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     
107人 截至2月12日,中国南方因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死亡107人,失踪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  相似文献   

2.
现将雨雪冰冻灾情、抢险抗灾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意见报告如下:一、我国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1月10日到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这次灾害性天气正值春运高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多数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多地遭受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当地相关行业和民众出行造成巨大影响。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对该次灾害事件的影响和应急处置过程进行介绍,同时对2008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回顾。通过两次灾害应急能力的对比,总结出我国各地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以及灾害应急机制等方面的提升,并给出相关措施以进一步增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1月12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雪凝灾害。这是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气象灾害,50年一遇。重复出现两次-10.3℃(本栏目所有气温值均为摄氏温度)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贵州带来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持续时间最长:35天; 结冰密度最大:每立方厘米0.89克; 结冰厚度最厚:电线积冰厚20毫米-84毫米;  相似文献   

5.
《台声》2008,(3):4-7
从湖南到湖北,从贵州到安徽。在2008年春运的高峰时节,50年不遇的罕见雨雪冻害袭击着我国南方各省市。交通中断、电力中断!车辆滞留、旅客滞留!煤电告急、通信告急!这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史所罕见。给我国南方各省市的交通、电力、通信及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历经磨难的华夏儿女,再一次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6.
《前进论坛》2008,(3):10-11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到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灾害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周密部署抗灾救灾,农工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抗击雪冰冻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灾区的农工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积极参加到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第一线。不是灾区的农工党各级组织和党员要积极参加到援助队伍中,为受灾群众解难,为国家分忧。本期特设立《抗雪救灾第一线》专栏,发表来自抗雪救灾第一线的农工党地方各级组织的报道,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发扬农工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搞好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7.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回首春运期间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真有恍如隔世之感。本该是游子归乡、万家团圆.但突如其来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却截断了许多人的归乡路。粉碎了他们的团圆梦。如果说当时全国上下的第一任务是救灾.那如今时过境迁.也就是回顾和反思的时候了。在雪灾肆虐的时候.国内很多媒体发现.相比1998年抗洪和2003年抗“非典”而言,在各地热火朝天的抗灾救灾过程中。很少看到NGO(非政府组织)的身影。不过,事实果真如此么?  相似文献   

8.
2008年初的那几场大雪,来得比往年都更猛烈些。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给我国南方各省增添了不小的忙乱,严重地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元月12日以来,江西也同样遭受了百年未遇、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覆县收进苍性  相似文献   

9.
4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受国务院委托,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会议上报告抗击冰雪灾害的情况时说,"今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总体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社会动员是有效控制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式之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巨大的应对灾害的社会合力。2008年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得以有效应对,与我国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力量,能让严寒却步;有一种温情,要让冰雪消融。 从古人倡导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到今天常常提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绵延不断的,是中华儿女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 当一场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肆虐我国南方地区的时候,上海作为灾区之一,无论是在自身抗灾救灾的行动中,还是在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更严重的兄弟省市的紧急支援中,人们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一双双手传递、连接回家的路,一股股暖流驱散雪冻寒流,浓缩并放大的,是人们心底最可宝贵的精神质素。  相似文献   

12.
历史将铭记2008年。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从1月10日到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四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过程。这次灾害性天气正值春运高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多数地区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全国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广西、湖北、安徽,浙江7省(区)最为严重。 在这场灾难面前,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冲锋陷阵,一面面党旗在一线灾区飘扬,谱写出了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赞歌,在2008年第一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这场灾难面前,历经磨难的华夏儿女,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阶段性胜利。 在抗击冰雪灾害由应急抢险转入全面恢复重建的新阶段,当我们再次回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历史过程。我们仿佛看到,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3亿中国人民用心血、汗水和血肉之躯,铸造了一座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3.
这次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使交通、供电、通信、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南北气候差异,二是南方相对薄弱的“防寒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政》2008,(3):F0004-F0004
2008年伊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冰雪,同舟共济渡难关,夺取了抗灾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谱写了一曲用爱心融化冰雪、用真情温暖中国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5.
今年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震撼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在对这场灾害形成原因、应对措施以及方方面面的深入反思中,如何强化巨灾保险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此次灾害中保险赔偿数额与灾害损失的极大反差.凸显了保险在整个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尴尬地位,同时也凸显了加强巨灾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08,(2):30-31
1月11日至2月1日,湖北省出现了1954年以来最强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武汉中心气象台先后三次发布了最高级别的暴雪红色预警信号。此次灾害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雨雪过程频繁,强度大。全省先后出现了4次大到暴雪天气,连续雨雪日数长达18-21天;二是低温雨雪冰冻持续时间长,一些地区为历史同期最低;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0℃的日数超过1个月;三是积雪冰冻范围广。全省有70县市积雪超过5厘米,50个县市超过10厘米,22个县市超过15厘米;四是灾害损失大。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冰雪灾害与现代化社会的大系统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南方冰雪灾害,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指出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团结一致、艰苦奋战.抗击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工作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这是我国继1998年抗洪救灾和2003年抗击“非典”后,又一次战胜了巨大灾害。这三次大灾害都是相隔5年,前2次给我国防灾减灾的制度建设带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1998年抗击洪涝灾害,使我国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了流域抗灾减灾能力;2003年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18.
从南方冰雪灾害成因看巨灾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灾害链与巨灾的理论。综合分析了今年年初发生在我国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形成的原因和巨灾灾情特征。反思了我国对这场巨灾的应对,提出了我国巨灾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张旭 《中国保安》2009,(1):9-14
岁末年初,对经济危机的担忧,占据了越来越多的媒体空间;对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让很多人渐趋沉默,进而思索、观望。然而,当许多媒体例行盘点过去的一年时,2008,这一个数字,这一个带着历史印记的年份,回望,依旧会让数以亿计的国人激动不已。2008年年初,当许多人畅想以奥运为主题的世纪乐章会怎样平稳铺开、渐趋高潮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南方大部分地区,猝不及防!东风送暖;雨雪冰冻灾害的创伤渐渐愈合,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地迎接迎接奥运圣火传递。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新春伊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面临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