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安行政诉讼案件,公安机关需派员出庭参加诉讼.法庭辩论是法庭审理的重要环节,优质的辩论,是充分论证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合法,以及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重要工具.本文对行政诉讼法庭辩论的含义、公安机关参加行政诉讼案件法庭辩论的目的及其要点进行探讨,并结合实践,提出公安机关代理人参加法庭辩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控诉人在法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证实被告人有罪、犯什么罪、应如何处罚;而辩护人在法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反驳控诉,证明被告无罪、罪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从逻辑上分析,法庭辩论的全过程是证明与反驳的有机统一,因此,逻辑证明和反驳是进行法庭辩论的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律师被法庭剥夺辩护人资格在我国刑事审判中时有发生。律师不被允许继续参与庭审,通常发生在律师被驱逐出庭、主动退庭、未按时出庭或被法院认为不具备辩护条件等情形中。为了维持法庭秩序、维护司法权威,应当承认法庭在特定情形下剥夺律师的辩护人资格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为了避免法庭权力被滥用,减少负面影响的“外溢”,也应当对法庭实施这一行为加以限制,包括高度重视当事人的意愿、从严限定法庭剥夺辩护人资格的事由、严格界定作出决定的主体并规范相应的程序机制。与此同时,还应系统性地加强对辩护律师的权利救济、重视对被告人的辩护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的虚假性,从而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的间接证明方法。这种证明方法由于采取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因而极富逻辑性,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反证法已在法庭辩论中广泛运用,故本文特谈谈反证法在法庭辩论中的特殊功效。 一、运用反证法证实被告人的罪行 在法庭辩论中,有些被告人往往采取诡辩或者不承认的方式否定自己的罪行。此时,公诉人只要掌握了被告人确凿的犯罪证据,就可运用反证法证实被告人的罪行,使被告人认罪服法。例如,1990年8月15日晚,某百货商店仓库被盗。公安人员经现场勘察,分析认为,仓库位置比较隐蔽,外部人员不可能作案,且作案现场留下了本店职工王某的指纹,于是断定是王某作案。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王某提起公诉。在法庭辩论阶段,王某一面辩解说:“发案那天晚上他通宵都在其岳母家打麻将,没有作案时间,因此指控他犯盗窃罪纯属冤枉。公  相似文献   

5.
法庭答辩,是出庭支持公诉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得失,直接决定着整个出庭支持公诉工作的效果,影响着法庭的判决。而答辩的成功与否,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辩论的技巧。 怎样才能在答辩中做到攻守自如,灵敏应变呢?本文拟就答辩的技巧谈些粗浅看法,以和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公诉人出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成为法定义务。公诉人出庭有利于落实对抗制诉讼模式,有利于维护被告人的权利,有利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但同时这也会给公诉人带来理念、素质与工作量等方面的挑战。许多检察机关在积极尝试探索出庭模式,主要形成了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与公诉人集中出庭模式。两种模式优劣并存,需要进一步论证,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7.
被告人供述证据因其直接证据的属性以及丰富的证据线索而为案件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现行的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下,被告人供述证据的非法获得与使用滋生了严重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新《刑事诉讼法》仍旧立足原有司法体制土壤的孤立技术革新难以形成制度群的互补共生效应,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但需要本身逻辑的严谨,技术的精巧,更需要与之配套的外部环境,非法供述证据排除规则的有效运行必然依赖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则体系,讯问制度的规范化、透明化建构,辩护律师在场制度,法庭质证规则的直接言词表现,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使之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形成一种共生效应,以此推动相关规则的落实运行。  相似文献   

8.
浅谈公诉人主导庭审辩论周青新刑诉法规定刑事案件由庭前实体审向程序审转化,同时扩大被告人和辨护人的诉讼权利,势必使整个庭审辩论对抗性加大。对此,公诉人如何主导庭审辩论问题值得探讨。一、准确预测,把握法庭辩论焦点,是实现庭审辩论主导的前提。司法实践表明,...  相似文献   

