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采取以公开报名、民主推荐等为主要特征的领导干部"公推公选".此举打破了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被人们称为是"江苏选拔干部新政".对江苏省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实践进行梳理,提出改进和完善公推公选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2003年开始,徐州市在6县(市)5区中先后推出沛县、丰县二个县县长,云龙、泉山、九里三个区区长职位面向全市公推公选。在沛县、丰县公推公选入围人选中又选拔了2人分别担任新沂市市长和九里区区长。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长中有7人是通过公推公选产生的,县级政府正职层面公推公选的力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3.
(一) 公推公选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累积性成果,属于具有有突破性的创举,逾来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县委书记、县长、市委书记、市长,确实实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开放与民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推公选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宿迁市采取“三公开三差额”(公开选拔职位和任职资格、公开竞职答辩、公开选拔结果,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方式,开展了新一轮面向乡镇党政正职公推公选副处职领导干部工作。在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制度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新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干部制度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公推公选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公推公选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完善公推公选制度关键要建立一套能够推动和保障其稳定发展的制度,使公推公选能够作为我国干部人事改革中的一项长期制度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6.
公推公选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的累积性成果,属于具有有突破性的创举,逾来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到县委书记、县长、市委书记、市长,确实实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开放与民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公推公选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公推公选",即民主推荐、公开选拔,是地方党委根据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拔领导职位人选的一种新方式.公推,就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让更多具备条件的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公选,就是通过让更多的人参与选择,使干部的任用体现多数人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镇民主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中共在乡镇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消极"、"观望"和"支持"的转变历程。"公推直选"、"公推公选"两种常见的制度创新模式是"选举"和"选拔"之间的差别。文章从"候选人的竞争性"和"投票人的参与性"两个角度分析了10余年来乡镇基层民主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指出乡镇基层民主发展总体上呈现"迂回前进"的趋势,同时显示出"党内民主"优先于"人民民主"、"竞争"优先于"参与"两个基本特征;而现有的乡镇民主发展和乡镇领导干部任用制度面临在竞争和参与之间保持平衡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扩大民主,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价值追求。近年来,江苏、四川、江西等地积极探索试行公推公选,取得一定成效。笔者认为,可以将公推公选看作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增量民主。这一命题的提出基于三点考虑。首先,增量民主的产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存量”。这个“存量”就是十多年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的探索实践。其次,公推公选的“增量”,不是对以往干部选用工作民主的简单数量累加,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两次民主推荐、个人陈述、驻点调研、演讲答辩、民意测评、票决制等创新措施,在扩大民主上有了新的突破。再次,公推公选从乡镇基层领导干部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更大范围、更高职级层次推广,积极稳妥,有序渐进,而非跃进式突变,逐步增加和放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权利、政治权益,增量改革的表征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四川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一)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到“八五”期末,四川省70%的地市州已建成农技服务中心,91%的县建有县农技中心,9525%的乡镇建有农技站,684%的村配备了村农技员,建立村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村占18%,全省拥有农村专业协会16万个,科技示范户15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1996年,全省拥有农民科技人员2143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383人。可见,一个“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2、农技推广队伍正在壮大,农技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到“八…  相似文献   

11.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会议和2010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提出,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试点工作。为了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我们结合2009年年底开展的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督查调研活动,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14个市州23个县区的92个乡镇、104个村,通过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讨论、个别访谈和实地察看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了全省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一肩挑”试点工作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推公选”是在“公开选拔”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将公开推荐与公开选拔有机结合起来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自四川省在全国首开先河之后,近年来,包括泰州在内的江苏等一些地方,开展了公推公选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一选人用人方式,体现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符合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选”农村干部即公推公选和公推直选。其基本特点是:有选举权的农民凭自己的意愿直接选出乡村领导:这是四川省近几年来农村干部产生的重大改革,是深受关注的新生事物。这项改革措施的产生和发展,从本质上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这一问题,可以弥补只从单纯政治学研究的不足,客观地反映出与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初,因为部分政府机构改革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调整,市直机关共有民政局、建设局等八个部门的“一把手”空缺,市委决定全部采用公推公选的办法产生,整个工作已于3月底圆满结束。这是宿迁市在更高层次上推行公推公选制度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我市首次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选拔市直部门“一把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普遍反映,通过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市直部门“一把手”,有利于高层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效地激发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活力,营造了注重能力、鼓励竞争、开拓奋进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5.
干部选拔的公推公选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推公选,即"公开推荐、公开选举",是在较大范围内通过自我推荐和民主推荐,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干部人选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考核评价,择优遴选,经组织考察,按法律或规定程序任命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哲 《党政论坛》2010,(11):39-41
“公推公选”,即民主推荐、公开选拔,是地方党委根据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选拔领导职位人选的一种新方式。公推,就是通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让更多具备条件的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公选,就是通过让更多的人参与选择,使干部的任用体现多数人的意愿。这种选拔方式改传统委任制为选任制,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从过去“少数人从少数人当中选人”到“多数人从多数人当中选人”。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开始的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的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了两大亮点,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之一,众多省市开展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成为推进党内选举的第一大亮点。这一亮点展现出以下特征:其一,范围扩大了。以往,公推直选的层级多集中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党组织中,当村(社区)党组织普遍实行了公推直选后,便对乡镇党委提出了挑战,要求借此换届之机,由过去的少数试点,推向广泛试点。  相似文献   

18.
高阁 《党政论坛》2008,(13):27-29
一 公推公选,即“公开推荐、公开选举”,是在较大范围内通过自我推荐和民主推荐,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干部人选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考核评价,择优遴选,经组织考察,按法律或规定程序任命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核心在班长”。选用什么样的人当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农村的改革发展至关重要。2010年初,武威市凉州区积极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工作,在12个乡镇的14个村开展试点,通过“把提名权交给群众,把选举权交给党员”,有效扩大了基层党内民主,充分体现了党员群众的心声和意愿,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近年来,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各地积极探索采取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提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形式,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逐渐走上领导岗位,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少数公选干部履职后心理状态不稳定、进入角色时间长、上手不够快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选人用人公信力,也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