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灾害发生和损失日趋严重,而灾害意识的教育与普及却相对滞后。在“和平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灾害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危机意  相似文献   

2.
由山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与省灾害防御协会共同编制的《山东省“十五”重大灾害防治规划》近期编制完成,并已纳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杜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相似文献   

3.
11月6日,我国在重庆合川举行了山地灾害抢险救灾演练,这是建国50年来对山地灾害的第一次“实战演习”。虽然是老百姓与灾害管理部门进行的一场虚拟战斗,但它却拉开了全国山地灾害防灾、抢险全面起动的序幕,使紧急救灾预案制度的实施日益科学、完整,也使中国山地灾害的防治纳入了联合国“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日程中。今年以来我国的救灾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开始向全面提高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扎实开展灾民的生活救助、系统规范灾害的管理程序的方向发展;我国救灾款使用开始突出保证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灾后建房,灾民生…  相似文献   

4.
李利 《中国减灾》2003,(1):53-53
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上报的“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于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发。此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民用航天发展计划,是我国航天计划中五大卫星系列(气象、资源、海洋、灾害与环境、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建成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及评估的水平。项目第一阶段,2006年前,由东方红小卫星公司负责,先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地面接收及应用系统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系统全部…  相似文献   

5.
反治安灾害事故斗争是保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治安灾害事故”也是保卫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概念。可是目前已出版的各类有关保卫学的教科书,对“治安灾害事故”这个概念的内涵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分类都是众说纷纪、不一而足,然而又大都不够准确。有的把治安灾害事故的行为人(或称肇事者)仅限制在“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中,有的将事故行为人主观方面的“罪过”限定在“过失行为”中,还有的对治安灾害事故的概念有意回避。  相似文献   

6.
文玉 《中国减灾》2009,(8):56-56
“2009年中国.成都国际灾害风险大会”于7月13—1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由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论坛、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民政部国家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四川大学等联合发起。大会以“汶川地震:走向未来发展道路的审视与探索”为主题.以“能力建设是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行动口号.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各国人民应对各种灾难取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城市减灾发展战略建议书中国城市发展与减灾研讨会(编者按)为配合199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城市化与灾害”,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于1996年9月25~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减灾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城市减灾发展战略建议书”,现刊登如下。我们...  相似文献   

8.
祝明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2,(10):54-56
今年8月以来,台风“苏拉”、“达维”和“海葵”先后在我国沿海登陆,带来强风暴雨以及风雹、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各地迅速响应,通力协作,措施有力,成功应对了台风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避和灾害危机处置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  相似文献   

11.
《大连干部学刊》2013,(6):63-63
“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的出现,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它是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荒政遗产,借鉴发达国家防灾救灾经验,并总结新中国建立后应对历次重大灾害考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救援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在“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的有力保障:政府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吕春 《中国减灾》2009,(12):44-44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史。在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既包括每一个普通个体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包括历代统治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做出的努力。“罪己诏” 据记载,商汤在桑林中祈雨时曾说“六事”,要求帝王在灾害发生后,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气象灾害过渡带的存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南声 《中国减灾》1994,4(4):40-43,32
试论我国气象灾害过渡带的存在与影响李南声(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近年,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国广泛进行了自然(包括气象)灾害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自然灾害极为严重与频发的地区之一[1—33,区域性研究也强调各自地区灾害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减灾动态     
减灾动态中国城市发展与减灾研讨会在京召开为配合199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城市化与灾害”,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于9月25日~26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城市发展与减灾研讨会”。来自部分城市及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减灾管理人员和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城市...  相似文献   

15.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6.
欣华 《中国减灾》2006,(8):10-13
突发事件,往往会于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以人们意想不到方式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代社会除了传统的灾害外,新发灾害种类明显增多,发生频率有所提高。而且,一旦发生灾害事故,极易引发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或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乃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应急管理,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现代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务院7月6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05年4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后,国务院下发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文件,是落实《总体预案》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而地方政府也结合了地方特色构建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安国利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21世纪各级政府的必修课,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正逐渐驶上快车道,并筑起“钢筋结构”,有效应对新世纪公共安全面临的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书讯     
书讯《黑龙江省灾害管理》(系中华社会科学基金“八五”课题《中国灾害管理》的子课题)一书,已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一个省灾害管理的著作,内有灾害管理案例分析26篇,论文14篇。对新时期黑龙江省灾害管理面临的问题,一些地区和单位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促进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气象局、国家减灾委、国家科委等单位专家联合发起的“灾害、环境与社会发展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4月20—23日在四川峨嵋召开。与会代表就当今灾害、环境及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并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极  相似文献   

19.
《人大建设》2009,(5):55-55
《人民日报》近日刊登张恰恬的文章说,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增”与“减”的关系,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增速度、增产值、增效益是发展,减物耗、减浪费、减污染也是发展。“增”与“减”,做的是量的文章,影响的是发展的质。”增”以“减”为前提,“减”以“增”为目的,二者辩证统一于科学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节能减排降耗,这样的“增长”不是真正的增长,也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的确,自古至今,人类的过往就是一部与如影随形的灾难不断抗争的历史.而应对各种挑战和危机,预防和处置各类灾害事件,一直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