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反腐败方略的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与反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反腐败活动存在着社会成本与收益,反腐败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寻求经济上的合理界限。从这一思路出发,文章重点对思想教育、社会运动、制度约束等反腐败方略进行了成本——收益比较,认为制度约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反腐败方略。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中国反腐败方略的设计原则,提出要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通过深化改革,堵塞制度漏洞,强化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以薪养廉,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约束等方法,使政府官员不可能、不敢于、不必要、不愿意腐败。  相似文献   

2.
徐明 《理论探讨》2004,(2):114-115
"灰色收入"是腐败的一个重要的滋生地。少数政府官员利用特权大肆攫取"灰色收入",是导致腐败蔓延的一个直接原因。必须从现存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的缺陷上来分析和认识腐败本质。腐败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对社会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当前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现实基础是不对称的反腐败的收益和成本。建议精简政府机构,公开办事程序;削减公共权力,减少"灰色收入";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推进反腐败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王赟隆 《学理论》2011,(35):26-27
当前我国土地腐败问题出现涉案金额大、情节恶劣、屡禁不止的特点,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理论,可以得出我国当前土地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犯罪收益非常高,而犯罪成本,尤其是土地腐败犯罪人被抓获的几率很低,符合经济学理论中的成本收益理论的结论。因此可以考虑从土地制度上入手,变化城市和农村土地的管理和出让制度,降低土地腐败的经济收益,增加土地腐败的犯罪成本,从而遏制我国的土地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90年代腐败—反腐败频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 90年代的腐败与反腐败的客观态势 ,我们曾提出过腐败—反腐败频度这一概念。它含有腐败频度与反腐败频度两层含义 ,前者指的是腐败现象发生与曼延的强度与频率 ,后者是与腐败频度相对的概念 ,指的是反腐败的频率、规模与幅度等。本文探讨的是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 ,我们认为 ,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但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是统计性结论 ,而不是必然性结论。图 1  90年代腐败—反腐败频度波动图分析图 1可知 ,整个 90年代 ,中…  相似文献   

5.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市场化交换。当法制不完善、腐败惩治机制存在一定漏洞时,政府当局严厉的反腐政策在短期之内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腐败政策也因此陷入两难困境。遏制腐败的方式各种各样。而制度反腐败是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看,可采取如下对策:削减公权,减少腐败产生的机会,降低监督和惩罚腐败的社会总成本;加强事前管理,提高腐败产生的风险成本;加大对腐败者的惩罚力度,提升腐败者的受惩成本;提高司法、执法水平。增加腐败的机会成本;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提高腐败行为的心理成本。最后,要理顺监督体制,提高反腐败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腐败在本质上是作为公共代理人的公权力承担者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行为,是经济和市场原则在政治领域的错用,是公权力异化和被滥用的结果。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市场失灵会导致权力获得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会导致公权力委托代理关系的复杂化,从而造成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失衡,进而引发权力委托代理关系失灵。当制度缺失、监管缺位时,腐败收益往往会高于腐败成本,政府官员在对成本收益进行考量后,就会实施腐败行为。而预防和治理腐败,不仅需要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关系,还需要提高腐败行为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09,(19):45-46
一 近些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防治腐败措施的实施和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腐败案件和腐败现象依然不断出现,反腐败的局势发展依然严峻。从反腐败的进程看,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较量日益复杂,斗争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查处腐败案件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防治腐败措施的实施和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腐败案件和腐败现象依然不断出现,反腐败的局势发展依然严峻.从反腐败的进程看,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较量日益复杂,斗争也越来越艰巨.近年来奄处腐败案件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频发的腐败现象反映出新时期腐败的一些特点及其生成机理,只有实施"零容忍",才能实现"零腐败"。当前,在我国推行"零容忍"反腐败具有可行性,但也会存在"零容忍"反腐败的目标侵蚀、舍本逐末和饮鸩止渴问题。解决推行"零容忍"反腐败问题的出路在于:坚定对腐败"零容忍"的目标;加强政府反腐防腐能力建设;构建政府、公民、社会参与与合作的零容忍反腐败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论反腐败的经济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问题是内生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症之一。人们因缺乏对腐败的生成和作用机制的系统认识,而无法提出全面有效的应对措施。腐败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在构成要素上是一致的,其生成机理主要可以归纳于人的趋利理性、公共领域的漏洞、并存的混合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成本效益的视角看,成本收益的比较是反腐败的作用机制。基于腐败问题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的认识,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提出了反腐败的战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绩效:腐败治理的目标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20,(6):26-33
基于目标导向,反腐败绩效为腐败治理提供了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视角。一项针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反腐败力度与政府廉洁满意度二者落差明显,呈弱相关。探究其原因,与反腐败"在路上"、公众廉政预期、廉政信息公开、政策效应滞后周期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反腐败力度强调投入、过程与产出不同,反腐败绩效凸现政府廉洁满意度,为腐败治理提供价值导向、度量体系和动力机制。追求政府廉洁满意度最大化,反腐败绩效的目的与腐败治理的目标具有高度的逻辑一致性。经验表明,反腐败绩效评价的成功有赖于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因此,应简政放权,提高廉政信息透明度;倡导社会理性,既要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惩治力度,也要界定公权力边界,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评价腐败形势时往往将测量腐败与测量反腐败的指标相混合,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腐败测量框架,指出对腐败形势应该从腐败程度、反腐败强度和腐败风险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评价。在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倡廉建设举措和成效的基础上,本文应用这一框架评价中国当前的腐败形势:总体来说反腐败强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加大惩治力度、强化党内监督和完善党规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腐败程度明显降低,但腐败现象仍具有集团性、日常性、顽固性的特点,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风险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水平,反腐败斗争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当前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社会的腐败演变"倒U字"形曲线拐点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机制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亦不断滋生蔓延。它象瘟疫一样侵蚀社会机体,破坏社会团结与安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及国家政权稳定。因此,加强腐败与反腐败理论研究,对于遏制腐败、保证人民政权的长治久安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政府权力优势的客观性存在是滋生领导干部腐败行为的基础性条件。对于腐败现象的防范与整治必须首先确立新的理念。只有澄清思想,才能进一步推动反腐败事业的有效进行。 一、政府权力优势客观性存在之分析 政府权力优势是不以任何意…  相似文献   

