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张东辉 《前沿》2009,(13):103-104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衍生出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所追求的保持语言多样性问题与人们所关心的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连,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族群组成的客观条件之有形特色之一,具有与他者最容易区分的特征。语言背后隐藏着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任何语言政策的拟定与执行深刻反映着政治角力与权力较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语言权概念的提出,各英语国家的语言政策也作出相应调整,从英语独尊到尊重少数族群的语言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们选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既有原住民,又主要是移民的英语国家,从语言权的角度,对其语言政策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使用母语作为一种基本人权,通过法制和草根运动将母语和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有效维护语言的生态平衡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这些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毛春洲 《人民论坛》2010,(4):186-187
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立法属于政府行为,是国家干预语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虽然对语言规划和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国内外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加以研究和定义,提出了适合各国国情或地区特色的语言规划及政策。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司法领域中的语言问题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讲,法律语言研究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范畴。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存在着较大不同。中国法律语言研究重书面语研究而轻法律口语研究,范围多局限于语言本身,很少涉及到语言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外法律语言研究对国内法律语言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语言共时及历时层面现象的研究,揭示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是语言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语言演变的研究,学界主要存在两种假设:语言谱系说和语言区域说两种假设.“裂变-聚变”式,是两种主流假说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演变模型,其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突破已有两种模型的思维定式,对研究汉藏语系问题具有启发性,但该模式又存在一定问题.汉藏语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时,须紧扣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6.
宋祖建 《前沿》2012,(11):142-144
语言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体现的是对别人存在和自我存在意识的反映。而作为自古延续至今、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学科,语言学在语言的发展极其活跃的今天,更加显示出了术语多、含义深、理解难的特点,这对高等院校语言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由于吸取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优秀成分,在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语言学视阈下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教学的改革方向,制约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社会语言学促进语言教学的实践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速,语言濒危现象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导致语言濒危现象的原因诸多,有外部因素以及内部因素,本文从语言态度,即语言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政策(通过对比持不同语言政策的国家)两个角度阐述了语言濒危现象。  相似文献   

8.
黄曙光  陈建生 《求索》2007,(9):198-200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成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定律”。然而。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符号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因此,是有理据的。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起源和现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任意性问题两方面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  相似文献   

9.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语言交换经济理论是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建构于对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批判与借鉴基础之上,并对语言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成功嫁接。其基本思想是: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内蕴象征性权力关系,语言交换是在社会实践性场域之中进行的,且受一定的市场规律和规则的调节与制约。对布尔迪厄语言交换经济理论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认识到其社会实践研究取向的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以"实践逻辑"取代"理论逻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语言为法律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众多方面和角度之中,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侦查讯问而言,整个讯问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侦查人员的讯问策略意图都是通过语言来贯彻和实现的。总体看,对侦查讯问语言的研究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领域,尤其是在新刑诉法实施的背景下,对侦查人员讯问语言的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实务操作的紧迫性。侦查讯问作为法定的侦查行为,其语言的使用需要规范,应当根据法律要求、案件情况、犯罪嫌疑人心理、案件证据情况辩证运用。未来侦查讯问应弱化侦查讯问人员的"权威性特征",缓和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冲突和不平衡关系,以创造双方交流沟通氛围的会话式讯问。  相似文献   

12.
何丽萍 《求索》2012,(9):257
《语言论题-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系司富珍教授新著,该著旨在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生成语法理论,站在其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推动生成语法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生成语法进入最简主义研究阶段之后,已经被纳入生物语言学的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是一项极为庞大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少数民族自身、语言学家都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从语言政策层面采取有力措施,还必须要依靠全球的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4.
王卉 《人民论坛》2010,(5):102-103
法律语言分为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两大类别。这两者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规范。法律语言学研究要跳出为语言而语言的圈子,在注重理论性建设的同时,应加强法律语言的应用性指导,积极投入到司法实践中,解决语言问题和法律问题。制定合乎法律规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5.
姜国权 《前沿》2011,(4):151-15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语言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兴衰。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对人口语言结构进行研究,探讨经济发展对人口语言结构的影响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语言经济学分析及其对人口语言结构变迁产生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人口语言结构变化的因素,并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语言人权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少数民族和族群语言快速濒危和消亡,世界语言多样性急剧减少,其根本原因不在语言本身,而是语言生态出现了危机。抢救与保护濒危语言,应着眼于语言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关键就是要坚持语言平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语言观,充分尊重多元文化中少数民族和土著族群的语言人权,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法规,消除语言强权主义和语言沙文主义,维护与落实少数民族和族群语言人权所依存和得以体现的生态权、生存发展权、教育权、文化权等等其他各种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7.
语言态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日耳曼民族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演变为线索,分析他们在语言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语言态度,最后得到如下结论: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人无不表现出对先进文明、上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使用人口占多数的民族的语言积极接受的态度,以及对落后、低层、经济发展缓慢、使用人口占少数的民族的语言的排斥态度。  相似文献   

18.
张向真 《求索》2014,(8):81-85
中国当代语言哲学理论维度的嬗变思潮与西方社会的发展变革、语言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当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然而,语言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语言的急剧变化。因此,对中国当代语言哲学范式转换机制及其构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20.
雷冬平 《思想战线》2011,37(2):50-5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语言研究迫切需要走向世界。然而100多年以来中国语言学界都在借鉴西方的理论,加上国内语言学在学科认识上的误区,割裂了原本一体的语言学研究团体,使得中国语言学研究缺乏流派,缺乏具有号召力的语言学思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语言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失声"。为此,必须厘清学科规划,打通学科壁垒,培育学术刊物,推介学术思想,不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使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