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苔丝》和《边城》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都是关于纯真、善良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苔丝》中的女主人公是苔丝,《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翠翠,她们都纯洁美丽、爱憎分明,都拥有一颗无私的爱人的心,但是命运的捉弄、无情的现实阻碍了她们爱情美梦的实现。在两部作品中,苔丝和翠翠都是作家寄托理想的人物,都是美与爱的化身,都体现出和谐的自然美、淳朴的人性美和凄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近代小说家哈代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传统男性人物形象的强势地位不复存在,他们因为性格上的种种缺陷而在与女性的交往中失去了支配地位。女性形象则由一贯的配角转为受到作家和读者双重关注的主角,这种改变在他的《还乡》、《苔丝》、《无名的裘德》三部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三部小说男女主人公间不同的情感对应模式体现都是和传统截然不同的两性关系,对传统男女两性世界模式的颠覆既体现了哈代的创作个性,也体现了时代在哈代身上所刻下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擅长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人生,以悲剧性的感悟及独特的方式来描绘人生的苦难,因此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其代表名作《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命运。任何悲剧的产生都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苔丝的悲剧命运恰恰证明了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4.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洁的姑娘苔丝一生悲惨的命运.她的悲剧性命运既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如她生活的贫穷家庭、身边的两个男人等;也是由其内部原因造成的,如她自身的弱点、性格上的残缺等。  相似文献   

5.
孔丽霞 《前沿》2010,(8):157-159
二元对立是哈代小说作品中一个典型的叙事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二元对立,例如:《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德与法弗瑞、《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和阿拉贝拉、《还乡》中的游太莎和托马茜、《苔丝》中的亚雷和安吉尔等。其次是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最后是环境描写方面的二元对立。本文拟以结构主义的视点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哈代小说中二元对立的叙事风格,从而揭示该模式对于彰显人物、反映现实、深化主题、增强作品感染力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海彦 《人民论坛》2010,(6):266-267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焰飞 《观察与思考》2007,(12):63-63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中最具悲剧意义的一部作品。小说中,裘德和苏都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来他们相爱了,但过去生活的阴影却剪不断,理还乱,并最终导致他们同步悲伤……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冯梅  姬生雷 《前沿》2012,(8):153-155
《德伯家的苔丝》洋溢着对贵族精神的崇尚和对痞子气的鞭挞。苔丝·德北菲尔德和安玑·克莱身上寄托着哈代对贵族精神的诠释,约翰·德北菲尔德和亚雷·德伯则是十足的"痞子"。小说中所刻画的泾渭分明的两类人物再一次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拥有贵族精神的人,会在生活中真诚、善良、宽容、大度、慷慨、无私,会在磨难来临时变得坚强与执著,这才无愧于贵族的称号。  相似文献   

10.
张志清 《求索》2010,(9):141-143
从《苔丝》出版至今,国内外大量评论家对苔丝悲剧的根源进行过剖析和探究。作者拟从达尔文主义视角剖析苔丝悲剧的深刻社会性根源,即作为"正义的守护神"的上帝的消失,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思想以及遗传的作用贯穿并决定了苔丝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1.
王葳  陈静 《前沿》2013,(20):146-147
《家庭教师》是茨威格的一篇描写儿童心理变化的悲剧小说.他在这篇小说中,用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丰富,复杂具有层次性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情绪过程的心理分析展示了茨威格表现真实人性的心理流程.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场景描写的绘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勤  敖国恒 《理论月刊》2003,(3):101-102
本文从《德伯家的苔丝》中场景描写着手,将作者对绘画手段的运用加以分析,感受绘画艺术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影响,探索哈代运用绘画艺术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海平 《理论月刊》2010,(5):131-133
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并非单纯地抨击了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伪善的宗教和不合理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了对帝国事业的一种悲观的醒悟。尽管克莱尔的身上流露着强烈的殖民主义意识,哈代也尝试着将19世纪盛行的"情感结构"纳入他的创作框架,将海外殖民地设置为解决矛盾冲突的灵丹妙药,然而基于对现实更深切的关注,哈代最终颠覆了这种叙事结构,从而瓦解了关于帝国事业的常规的甜蜜想象。  相似文献   

14.
赵永平 《求索》2012,(2):214-216
作为全球读者欢迎的美国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其作品中含有十分浓郁的女性意识。女主人公斯佳丽对于男权社会之反叛、女性在男权社会当中之作用,均为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这一浓厚的女性意识直接赋予了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斯佳丽形象中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自私意识、女性悲剧意识等三个角度,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当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时候,他有权利享受生命的意义,而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我生命的存在被社会忽略,视而不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黑人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甚至作为人的存在都被社会所忽视,人们仿佛看不见他的存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的分析,揭露了后工业社会中,文明世界人为的精神歧视导致黑人失去了自我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16.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同名自传体小说的主人公,他凭着强健的体魄,敏锐的智慧,坚韧的毅力,试图通过顽强的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超人梦、爱情梦、文学梦和成功梦。但现实和梦想的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这些美好梦想的一一幻灭,马丁也因此投海自尽。马丁因梦而生、因梦而亡,他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和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也是从古以来最深刻的一出悲剧。悲剧是人的悲剧,尤其是女人的悲剧。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其中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几乎变态的弱者,是和命运及自己心里的阴暗战败了的悲剧性的弱者。最初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黄金,结果却用那黄金把自己锁住了,锁在了一个畸形的圈子里。对爱情、对金钱的欲望折磨了她一生和她一家。  相似文献   

18.
王晓兰 《理论月刊》2010,(7):135-138
康拉德在创作中将人物悲惨状态推到极致来凸显敌对的社会伦理环境和个体的伦理选择对人物造成的悲剧,这一手法给予了老舍极大的影响。在康拉德与老舍的作品中,代表不良伦理环境的城市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活动、谋取各种利益的中心,更是作家考察人类本性和道德危机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创作表明:敌对的社会环境与小说主人公在关键的道德考验中做出的伦理抉择是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王凯 《前沿》2007,(11):222-225
萧红,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其短暂的一生创作虽然不多,但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萧红式的悲剧美,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其小说大多充满悲剧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作家本人的命运悲剧,使其小说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二是生活历练后的寂寞感、孤独感和阅世渐久的沧桑感,使其作品中浸透了人生况味的无法整合的境遇感;三是历史使命感和对生活深沉的爱的激情,使其作品浸透了透骨的寂寞感与深沉的悲剧意识;四是不向世俗与情感低头的倔强的个性,使其作品浸透了悲凉的孤寂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二难结构的视角,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的二难状态的分析,把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热点问题:主人公的定位,悲剧的成因,悲剧的意义作了简略的概括。旨在尝试用二难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