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与信仰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两个维度,两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科学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展现了理性的力量;信仰反映了人对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的追求,展示了人性的尊严和崇高。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科学的发展需要信仰的关照。在科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信仰的因素,信仰为科学提供了前提预设和认识方法上的补充,为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神支持,并引导着科学的合理应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在人的物质生活日益丰盛的境况下,需要进一步审视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高度重视人的信仰关照之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军 《今日浙江》2014,(9):33-33
正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会精神的汇报时,强调要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将把好"总开关"作为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攻方向。把好"总开关",就要坚守政治理想、增强政治定力。"总开关"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仰问  相似文献   

5.
"庸懒散贪"从字面可理解为"平庸、懒惰、散漫、贪婪",因其缺乏主动、积极、创造的精神内涵,使得社会、组织和个人呈现出消极、下坠、滑落的运行或发展趋势。其实质是内在生机活力的缺失。当前"庸懒散贪"问题还是个别工作与生活态度问题,但有发展成普遍趋势的倾向。这个问题的存在至蔓延将损害海南乃至中国的整体形象,也必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来说,"庸懒散贪"问题首先是社会缺乏高尚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内在创造力的问题。当前社会对技术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人的生存异化为  相似文献   

6.
王宇 《观察与思考》2012,(10):32-35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共同体中各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持有的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是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内涵。"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精神富有"为内核,适应了转型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符合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需求,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提供了全新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战略定力是大国领导人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和宝贵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坚定的战略定力,这一战略定力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因此,可分别从新时期中国发展需要战略定力的原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奠定战略定力的具体机制以及"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发挥战略定力的依据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锦智 《传承》2012,(24):34-35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的理论关注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政治民主不断进步、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五个方面全面把握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生意义的终极保证以及社会力量整合和凝聚的精神力量,在于坚定的信仰.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仰总是反映出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信仰的危机,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失落的表现.信仰建设,不能仅局限在思想道德领域;根本持久的措施,是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应对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2.
李俊生  刘佳 《前沿》2009,(1):93-95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还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船精神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浓郁的文化意义。因为红船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船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红船精神从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丰富且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为红船精神是重塑信仰缺失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红船精神蕴涵着理想信念的力量,凝聚着百折不挠的追求,饱含着无私奉献的情怀;因为红船精神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红船精神让价值观引领增加了文化的温度,红船精神成为我们引领价值观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美好生活需要"由物质需要与心理需要共同构成。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幸福感、社会心态、社会价值观、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关于佛系心态的认知,多基于"价值观危机"的视角而持批判态度.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的探讨,提出"价值观变动"的分析视角并利用2019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群体对佛系心态的认同度更高,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大学生更加从容面对现实,优先价值观更倾向于兴趣与自我价值实现.研究同时发现,佛系心态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信心有负面影响,但是对社会参与程度影响不显著.佛系心态出现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反映的是价值观念的变动,不应视为危机.价值观念作为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的背景下,要辩证把握佛系心态的积极性与消极性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此乃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7.
温世明 《前沿》2006,42(2):213-218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崭新概念,也是实实在在的伟大实践。只有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发展具有一致性。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小康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包括良好的政治氛围、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物质、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可靠保障等。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理性的健全目标 ,具有导示现实、指向未来的实践规范和信仰功能 ,能够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将引导人们全面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探析大学生法治精神现状及成因基础之上,应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从理论教育、民主管理、文化滋养、社会实践等多种路径入手,全面有效推进大学生法治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指引性的理论品质,它不仅体现了法治的精神意蕴,而且沟通了法治与德治的共同追求——和谐社会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德法互济找到了新的结合点。在法治与德治新形势下,法律信仰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有利于社会价值秩序的重构,并成为现代公民品格的重要体现。法律信仰的培育,需要通过价值认同机制、社会环境营造机制和法律实践机制三个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