9.
出庭支持公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人民检察院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宣传法制,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一项有力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法制和树立检察干部秉公执法的形象问题。而法庭辩论是出庭公诉的重要一环,能否抓住这一环节,是出庭公诉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时,在原有无罪推定原则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公诉机关承担,同时强调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立法实际已确立"沉默权"内容。因此,需要分析被告人"口供"的特点及后果,树立刑事诉讼"证据为王"的观念,在法庭审理中特别要把握若干质证规则。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的刑事审判中,由于传统的书面审判模式在实践中的延续,证人、检察官和法官对证人出庭作证态度消极,证人出庭作证缺乏经济保障和安全保障,导致证人出庭作证率非常低。法律应该明确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和必须出庭作证的范围以及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建立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机制和证人保护制度,以保证法庭审理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法庭审判过程中 ,负责侦破案件和实施鉴定的公安人员极少有出庭作证的 ,负责支持起诉的检察人员很难获得他们的继续支持和配合。我国应建构现阶段警察出庭作证模式 ,使控辩双方拥有平等质证权利 ,遏制非法取证行为 ,提高诉讼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警察出庭作证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出庭作证是刑事诉讼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首先应明确其理论依据,了解两大法系国家的有关制度及实践,继而找出阻碍该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因素,最后分别从确立警察的证人资格、作证范围、构建启动程序及制约机制等方面着手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主流观点所主张的侦查人员的证人身份及以此为前提的制度设计,存在立法及实务上所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可行性令人怀疑。侦查人员作为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依职权出庭,通过言词的方式,向法庭说明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了解的实体事实、程序性事实及相关技术性问题,接受法庭及控辩双方询问的作证方式,更为符合我国的司法国情;司法资源不足的困境,决定了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进行合理限制,并设计若干例外之必要性;此外,具有可行性的程序设计也是解决侦查人员出庭率低之难题所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警察出庭作证是推进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完善的重要环节。警察出庭作证不仅有利于案件真实的发现和实体法律的正确适用,而且也是确立司法权威,实现程序正义的需要,因此,应尽快建立警察出庭作证制度。但由于警察身份的特殊性,在警察出庭作证的范围上应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和逻辑上分析,证据本身不能成为证明对象,以此为根据通过对侦查人员出庭行为的分析,可以发现侦查人员出庭并不存在“作证”行为,其行为属于“辅助公诉”性质。侦查人员出庭辅助公诉有其制度价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从各方面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7.
赋予法官对发生在法庭上的藐视法庭案件直接判决的权力,是维护法庭尊严和权威的需要.法庭上法官直判案件实际上是审判权对公诉权的分割,过多适用必然会侵害公诉权,违背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保证法官直判应用适当,防止或最大限度降低不良效应,对直判案件的范围必须设置适当的界限.同时,在法官直判案件中,应遵循一系列原则,使其受到法律的合理规制.在我国,由于历史上没有法官至上的传统,法庭尊严和权威未得到维护,导致司法实践中扰乱法庭秩序、证人拒绝出庭、判决拒绝执行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庭审的顺利进行和对判决的认同感与尊重.因此,我国应确立藐视法庭罪,同时赋予法官时发生在法庭上的部分藐视法庭案件直接判决的权力,以树立法庭应有的尊严和权威.  相似文献   

18.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制度尚有很多不足,构建完善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有利于促进诉讼制度的科学化,也有利于监督鉴定结论的质量和约束鉴定人的职业操守。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包括对鉴定结论排除制度、不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专家辅助人制度、对鉴定人的经济补偿制度、对鉴定人的近亲属的保护制度等;明确出庭作证的主要内容,通过交叉询问确定鉴定结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以尽可能地揭示案件真实。  相似文献   

19.
调解主持人员的双重身份、法院的职权主义都不是我国法院调解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强制性是法院调解运作的基础。我国法院改革应以扩大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为导向,设立庭前调解制度,实现诉讼中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二元机制,在诉讼外另设法院附设调解程序,建立法院内调解程序的二元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应尽快建立警察出庭作证制度。警察应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称之为警察证人。警察出庭作证并不违反证人的不可替代性特征。警察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其程序应包括:申请警察证人出庭作证程序;通知(强制)警察出庭作证程序;查明到庭警察证人身份程序;法庭向警察证人交代权利义务程序;警察证人宣誓程序;警察证人作证程序;控辩双方交叉询问质证程序;法庭补充询问程序;警察退庭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