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热点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中国热点外交是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为宗旨,以中国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和总体外交战略为指导,以实现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缓和紧张地区和国际形势为目标,所形成的针对国际热点问题的政策主张、外交机制和手段的总和.本文以中国外交的多边主义机制为分析视角,以朝核问题和中东热点问题为案例,将中国热点外交的机制和经验总结为:第一,自主创设型的多边机制,其经验包括:1、时机把握得当;2、身份、能力与利益认知明确;3、承担建立地区安全机制的关键角色;4、外交立场与外交手段得当,积累了自主性多边外交的宝贵经验.第二,适度参与型的多边机制,其经验是:1、热点外交的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2、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内涵进一步充实和发展;3、中国特色的热点外交理念不断彰显;4、运用多边国际机制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2005年,多边外交舞台异彩纷呈,各种多边外交活动异常活跃,围绕联合国改革、国际秩序建设、多边贸易谈判、非传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以及朝鲜与伊朗核问题、欧盟东扩、中东安全等地区热点问题,各种行为体积极发挥作用,继续展开竞争与合作。单边与多边、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仍激烈异常,美国单边主义受到了更大的牵制。发展中国家运用多边外交增强自身实力,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中国多边外交也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重大变化,印度对其外交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多边外交逐渐成为印度外交战略的重要选择。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印度更加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强化多边合作机制的参与,并积极构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多边外交体系。印度的多边外交使我国的周边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对此应该更加重视、积极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英 《现代国际关系》2023,(8):21-38+153
国际组织外交既是多边外交的核心,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际组织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组织权威性与有效性危机重现,以及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历史经纬与现实需要,提出国际组织外交思想,不仅为应对当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为推动国际组织建设、增强国际组织效能提出了新办法,也为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提出了新主张和新要求。习近平国际组织外交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创新,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互动的新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国际组织外交的重要论述、探寻其内涵意义,对指引中国多边外交、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发展日益深入,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多边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观和新型合作机制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今世界发生的一些变化,尤其是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也促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等国为协调在国际社会的立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升新兴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定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加强了在国际多边机制下的合作。在国际多边机制下,中印两国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领域也更加广阔。中印关系也从双边逐渐向多边扩展。  相似文献   

6.
张玉环 《东北亚论坛》2023,(4):50-65+127-128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相似文献   

7.
刘宏松 《国际观察》2004,36(4):26-32
本文从国际机制理论的角度对声誉和责任两种多边外交需求作出了理论解释。随后又从原则议定、决策程序和议程设置三个方面对国际机制的公正性问题及其影响进行剖析。最后 ,本文结合中国的国家角色和国家利益推导出中国多边外交的三种需求 ,即声誉、责任与公正 ,而追求公正的多边外交则需要从原则议定、决策程序和议程设置三个方面维护国际机制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东盟实施多边外交战略,采取多头下注和风险对冲等策略,在大国间开展平衡外交。东盟为提升多边外交的有效性,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主导多边合作机制增强与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关系,加快实施海洋安全等各功能领域的行动计划,扩大和其他地区国际组织、国际机制之间的合作,提升其在亚太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影响力,从而将以东盟为中心的点线体系结构构建成立体多维的体系结构。但东盟在大国间摇摆、内部协调不一致等问题会影响东盟多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在亚太地区大国均无力建立区域霸权的格局下,东盟虽无力解决大国间的纷争,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国紧张关系升级,发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过渡期的稳定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推进中国对非多边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较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的活动以及同亚太和欧洲等地区的多边交往而言,中国对非多边外交的发展仍处于滞后状态。为及时拟订对非多边外交的基本框架,首先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理念层面建构起应有的战略思维,即进一步明确非洲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定位,深化对非多边外交重要性的认识,适时更新和拓展中国对非多边外交的战略基础与关注内容。在具体的实施方略上,中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中非合作论坛机制,重视开展与非盟及非洲各次区域组织的交往,继续加强与非洲国家在国际多边场合的协调与互助。  相似文献   

10.
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是一个日本主导下的以促进非洲发展为宗旨的全球性多边机制,与发展相关的安全议题在该大会议程中占据相当比重。从冲突预防、巩固和平等对涉及国内冲突问题的应对,到加强反恐、海上安全、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大会发展进程中的安全议题不断被完善和拓展,由此改变了该机制单纯的发展援助属性。在对安全议题的调整过程中,日本以自身利益诉求为导向,以资金和技术为手段,牢牢控制着主导权,并试图将其作为推进国家外交安全战略的工具。当然,随着非洲整体实力增强以及在大国博弈中战略价值的提升,如果日本无法在本国利益与非洲利益之间取得平衡,这一多边机制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将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印太战略"的出台和实施,美国加大了在南海地区进行战略经营的力度。美国针对南海问题着力构建联盟新样式即小多边合作,采取"美国+关键国家""美国+南海争议国家""开放型小多边"三种小多边安全合作形式,全面干预南海事务,导致南海争端中物质性利益与非物质性诉求相交织,南海问题更趋复杂和严峻。虽然囿于地区国家的务实外交、大国平衡手段以及对主导国的不信任等内生性局限,南海小多边安全行动实质性进展不大,却也带来了地区热点复杂化、中美竞争加剧等安全挑战。惟其如此,中国需慎重研判应对,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性,倡导多边主义,以更加长远和战略性的思维和行为塑造南海地区格局。  相似文献   

