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呈迅猛增长的势头;受害人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而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赔偿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但是,在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国立法的不完善和法官对已有法律的理解差异,有几个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在审判实践中应予以认真对待。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件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要确定案件当事入,首先必须明确交通事故当事人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当事人的关系。根据钟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们在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交通事故当事人是指发生交通事故的…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公证是公证机构对事故双方当事人所达成协议的一种证明活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着节省、高效的优势.但是应看到,在交通运输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交通事故的发生也就无可避免.道路交通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道路交通事故的频发还给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部门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一直是交通主管部门探索的重要课题.吉林省双辽市公证处和双辽市交警大队在处理交通事故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近年来,双辽市公证处在双辽市交警大队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共办理"道路交通事故补偿协议书"公证160余件,至今无一例上访、上诉,为今后开展这项公证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郭修江 《特区法坛》2002,(71):35-37,33
《国家赔偿法》实施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国家赔偿法》都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并提出尽快修改《国家赔偿法》。然而,笔者认为,将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中的问题,全部归昝于立法的不足是不公平的。许多问题是出在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是没有把《国家赔偿法》已经规定的内容认真地落实于司法实践。笔者十分赞成修改《国家赔偿法》,尤其是有关违法归责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违法确认、赔偿范围等问题,必须从立法上彻底解决。但是,法律的实施效果,除了立法之外。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正式确立。这部法律关于刑事赔偿的规定,填补了我国刑事赔偿立法方面的空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因错案受害人提出赔偿要求,司法机关用行政方法或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处理的作法。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也使刑事赔偿制度完全独立于民事赔偿制度之外,对于符合刑事赔偿条件的案件,应当适用国家赔偿法由司法机关承担国家刑事赔偿责任。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刑事赔偿责任没有专门的请求赔偿制度,国家赔偿法实施后,又。由于有关司法…  相似文献   

5.
杨小君 《中国法律》2005,(6):32-33,97-99
一、国家赔偿的立法 中国有关国家赔偿的立法,是宪法规定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为主,以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司法解释相配套的体系。而且,这种立法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步明朗和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6.
公安机关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应纳入司法监督石洪彬当前,人们对公安机关认定交通事故责任行为应否纳入司法监督,存有较大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最高法院、公安部公布的《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为了正确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者,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处理,除适用《道路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汽车交通事故引发的损害赔偿案件大幅度上升,目前法院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赔偿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由于该法规对有关责任问题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审判实践中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做法不一。本文对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有关问题发表些意见。一、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正确认定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据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是交通事故责任者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1]汽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性质是过失推定责任,认定该责任应当考察以下几个构成条件:  相似文献   

9.
非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三个问题姚旭斌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二项规定,发生在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广场、公共停车场等专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应当依照...  相似文献   

10.
一、交通事故的概念及构成要件《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35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可见,正确地认识交通事故及其构成要件,就成为及时立案,准确地适用法律,保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交通事故责任者的前提。对交通事故的概念,《办法》第2条作了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的交通事故(又称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交通事故的多发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交通事故多发原因之一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本文通过对交通肇事罪立法中的几个问题的分析,指出立法中的不足,从而完善交通肇事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我国以前的做法是由公安交通行政部门统一处理,根据1992年1月1日生效的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现这类问题还可由受害人诉诸法院解决.这种传统而又普遍的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对我国人民法院来说,仍属一种新类型案件.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立法现状和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以及该类事故赔偿案件的主体和归责问题浅作探讨.一、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1)必须是车辆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的车辆范围,立法与理论并不一致.国内理论界普遍认为民法通则规定的高速运输工具,不包括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法的适用范围应限于机动车.与以上认识不同,我国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标志着我国从“国家无责任到国家有责任”的立法转变。但该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精神损害赔偿可否列入国家赔偿的范围,目前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我国民事领域已规定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目前不宜在国家侵权的领域再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简析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可诉性董皞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第四条指出:“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15.
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增多,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也越来越多,审理好这类案件已成为人民法院的重要任务。目前,由于立法的相对滞后,人民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在适用法律上遇到一些困难,在确定责任主体和诉讼主体、归责原则以及赔偿范围等问题上都存在不同认识和做法。本文拟就审判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关于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确定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只有确定了谁应该赔偿、谁是赔偿责任的主体,受害人才知道…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公安机关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可诉问题的质疑董皞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第四条指出:"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  相似文献   

17.
针对行业协会管理行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案件,按照现行立法通过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都无法解决,多数学者认为应通过行政诉讼方式解决,司法实践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借鉴两大法系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应适时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扩大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国家赔偿的范围,将行业协会管理行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案件纳入行政诉讼并给予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8.
《国家赔偿法》实施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理论界和司法界对《国家赔偿法》都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并提出尽快修改《国家赔偿法》。然而,笔者认为,将我国《国家赔偿法》实施中的问题,全部归咎于立法的不足是不公平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是没有把《国家赔偿法》已经规定的内容认真地落实于司法实践。笔者十分赞成修改《国家赔偿法》,尤其是有关违法归责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违法确认、赔偿范围等问题,必须从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日趋增多,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纠纷被诉诸法院的案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已成为新类型的诉讼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也引起了不少争论。从民法角度看,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要指汽车交通事故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由《民法通则》第123条以严格责任原则确定了责任的归属。实践中,这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通常适用  相似文献   

20.
李江峰 《法制与社会》2010,(29):281-282
媒体对法律的影响是一个法学界探讨已久的话题,但《沈阳市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整个运行过程中,媒体评论对其立法目的实现的影响,揭示了媒体评论对法律运行的影响。相信,只要合理处理好媒体评论与立法目的实现之间的关系,媒体评论终将成为我国法制发展的推进剂和晨钟暮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