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13,(8):38-39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清官难断家务事”,外界又不便介入。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如赡养人在单位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 此外,今起实施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将各地养老机构原有的床位数高门槛,统一降至“10张以上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床位”。  相似文献   

2.
<正>7月1日起,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始实施。其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消息甫一传出,网上顿时热议纷纷,称其"缺乏现实操作意义"者有之,疑其"推卸社会尊老责任"者有之……有争议,说明了公众对"修法"的重视;而我更想说的是: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一度以来,"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在  相似文献   

3.
<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对此网上热议纷纷,但我们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人们在对老年人的应尽责任上,做得并不是十分到位和完美。譬如,在"常回家  相似文献   

4.
资讯     
《创造》2013,(1):40-41
法规"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数字链接:最近一项针对一万多名基层打工者的调查报告称,有  相似文献   

5.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方式,但将之写入法律草案,敬老义务居然要寻求法律来约束,其间的尴尬令人反思。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  相似文献   

6.
【"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草案】2012年6月26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根据会议通过的议程,本次常委会会议继续审议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预算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等。引人注目的是,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里面,其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被写进了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  相似文献   

7.
春节刚过,笔者即看到《民主与法制》第5期中的《“常回家看看”考验立法智慧》一文。据报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已经报批国务院,子女“常回家看看”及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写入修正草案。  相似文献   

8.
<正>总有旧法旧规在不断修改、完善,也总有新法新规在及时颁布、实施。辞旧迎新时刻,盘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发现,理想的预期和现实的尴尬却是那样的令人纠结,心情复杂。难以落实的"常回家看看":从2013年7月1日起,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就目前法律执行情况来  相似文献   

9.
正据《重庆晨报》报道,2月6日,重庆市政府法制办发出关于征求《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草案)》意见的公告。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以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问候老年人。这是继"常回家看看"规定后的又一次尝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4,(1):38-38
正在渐行渐远的2013年,既有诸如"常看望老人"这样的新法规出现,也有限塑令、垃圾分类之类的老制度继续推进。但仍有一些法规制度未能"整体着陆"。难以落实的"常回家看看"从2013年7月1日起,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虽然法律对"常回家看看"进行了规定,但相关条款仅是一个倡导条款。整治难改的"中国式过马路"2013年,北京等城市交管部门纷纷开展行动,将行人及非机动车的交通  相似文献   

11.
正提到"信用",人们一般会联想到"欠钱要还"或者"承诺的要做到"。如今,上海已经将"信用"与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挂起了钩。据《新闻晨报》报道,《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并进一步明确,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要"常去院看看"。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  相似文献   

12.
新《老年法》草案"出炉"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强调给予老人更多精神关怀。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笔者认为,"常回家看看"是子女的义务也是责任,将其列入法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精神赡养得到重视。其中,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常回家看看》的歌唱起来动听,说起来也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甚至与孝顺与否并无直接关联。据1月5日出版的《山东商报》报道,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  相似文献   

15.
春节刚过,笔者即看到《民主与法制》第5期中的《常回家看看考验立法智慧》一文。据报载、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已经报批国务院,子女常回家看看及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已经写入修正草案。笔者认为:时  相似文献   

16.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在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红,并在群众中传唱开来。《常回家看看》讲述的是老百姓的亲情故事:给家里涮涮筷子洗洗碗,给老爸捶捶脊梁揉揉肩…… 其实,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当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7.
话题     
《民主与法制》2013,(20):42-42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引出新热点】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正式施行:家庭成员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6,(9)
正《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于5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常回家看看"将归入信用平台,"失信者"将进"黑名单"。那么,征信能把子女们"喊回家"看望老人吗?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指出,对拒不探望老人的子女及家庭成员,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其履行探望义务,法院可根据老年人的起诉,做出相关判决,要求子女回家或到养老机构探望老人。如当事人拒不执行判决,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一些地方相继制定了禁止“啃老”的法规。2014年8月,由杭州市政府法制办拟订的《杭州市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草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规定,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这一地方法规条款,一如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那样,立刻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争议。此前,江苏省和山东省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订草案)》也列出了类似禁“啃老”的条款,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20.
自省     
《常回家看看》这首朴素无华的流行歌曲,自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激活了无数老人和儿女们的心灵美。“自省”正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家看看”。在这个心灵世界的“家”里,你会发现哪照彻黑暗、获得幸福的惟一光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