14.
<正>毛泽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廉洁从政的光荣岁月。不是说那个时候没有腐败现象,而是说整个社会具有浓厚的廉政氛围,腐败现象没有市场,处于"露头即被打"的状态。毛泽东时代反腐败的基本经验有:视腐败如仇雠,反腐败决心大;重在自己做好,着力管住下属;惩治腐败严厉,压制腐败强势;思想教育在先,端正人心至上;充分依靠群众,实行民主监督;树立先进榜样,营造反  相似文献   

15.
杨涛 《理论导刊》2012,(9):12-14
公共参与对于社会治理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行动者选择参与与否及其参与动力的高低,取决于行动者对参与成本与参与收益的解读、计算和比较。参与成本包括物质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负面的心里体验、他人不参与而被转移的成本、参与中所承受的参与风险以及"不参与成本"和退出参与的成本。参与收益包括物质上的收益、公共产品的再生产以及对参与过程本身的积极体验。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有参与补偿、参与认知、参与效能感、搭便车、选择性激励、共同体社会资本以及参与的制度化和组织化。对公共参与的分析,需要将"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和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为反腐败铸造利剑——《遏制腐败——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评介许耀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发展的过程中,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已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怎样从理论上系统地、透彻地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反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 ,通过深化改革 ,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在反腐败过程中 ,既要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 ,采取有力措施 ,一项一项的治理 ,又要研究腐败现象深层次的原因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是受政府委托来管理国有资产的 ,其拥有的权力是政府的一部分 ,国有企业与党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的廉洁政治。因此 ,企业反腐败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为什么要从源头上遏…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退出”有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这种成本——收益可以满足三个公式:职工退出私人成本≤职工退出社会成本;职工退出私人成本≤职工退出私人收益;职工退出社会成本≤职工退出社会收益。因此,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退出是职工与国家双赢的工程。  相似文献   

19.
《廉政文化研究》2010,(1):91-92
上海社保案牵涉的资金数额之巨、官员之多、职位之高、影响之大实属罕见,被称为改革开发以来上海最大的腐败案件。此案折射出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腐败行为突破简单的权钱交易,上升为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明目张胆的显性腐败有所收敛,隐性腐败不断增多,查处腐败更加困难;单兵作战的个体性腐败向群体性腐败蔓延,反腐败阻力加大。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反腐倡廉措施,使反腐败斗争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但腐败现象仍然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呈蔓延之势。从实践来看,目前的腐败行为主要有以下新的特点:1.从腐败行为的规模看具有广泛性。一是腐败活动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前几年,腐败活动多集中在商品流通领域,近几年腐败不仅在经济部门和资源分配部门大量发生,而且在文化、科技、教育、人事、司法等传统上认为是“清水衙门”的部门也不断出现。企业中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发生在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