”应当是现代公民崇尚的法治新理念和现代文明社会“法治化生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再造消法     
《江淮法治》2013,(14):6-12,15
中国社会认可度最高的法律是哪一部?国家立法机关的民调结果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诞生于1993年的这部法律,使昔日“沉默的羔羊”找到了“上帝”的感觉.也因此赢得了一个亲昵的“小名”——消法。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渊源的研究具有三个发展脉络。第一脉络为“立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脉络法律渊源学说呈现“本质渊源说”“表现形式说”“效力渊源说”和“混合渊源说”的发展逻辑。第二脉络为“司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渊源学说从“法官法源说”精细化为“权威理由说”。第三脉络为“综合渊源说”(始于21世纪)。学界从立法和司法双重角度分析法律渊源价值和具体规范的法律渊源属性。回顾新中国法律渊源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法律渊源研究始终围绕“法律渊源与法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与法”核心争论点。法律渊源研究受国家法治建设发展影响、得益于国外法源理论且与学者研究视域有关,研究视角从法律渊源地位转为法律渊源适用,法律渊源内部理论逻辑与实践品性也逐渐完善。展望未来,法律渊源研究范式应超越制定法本位,研究场域囊括法治实践,研究目标致力于法律渊源体系,以构建实践性法律渊源理论。  相似文献   

6.
腰封作为图书的“第一条广告”,往往决定着消费者对图书的第一印象和阅读购买兴趣。然而,面对当下出现的虚假腰封广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它的规制还存在较大的立法缺陷。因此,本文欲以虚假腰封广告为研究对象,对其做法律上的界定,明确相关的责任分配,并提出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建议,建立现实有效的腰封广告登记制度及消费者举报咨询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法律推理的含义及性质的分析和考察,探讨了法律推理的主要特征,即法律推理的总体思维模式属于“演绎论证模式”,法律推理的思维功能是辩护性论证,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推理之综合运用。并从法律推理的实践功能特别是实现“法治”功能角度,提出了法律推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蕊 《检察风云》2010,(10):16-17
丰田召回在中国的“差别态度”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震怒还未过去,又一外资品牌——肯德基陷入了“秒杀门”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资企业在面对中国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敢做出如此不负责任的承诺。面对中国市场消费份额的逐步加大,外企是否应该重新改良其在中国市场的“责任态度”?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不受企业侵害的过程中,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还需如何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团购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问题显得愈发重要。2015年全国两会上,中央领导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将网络团购这一问题,再度引入深论。文章在分析网络团购相关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实中网络团购交易中常出现的问题,指出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络团购消费者求偿权保护做出的相应完善以及现实中网络团购消费者求偿权的实现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旨在促进我国消费者求偿权实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营者及其他组织都掌握并控制了大量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消费者个人信息被任意收集、使用、披露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要求对个人信息进行有效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迫在眉睫.根据新消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岳瑞 《法制与社会》2011,(35):297-297
法学渊源于西方,所以,法律在我国属于“舶来品”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吸收,学习这一制度体系,我国自清末开始法律移植,此时的法律制度大多照搬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并未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的角度,对法与情,法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浅析。  相似文献   

12.
自省法学范式下中国法律秩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遭遇法律“物象化”现象。一方面,法律秩序的“物象化”意味着法律越来越具备形式性与体系性特征;另一方面,法律逐渐脱离了民众的日常经验。转型期社会对中国法律秩序建构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既要追求法律的形式性和规范性,又要保持法律的实质性和开放性。如果忽视中国法律秩序建构过程中存在的“共时性结构”,无论是传统的法社会学路径还是法经济学路径,均无法真正克服法律“物象化”带来的弊端。中国法律秩序在未来建构过程中,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结构应当体现为“物象化”与“世俗化”的相互交错,即法律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规范性与认知性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电信行业极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垄断地位决定了电信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和侵害.电信消费过程中常见的“差别待遇”、“捆绑销售”、“陷阱消费”、“电信骚扰”等正日益严重地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与此同时,电信消费者的维权却举步维艰.因而我们必须检讨与电信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09,(6):5-5
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概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依法办事却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这里的“法”或者“法律”,并非只是普通法律,而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代表一国最根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现了一国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法律原则的性质及其司法适用历来都是法理学界争议的焦点。“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都是法律规范的下位概念,共同构成法律规范的两大要素。在逻辑结构上,法律原则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具有具体的假定条件、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及明确的法律后果,因此两者在法律适用方式上亦有重大区别。“法律原则”只是对行为及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为判决指示一定的方向,授权法官在具体个案中依价值判断进行法益衡量并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16.
“买一送一”,“加量不加价”、“买满就送”……名目繁多的附赠式有奖销售在商业实践中屡见不鲜。附赠式销售虽然给消费者、经营者都带来了利益,但由于我国目前对附赠式有奖销售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一旦其超过适宜的度和量,便会成为经营者进行不当牟利的温床。因此对附赠式有奖销售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使之扬长抑短便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企业:“道德底线”“犯法成本”太低了 在中国,之所以出现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法律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是有关系的。当企业违法时,中国法律对其的处罚是: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的赔偿金。这种标准的处罚丝毫不能威慑到企业。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法律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理论是法学界提出的关于法律发展趋势的两种代表性理论。“法律趋同化”理论恰好可以对“法律全球化”理论进行修正和补遗,并且能调和关于法律全球化正反双方的观点。因此,“法律趋同化”理论更具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法律趋同化”理论的价值,对于推进法律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月花爆炸案已发生两年多,由于该案伤亡人之多,社会影响之广,又是国内1994年施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以来消费者向经营者索赔法律上有重大争议的案件,现二审法院虽然终审,但是涉及法律适用上存在不同看法,笔者通过代理实践认为二审法院适用民法“公平原则”的判决,忽略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一、关于本案的基本事实1999年9月27日,珠海市某医院医生吴某某,收受病人黎时康送的外表为盒装的“五粮液酒”,该酒盒里实际所装的是一颗私制的拉发式炸弹。黎时康企图报复给他治病未愈的吴医生。19…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自从法律产生以来,法律的客观性就成为法律人津津乐道的问题,很少人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的确,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法律到底有没有客观性,这个问题不仅“热门”,而且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