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美国研究》2003,17(4)
理论·总论类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王义桅  0 3④…………………………………………………政治·法律类从应对“9·11”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 蒋劲松  0 3①…………………………………美国法律史研究中有关私人产权的几个问题 韩 铁  0 3①…………………………论美国竞选财政中的“软钱革命” 赵可金 朱锦屏  0 3①……………………………保守理念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 1 889- 1 937年的联邦最高法院为中心  胡晓进 任东来  0 3②…………………外交·军事战略类保守主义外交理念与里根政府的对外军事干预政策 陈东…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正>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陈宝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本书论述了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执政的50多年里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征,考察了美国经济宏观调节模式的形成及美国财政、金融制度的演变,美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美国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及政府的调节措施,美国对外经济关系及外贸政策,以期总结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本书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民主援助"肇始于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里根政府建立全国民主基金会,对外"民主援助"在美国趋于制度化。九一一事件之后,推动世界的民主化更成为美国对外援助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的对外"民主援助"不但包括对受援国进行直接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援助,同时还将对外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挂钩。"民主援助"不仅体现了美国政治家对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笃信,而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民主援助"也是美国政府运用其软实力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概念自约瑟夫.奈提出以后,迅速进入了各国的对外政策话语体系。本文将分析中国、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软实力及相关概念的认知,并加以比较。本文认为,中欧在软实力概念的使用中在软权力资源、软实力目标、软实力运用、软实力主体和软实力外交的地位五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对双边关系带来了四方面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差异带来的政策分歧、软实力使用方式差异引发的政策冲突、软实力外交的地位差异产生的外交议程错位,以及软实力主体差异导致欧洲民间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冲撞。从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出发,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尝试性建议,以缓和或消解这些差异认识对中欧关系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熊炜 《德国研究》2004,19(4):7-12
统一后的德国在应对冷战后数次重大国际危机时的外交决策显现出了来回摇摆的特点.本文应用对外政策分析角色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德国在面对冷战后几次战争时的外交决策进行分析,指出德国政策的摇摆是其外交与安全政策中角色冲突的体现,德国外交的角色冲突最终是通过以宪法法院判决为基础而形成的国内政治共识得到控制的,然而只要外部对德国的角色期望和德国自身的角色认知不一致,以及德国所遵循的国际社会行为规范处于变化之中,德国就会依旧处于国家角色冲突之中.  相似文献   

6.
郑春荣  韩彦红 《欧洲研究》2023,(4):103-122+7-8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的外交与安全政策迎来了“时代转折”。本文基于综合的对外政策学习理论框架,分析2022年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对俄政策转型及其动因。研究结果显示,德国对俄政策经历了政策目标和工具的双重转向,达到了“复杂学习”水平。德国对俄政策实现转型,其动因在于政府内部认知信念发生了转变、盟友的政策扩散,以及吸取了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对俄制裁不足的教训,并将2010年后有效制裁伊朗的政策转移至对俄政策。但德国对俄政策学习存在局限性,政党政治、公众舆论、克制文化以及利益集团等是德国对俄政策转型可能面临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俄乌冲突中日本对俄外交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外交中的矛盾性与实用性特征,外交言语与外交行为间既有一致之处又有背离之时。综合温特提出的物质主义与理念主义因素,通过分析俄乌冲突中日本对俄外交言行,得出结论如下:物质主义因素与理念主义因素共同决定日本国家利益认知,包括经济财富利益认知和集体自尊利益认知,两项利益认知存在冲突与否决定日本外交言行一致还是背离。当两项利益认知一致,或不一致但物质主义因素并非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时,日本对俄外交保持言行一致。当两项利益认知发生冲突,且物质主义因素直接关系国家安全时,日本对俄外交言行发生背离。鉴于此,中国在与日本交往中,不仅要“听其言”,更应该“观其行”,观察其外交言行的内在逻辑,才能洞彻日本外交的真实诉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后菲中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60年代中期之前为冷淡和僵持阶段;马科斯执政时期两国关系得到改善并有所发展;1986年以后,菲律宾注重对华经济外交,但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分歧。在第一个时期,菲律宾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与泰国当时的外交路线相似,即受制于冷战的形势和亲美反共的总战略。在积极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护,把对美关系作为菲律宾对外政策支柱的同时,菲律宾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朝鲜战争、东南亚条约组织等问题上积极支持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在处理双边事务方面,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大陆的移民…  相似文献   

10.
葛腾飞  苏听 《美国研究》2012,(1):27-46,3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勃兴和美国加大在第三世界的政治、军事干涉力度,美国政府日益关注和重视"反叛乱"理论与实践。美国"反叛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肯尼迪时期、里根时期和小布什-奥巴马时期。其中肯尼迪时期强调对所谓"反叛乱"政府的扶持,与苏联争夺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军事控制;里根时期的"叛乱"和"反叛乱"被纳入"低强度冲突"理论的框架;小布什时期则是为了应对所谓的伊斯兰圣战主义"全球叛乱"。然而"反叛乱"理论作为美国海外干涉的一种理念依据,总是面临着对外干涉本身所固有的政治、军事和道义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