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新常态境遇下最现实和最紧迫的任务。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由来已久,自传入中国之日开始,虽历经波折,但从未中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如何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当前宗教工作的主要议题之一。本文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尝试为基督教中国化找准定位,确立目标,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类思想文化汇流及共构的大趋势,已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一交流与契合中,基督教原罪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接近于文学本质的思考。作为能动发展的信仰价值及思想文化体系,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调整自我、颅应历史潮流、化解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辩证发展中亦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本文以新文学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家——曹禹、张爱玲作品为文本来透视基督教原罪观及忏悔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化(新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剖析中国接受基督教文化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的中国新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3.
景教是有确切历史记载及证明的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别。景教属于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聂斯托利派曾被基督教判定为"异端",进而被西方世界所排斥,主要在东方世界传播,因此被称为"亚细亚孤儿"。6世纪时景教率先传入新疆地区,唐代和元代时获得较大的发展,随后在明清时期湮没无闻。景教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千余年,通过不断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中国化的基督教——中国景教。景教的中国化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与人文基础上,具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在宗教治理领域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基督教的时代使命。我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领袖吴耀宗先生曾用“大时代的宗教信仰”来形容处于风云变幻的历史关键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特殊使命的我国基督教。当前我国基督教以坚持中国化方向来积极回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命题,同样具有“大时代的宗教信仰”特质。本文从当前我国基督教所处的国际环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肩负的时代使命等方面来阐述基督教中国化的时代性挑战和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5.
中国基督教会渊源于西方。在解放前,帝国主义依靠炮舰政策,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基督教也随之传入中国,为他们的炮舰政策服务,在中国很多地方传教,建立“差会”。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基督教会也和全国人民一起,清除了帝国主义的影响,走上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传入中国后,教会一直在进行教务医药传播工作。西方基督教会认为直接的教义说教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而教会医疗事业所体现的爱人如己、济世救人的精神则会吸引民众,因此就把医疗事业“作为福音的婢女”,利用医药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教会医疗事业大都经历了创办诊所、医院,进行医学教育的历程。本文将以广州为中心对晚清教会医校与女医人才的培养作一探讨。一、教会女医学校的建立晚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广州,广州成为传教士入华的前沿阵地和枢纽,传教士在广州投入了大量的传教资源,教会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1835年…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的过程。其每个阶段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不同的作用。考察基督教的中国化历程 ,对基督教如何面向 2 1世纪进一步适应中国社会而生存发展 ,以及社会主义怎样针对基督教的自身特点而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拥有信徒较多、影响较大的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道教,它们在中国的传入或传播和建筑各有特点。本文拟对中国四大宗教的建筑特色作一番阐述,与大家共享中国宗教的建筑魅力。  相似文献   

9.
宗教事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国家治理的视域,深入剖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辩证关系。选取盐城市作为样本,考察当地基督教中国化的现状,梳理总结基督教中国化的盐城经验,对于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基督教中国化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团体职能作用,加强宗教人才培养,发挥信教群众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社会中的至高地位,是一切西方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背景。作为发端于西方社会的学术理念,后现代法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对后现代法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既在源头上促成了后现代法学的诞生,也对后现代法学特点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不乏对后现代法学具体学派的影响。这其中有后现代法学对基督教及其衍生物的继承、吸收和发扬,更多的是对后者的批判、反思,进而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诸多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后现代视角下的法学与社会有了新的影响。后现代法学在基督教的变迁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督教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心理抚慰功能、相对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募资号召力。近年来,我国基督教在社会服务事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本文拟作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宗教局于93年11月24日~26日在省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了《福建省基督教问题》研讨会。全省各地(市)及部分基督教重点县(市)政府宗教工作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共34人参加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4篇,分别就我省基督教的历史、发展、现状、教派和依法加强管理等问题作了探讨。本刊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予以选登。  相似文献   

13.
任何人如果想要进一步理解现代社会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基督教信仰的认知是必不可少的。而天主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派别,天主教在塑造西方的传统和价值观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时代,有许多理由要求我们对天主教的基本特征和中国天主教具有基本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督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农村基督教发展态势相对稳定,呈现出城镇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逐步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着神学思想建设滞后、缺少中国化的表达形式、与传统民俗的紧张、传统文化浸润不足、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影响等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农村宗教治理工作,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加强农村基督教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系统性思维、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在基督教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打着基督教旗号的邪教活动屡禁不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不断加剧,基督教界内神学思想导向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来,Z市基督教经历了80年代的恢复发展、90年的快速发展及21世纪前10年的稳步发展三个阶段。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从信徒构成、教会组织、神学教育等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Z市基督教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表述,基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及传统宗教的发展,对本地区基督教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大致的预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通过对东郭镇基督信徒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了农村基督教会组织的生存土壤与发展情况等问题;其次在调查样本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农村基督教会的发展状况,论证了宗教道德与基督教义的辩证关系并阐释了农村基督教会组织所特有的伦理道德因素;最后阐述了农村基督教会对个人、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其发展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使其更好地发挥积极功能和规避消极功能,最终达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基督教在基层社会快速发展,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一致性与冲突性并存。政府需加强对基督教传播的依法治理与引导,一方面限制权力,收缩职能,把对基督教发展的行政管控转变为依法引导;另一方面,在基督教发展的组织目标、组织数量、组织行为和组织交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使其发展限定在微观社会要素范畴,真正成为公民的私事,避免升级为规模社会现象、形成中观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在基督教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打着基督教旗号的邪教活动屡禁不止,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不断加剧,基督教界内神学思想导向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普世性的宗教,基督教教义中许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对于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其积极意义。但基督教在发挥积极功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阻碍因素。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中国基督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意义,深入分析当前基督教在发挥其积极作用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