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立荀 《新长征》2013,(3):46-47
<正>肩负民生重担,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把富民  相似文献   

2.
黄泰岩 《前线》2013,(3):31-3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说,改革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理应成为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表明:不改革,生产力就难以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切实改善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在根本上是适应民生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7,(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  相似文献   

4.
魏建国 《奋斗》2012,(12):45-4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伐,完善社会领域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朴范镇  孙虹 《新长征》2013,(1):44-4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年来,延边州把改善民生与促进增长、维护稳定紧密结合,着重解决好困难群体、优抚群体和特殊群体"三个群体"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从保障民生向改善民生的重大转变。通过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6.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2,(18):27-2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取得了许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人》2009,(6):4-6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民生聚力,民生固邦。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的十七大  相似文献   

9.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以非常鲜明的语言,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6,(9)
正我们党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和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关心这一不利局面是否会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生态问题越来越突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为了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并从民生维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提出,深刻阐述了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逻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17,(10)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以来,作为总书记考察期间到过的地方,锡林郭勒盟牢记总书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嘱托,并把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  相似文献   

13.
于光军 《实践》2013,(2):10-11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全面建成"的"全面"包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围绕五个方面的建设,党中央都明确地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内容,而这些工作的根本都是要"促进和改善民生"。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我们要更加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  相似文献   

15.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福州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局面。总结福州民生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福州民生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宗良 《新视野》2008,(1):10-1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执政的新经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观,其中包括提高社会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等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民生的改善必须以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而改善民生、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以便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待";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7.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2022年,省水利厅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供水安全,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为财政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郭文祥 《实践》2013,(6):14-16
党的十八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了加强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作用,并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内容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把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此,我们要结合内蒙古社会建设的实际,从保障和改善民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不断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工程。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列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布局之中,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