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与政府合作并监督政府行为、制约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行为、传播社区生态文化以及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环境决策,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社区生态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生态化建设仍面临相当的法律障碍.应明确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使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行为制度化,并赋予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补偿中政府介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是激励流域生态服务供给、提高流域生态质量、推进流域绿色转型的有效方式,其区域性公共物品特征决定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中具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与市场补偿模式以及非政府组织补偿模式相比,政府补偿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适用条件。本文对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根据公共经济学原理,阐明政府介入流域生态补偿的依据,论证政府的职责范围,对政府干预流域生态补偿的深度、广度和方式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论产业生态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飚  陈雪梅 《长白学刊》2009,(5):99-102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产业生态的实现不是单一力量驱动的结果,而是既有企业内在的驱动力,又有政府外在的压力,同时学术科研机构、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产业生态发展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我国产业生态动力机制,就要建立产业生态激励性市场机制,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强化社会中介组织的促进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生态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完全意义上的区域合作实质上不是由政府独家完成的。在区域发展中,非政府组织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制度资源,更有其难以替代的优势。本文倡导建立一种非政府组织合作与政府间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希望能够利用非政府组织边界模糊、结构灵活、手段弹性、包容性强、成员异质性高等特点,化解政府间合作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将充分依赖政府间合作已形成的基础和积累的成果,按照中央关于长三角发展的政策部署和既定的发展方向,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韩国市民团体的分类及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公共管理的主要主体之一。韩国的非政府组织又称之为市民团体。 2 0世纪 80年代后 ,随着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发展 ,韩国市民团体得到了迅速发展。韩国的市民团体与其他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着不同之处。本文探讨韩国市民团体的特点、发展过程、分类、与政府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第三体系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自律性社会秩序的形成,而且能够培育人们的公民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为人们践行道德理想提供实现条件,因而是当前推进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新途径.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非政府组织的重大意义,注意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以及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并充分注意非政府组织的伦理性质,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以图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非政府组织仍处在起步阶段,数量和规模落后于美国。通过与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模式比较分析发现,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模式在法律法规、登记制度、财税政策、监督机制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生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非政府组织治理模式启示我们:要加快法制建设及规范财税制度,推动我国非政府组织"走出去";放宽登记制度及完善监管体系,依法治理非政府组织;弘扬"共益、公益、私益"合一精神,促进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共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并且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但由于起步晚、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致使其存在诸多问题。对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及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经验,分析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能够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赵春珍 《前沿》2013,(18):33-38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和生态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界生态问题H益严峻,生态问题的政治化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生态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生态政治学者们在批判传统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性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生态国际关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新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征:批判性、跨学科性和生态问题中心性。特别是在促进全球环境的正义诉求中,生态国际关系学者们开始关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许多边缘声音,包括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消费、生态科学、生态经济、绿色政党等,体现出鲜明的生态特点与生态立场,对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国际生态政治合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难免一些价值争端。  相似文献   

10.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第三种力量,非政府组织致力于解决生态危机及环境问题,在生态治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有效地遏制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弥补生态治理中政府的不足;更易于发现企业不良环境行为,并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以其来源于基层,贴近民众而成为宣传生态理念,有效培养公众生态意识的有力主体.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前提,树立生态生存理念,转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生态的基本含义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生存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生态生存理念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念。它包括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生活的理念、生态生产的理念和生态消费的理念。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逻辑展开,是目的、手段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规范实践的目的:必须以生态生存理余规范经济手段:必须以生态生存理念的实践结果作为检验实践行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3.
陆群 《贵州民族研究》2003,23(3):101-105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复杂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区域在自然禀赋上存在极大差异,承认生态环境的差异合理性并根据差异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方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现代文明多种生活方式自主选择的必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差异认可是更高层次的对现代化的理解以及更高层次的对现代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已然成为我国的执政新理念,而生态民主是实现生态文明所必须的一种制度保障。本文从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总结对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阐述生态民主的内涵和意义,提出生态民主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民主理念的集中体现,呼吁将生态民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民主的强大整合力和激励作用,推进生态民主的进程,建立和维护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清 《思想战线》2003,29(2):54-57
生态美学的研究不仅要为美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还要直接为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生态美学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可以为人类利用自然提供合理的尺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可以指导人们摆正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建设审美化的先决条件是把握生态美的基本特征,生态美具有偏重形式美、呈现多样性等特征。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真、善、美兼顾。生态建设要以真为基础,遵循生态规律;要以善为灵魂,力求美善合一;要以美为主旨,追求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MULTIPLE ancient cultures met on the vast Luxi (western Shandong) Plain: agricultural culture, Yellow River culture, and the commercial culture out of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o name just a few. No wonder people describe Liaocheng, a vibrantcity lying on this plain, as "energetic, ancient and modem."  相似文献   

17.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ld in November 2013, decided to establish a sou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forming the current instit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to ensure that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afforded rigorous systemic protection. This initiativ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China's endeavor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 :保护生态基础是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解决生态危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之一 ;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经济系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经萌芽、发展、丰富、成熟、提升五个阶段,体现了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理论升华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演进历程,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理念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确定为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要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政治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哲学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对生态自治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两大流派进行比较 ,指出社会主义比生态自治主义更为成熟 ,但二者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