12.
多边外交是一种顺应后冷战时期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而兴起的外交形式.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起开始多边外交往来.中国与东盟之所以要大力推进彼此间的多边外交,主要是因为双方面临着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发展经济、建立安全互信关系等共同任务.经过20年努力,中国与东盟间已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型的多边外交体系.借助这一体系,中国与东盟在多领域展开合作,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印度洋地区安全正处于重大变动之中,非传统安全议题正日益凸显,但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治理状况落后,存在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与地区内国家和区域组织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印度洋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以及崛起中的大国,对印度洋地区事务的参与和关切不可避免,然而当前部分国家依然沿用地缘政治的权势逻辑透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一举一动。对此本文主张通过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参与路径来寻找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以增强合作的可能性和减少他们对中国的畏惧,相应的措施包括积极通过参与已有多边安全机制、创设新的安全机制、加强大国合作与协调以及自身非传统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等多个渠道积极参与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外交需要向"大国外交"转变,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中国的大国外交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特点,已经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东亚地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区域,中国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表现出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意愿;在推动地区合作上,突破"霸权稳定"的机制创设逻辑,以"平等包容"的治理理念倡导地区合作机制建设;以"和合"文化传统为基础,强调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地区秩序构想。  相似文献   

15.
宋效峰 《东南亚》2013,(2):7-13
东南亚是韩国亚洲外交的重要对象,双方关系正在向战略层面发展。韩国的东南亚外交有这样一个特点:以经济外交为重心,同时不断拓展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此外,韩国还通过援助外交、环境外交和软实力外交等手段,更有效地实现其政策目标。韩国的东南亚外交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地区合作的发展趋势,虽然难以超越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制约,但会对中国的地区利益构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安全地区主义以及安全区域化的发展,区域安全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程,这实际上是全球安全治理在局部地区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区域安全治理介于全球安全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之间,是地区公共与私人部门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来管理地区安全问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开始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消极参与者逐渐进化到了现在的开始扮演积极建构与主动塑造者的角色。迈入新时代后,中国参与区域安全治理的动力与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倡导亚洲安全观,以及推动加快区域安全治理机制创新与治理体系变革,发展出了"多元协作共治"模式,把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区域安全治理的主要目标。新时代的中国区域安全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原则、治理方式、治理路径、治理目标等方面均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气象,并与其他治理模式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过理解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安全治理的逻辑,有助于强化区域安全治理中国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推进中国式安全治理理论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核心要旨是意图"塑造"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东亚均势体系来约束中国的对外行为及中国崛起对东亚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引发了周边国家对于与中国关系定位的调整。为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应采用经济手段,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存加深,把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有效转化为外交和政治实力;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实际行动消除中国迅速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压力和疑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亚洲区域多边机制中,以新安全观发挥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防务外交在东南亚实践中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冷战时期,双边防务和军事合作长期在东盟成员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冷战后初期,国际环境发生巨变,东南亚地区防务合作呈现出由双边向多边扩大的趋势。进入21世纪,东盟防长会议及其扩大会议等多边防务外交机制发展迅速。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兴起是地区权力结构调整、中国崛起、香格里拉对话出现、地区军备竞赛等外力因素和早期东盟及东盟地区论坛一系列防务合作安排、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推动等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客观看待东南亚防务外交的发展前景,同时关注其对东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进程及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美国一国独大的现存国际秩序下, 不做挑战者也不做追随者应是中国大国外 交的原则。它的着力点是努力培育和营造国际关系的制度建设。这既包括在现有多边国际机制中 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正当性, 在大国间健全联系机制, 也包括努力培育新的安全机制及相 互协助。中国周边外交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相切点。中国外交应在培育区域安全机制和加强区域 经济合作中与周边国家实现经济依存和安全信任。  相似文献   

20.
2017年以来,在中美经贸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对经济安全领域的关注逐渐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顺应国际秩序的调整态势,力争维持并增强日本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目前,日本经济已经深植东亚并同中国深度融合,如长期以安全逻辑扭曲经济政策,可能使日本经济复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地区安全秩序更趋复杂。面对美国对外政策的长期保守化给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压力,中日两国应以实现经济领域的共同安全为目标,共同维护地区及国际秩序平稳过渡,以多边方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