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丽霞 《前沿》2010,(8):157-159
二元对立是哈代小说作品中一个典型的叙事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二元对立,例如:《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德与法弗瑞、《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和阿拉贝拉、《还乡》中的游太莎和托马茜、《苔丝》中的亚雷和安吉尔等。其次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最后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二元对立。本文拟以结构主义的视点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中二元对立的叙事风格,从而揭示该模式对于彰显人物、反映现实、深化主题、增强作品感染力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悲剧美大致包括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审美描述。《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哈代的生花妙笔下,主人公苔丝丰满的悲情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刻画,小说独特的悲剧美也得以全景呈现。  相似文献   

3.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鲍焕然  舒杰 《理论月刊》2005,(10):134-136
男性中心是传统文化中极为稳定的一种家庭性别政治模式,它反映了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男尊女卑观念。这种模式和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题材的小说中。方方的《奔跑的火光》、毕飞宇的《玉米》、《玉秀》、《玉秧》等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深遂笔触揭示了农村家庭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及其悲剧性的抗争,透视出权欲与男性中心文化的合谋对农村女性思想观念的腐蚀和生命的扼制,其中也隐含着对农村女性自在的生命理想和健康平等的生命观的深沉呼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的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与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分析着手,揭示了世俗世界中人们所追求的财富、经济地位与人是否能获得幸福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两部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但我们都可以从两部小说主人公的生长历程、内心的苦痛挣扎以至最后的心灵扭曲看到一个人在金钱面前所展现的真实的人性以及他们所处的阶层与经济地位与他所能感受到的真正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焰飞 《观察与思考》2007,(12):63-6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中最具悲剧意义的一部作品。小说中,裘德和苏都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他们相爱了,但过去生活的阴影却剪不断,理还乱,并最终导致他们同步悲伤……  相似文献   

7.
赵永平 《求索》2012,(2):214-216
作为全球读者欢迎的美国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其作品中含有十分浓郁的女性意识。女主人公斯佳丽对于男权社会之反叛、女性在男权社会当中之作用,均为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这一浓厚的女性意识直接赋予了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斯佳丽形象中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自私意识、女性悲剧意识等三个角度,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宁 《前沿》2010,(6):133-135
夏洛蒂.勃朗特是世界上伟大的女作家行列中的一个奇人,她的自传体小说《简.爱》经过150多年的考验,经久不衰,已经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刚强、独立、坚定、争取自由平等的新女性的榜样,是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在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夏洛蒂并不认同由男性社会规定的女性的淑女身份,更多地否定了社会性别观念,而强调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强调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阿格尼丝·格雷》中,安妮·勃朗特以女性布道者行文,从牧师的布道内容、布道方式和个人品质三个角度,批判了体制宗教的代表人物海特菲尔德,赞赏和支持了传播福音主义的韦斯顿牧师。安妮·勃朗特借助这部小说,以女性布道者的身份,阐述了女性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批判了传统维多利亚社会中的男权体制宗教,体现了安妮·勃朗特独特的女性宗教观。  相似文献   

10.
何昌邑 《思想战线》2006,32(5):101-106
对《老人与海》的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揭示出海明威无意识欲望所体现的无法满足的缺失,这种缺失表征在老人/海明威对“王者”地位、博爱的宗教观、完美女性的渴望中。这三方面的缺失通过开放性的能指交汇重叠,构建了海明威基本的人生观,其无意识欲望表征的缺失就是《老人与海》的所指。这是对《老人与海》作“重压下的风度”或“没有女人的男人”的传统僵化解读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1.
胡敏娜 《前沿》2012,(11):195-196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体现虚无主义的一部作品。小说中出现了老年顾客、年长侍者、年轻侍者三位主要人物和士兵、姑娘、酒吧服务生三位次要人物。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展现了一战后处于虚无世界的众生百相,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一个光明、有序、有意义的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妻子和女儿》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最后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女主人公莫莉·吉布森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女性形象模式,在这些女性形象模式的影响下,莫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最终让世人听到了她叛逆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女性命运三部曲小说《机缘》《匆匆》《沉寂》蕴含着丰富的主题:爱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死亡是人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的显现,命运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合奏。她在小说中关于爱情、死亡、命运的思考和叙述充满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郭月琴 《求索》2011,(12):219-221
本文使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再生缘》与《女吉诃德》两部十八世纪中英小说的女性鸟托邦之旅。两部不同主题、情节和文化背景的小说,却在角色的设置,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及对男女平等的向往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营造出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鸟托邦世界,均寄托理想、讽喻现实。小说作者对两性关系的关怀对今天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遗憾的是它们都没能为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提供成功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新东方》2017,(1)
季栋梁的中篇小说《黑夜长于白天》描写了在男性失语甚或是缺位状态下的乡土女性的奋斗与成长。这是一个女性占主导的"乌托邦"的世界。与众多描写女性生活的小说不同,季栋梁在这里另辟蹊径,着重突出女性在化解生存困境、寻求人的尊严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格。  相似文献   

16.
陈倩 《传承》2011,(27):58-59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其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没有传统礼教的束缚,没有"贞顺""三从四德"等规范,打破了传统妇德论,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并且,这一独特也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意义,是值得当今社会探求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张海彦 《人民论坛》2010,(6):266-267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杨小青 《理论月刊》2002,3(12):68-70
庐隐小说大胆触及男女情爱的各个侧面,对男女两性关系中女性所承受的磨难作了沉痛的控诉,并且以强烈的主观性和自传的叙述方式,表现了女性自我感觉中最本质的东西,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莹 《思想战线》2003,29(5):115-118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性欲理论、认同危机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三部小说代表作———《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映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0.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