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劳动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哲学是一门处于哲学与具体的劳动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门哲学分支学科,也可以看做是劳动学科群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或"元劳动学"。劳动哲学学科体系包括如下基本环节:劳动一般、劳动者、劳动与价值、劳动与产权、劳动与资本、劳动与管理、异化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对工会运动的劳动哲学透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其基本职能是什么?全总十二届二次执委会和工会十三大都明确提出,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是我国工会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工会领域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3.
陈豪 《中国工运》2007,(5):2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会工作的具体体现,是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近年来的市场经济多样化理论表明:劳动过程(或生产的组织过程)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场域。通过一定的劳动制度安排使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生产主体、管理的参与主体、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主体、积极投资和提升自身技能的自主学习主体是劳资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组织和技术创新、超额利润的重要源泉。工会应回归劳动过程的政策思路,把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主体性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工会若采取分配主义的政策思路,易于引起劳资冲突。  相似文献   

5.
一工会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特点。我认为主要是: (一)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工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阐述工会运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必然要从工会独有的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种学科中与已相关的理论,针对工会和工会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出工会的性质、地位、职能等诸多方面的规律以及工会在社会有机体中与党、政等组成部分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特有的内容。其次,研究和学习工会理论有其特殊任务和目的。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工会和工会运动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工会在组建工会和工会工作上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工会不仅要更好地发挥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也应坚持发挥原有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应作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劳资双方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发挥缓冲、弥合作用,避免劳资双方直接对立,这对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预防劳动争议,尤其是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发生将起到莫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生林和冯同庆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基本问题问答》(以下简称《问答》),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已公开发行。这是一本学习工会学基本知识的好课本。全书通过108个问答题,简述了工会学的基本问题。如工会学的研究对象,工会学的内容,工会的性质、任务、职能等。这本书又宛如一本工会学辞典,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如同辞典上一个辞条,因而也可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这本书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针对性很强,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明确回答,给人留下一个概念。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表述的问题都是来自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是我们中国工运学院的主要课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教学水平是工会学教学的紧迫任务,它关系到中国工运学院培训质量的大事,为此,需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今年4月,全国总工会在青岛召开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按照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人大七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按照中央1989年12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工作的经验;分析研究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干部教育工作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9.
1986年6月,全国总工会书记处批准的《全国工会干部培训规划要点》中提出,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专门业务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全体工会干部,首先是县以上地方工会和大型厂矿企业工会正、副主席,除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外,还要学习工会学、工运史、经济管理知识和劳动法学知识四门必修课程。这里刊登的《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教学大纲,就是为讲授这门必修课程而编写的。其它三门的教学大纲,也将在本刊陆续发表。并将在年内根据大纲编写成书,供各级工会领导干部学习使用,在我国,工会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份教学大纲对工会理论作了一定探索,还有待于在试用中进行检验和完善,希望各级工会干部院校、广大工会工作者和有关专家学者给予指正。分工编写各章大纲的是:李生林(第一章),何生(第二、三、十章),冯同庆(第四、六、十一章),吕嘉民(第五、七、八章),徐兵(第九、十二章)。  相似文献   

10.
自主性是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内在特性,强化学科自主性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理 论研究的基本线索,是工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本质性规定。工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础和知识疆域有其自身 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中国工会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核、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结构特征和制度精神等因 素共同决定的,这是设置工会学学科的基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工会学学科,是中国工运 事业和工会工作的一件大事,这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 会发展道路守正创新,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近40年间的中国工会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工会研究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关怀,其学术规范性在日趋增强,研究内容和方向也趋于多样化。今后中国工会研究应将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同时应加入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2.
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要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应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即围绕中心促进发展,要在不断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下功夫;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在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上下功夫;围绕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在不断提高工会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的工会组织作为紧密联系企业和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独特作用.针对当前国企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把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工作优势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以企业工会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做为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的系党总支,是做好系工会工作的关键.系工会是团结教师,联络教师情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不可或缺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具有其自身优势。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要主动而为,大有作为,并在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中,不断创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完成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重任,从而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工会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肩负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提升工会组织的创新水平,提高服务企业大局、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是工会干部必须努力思考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工会虽然具有多种维权手段,但这些手段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明显的软弱性。开辟新的、强有力的、法治化的维权方式,将是完善我国工会法的必然选择。行政诉讼领域内的原告资格从“利害关系人诉讼”向“民众诉讼”发展的趋势为工会维权提供了新的可能。工会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以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身份启动行政诉讼程序,来维护自身乃至职工的合法权益。借助行政诉讼这种法治化的维权方式,可以强有力地改变工会维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企业是新时期工会工作的主题.工会组织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做好凝聚力量的思想工作,畅通内部和谐的民主渠道,促进劳资双方的双赢发展,发挥调节、黏合、稳定、推动作用,为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的利益搭建好企业与职工有效沟通的桥梁,提升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 ,职工队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工会组织工作出现了许多诸如工会会员流失、工会主席兼职、新建企业建会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此 ,必须从实际出发 ,努力研究和探索工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切实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层组织薄弱是当前中国工会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如何激发基层工会干部积极 性的视角对顾村经验进行了解读。研究认为,顾村经验的核心就是尝试在现有工会体制下解决基层组织薄弱的 问题。其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合理界定基层工会组织的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对基层工会干部进行适当的激励,从 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顾村经验的实践意义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全国推广中, 理论意义在于指出工会改革应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应从宏观体制层面转向微观制度层面,以中国工会现有 体制特性为前提,更多地探索中国工会具体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