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从语源出发,以汉越读音为标志,可将越南地名分为汉越语地名和非汉越语地名.汉越语地名又可根据命名方式和特点分为用汉字命名的地名、用汉越词命名的地名、汉越化地名三小类.非汉越语地名包括少数民族语地名、纯越语地名、外语地名,其中少数民族语地名还包括源自中国西南官话、广东方言的地名.  相似文献   

2.
日本文化是在外化与异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混合文化”(1)有人称之为“杂种文化”。(2)从一万年前到公元前三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此时日本人与大陆来往甚少。在这一段时间里,日本一直是一个狩猎国,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从事水稻种植的农耕民族开始从中国的长江流域经过朝鲜半岛而到达日本列岛,与当地人形成此后的“复合民族”,(3)也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文化的复合性日本虽被公认为单一民族的国家 ,但其文化具有复合性特点 ,有的学者称日本文化为“复合文化”。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的崛起 ,令世人刮相看 ,日本学者高桥龟去在谈到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时分析认为 :“日本人对于与本国不同的文化 ,不是看作异端 ,也没有排斥和偏见 ,相反善于以外国先进文化与思想为师 ,进行移植和吸收。”的确 ,日本民族是擅长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民族 ,同时 ,这也说明日本文化既有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又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 ,使日本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复合的结晶。所谓“复合性”是与…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与当代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一直被称为谜一样的国家。作为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之间,既崇尚东方儒家传统道德又“嫁接”了西方文明成果的国家,作为一个在文化和国民性格上具有双重性而以“杂种文化”、“合金文化”或“苹果梨文化”等著称于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与国民性不仅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其他如课程专业领域研究的重视。实际上,作为一般逻辑规则,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在方向与进程中无不会打上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烙印。重要的是,从文化透镜去审视日本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日本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同时对于促进反思我国…  相似文献   

5.
汉语汉字在越南的传播既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和开发边境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越南封建王朝加强自身统治的需要。汉语汉字通过多种途径在越南进行传播,对越南社会政治文化以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所包容的文化意义也就因此呈现出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李文 《当代亚太》2007,(12):13-19
日本"和"文化的形成以高度同质性为前提,以牺牲多样性和首创精神为代价."和"文化是封闭的和排他的,缺乏可超越性和推广意义,难以上升为一种全球意识和普遍的人类关怀.日本"和"文化所具有的狭隘性和极端性,使日本民族难以通过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方式实现与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7.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文字,它时时刻刻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为其表意的特点,汉字往往又留下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印记.本文拟以汉字形、义、音的关系为线索,用具体例证说明现行汉字中的历史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9.
禅宗的思想从古至今都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禅宗兴于唐,盛于宋,其间相继传人朝鲜、日本和越南甚至新加坡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的文化、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中对日本的影响尤为重要和明显。禅宗最初由日本人宋求法的僧人传入日本。在日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传播、消化、吸收后,进而对日本几乎所有领域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禅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特点。在建筑方面,无论是从神社到住宅府邸的传统建筑,还是当今的现代建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种禅的哲理精神。这种禅宗精神特征完美的融合到了建筑作品中,无疑成为日本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以单一民族,单一国家,单一语言的形式,生活在几个自然灾害不断的岛屿上,既不像大陆游牧民那样,为寻找新牧场而主动迁移;也不像大陆农民那样,因河流改道等旱涝灾害而被迫迁移;更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混血"现象。游离于大陆之外的岛国人文地理环境,使日本民族成了在整个"地球村"都难以找到"亲朋好友"的"孤独者",抱团求生存的无奈,造就了其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各种"格关系"构成的"格文化"形成了日本的基本社会架构。当巨大的自然灾害摧毁了日本人对故土的眷恋时,"死里逃生"的欲望便会表现为"困兽斗"的对外侵略。因此,解析"格文化"是从深层破解日本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种种表现因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