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校园暴力犯罪的概念与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及其特征;分析了校园暴力犯罪的发展趋势与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提出了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春建 《法制与社会》2012,(17):295-296
当今社会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且呈现出新趋势.对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暴力文化为青少年进行暴力犯罪提供了诱发氛围,价值取向、技术支持和模仿范本.探讨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文化的相关性,有利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遏制暴力文化的泛滥,以达到减少和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预防暴力犯罪和恐怖威胁是一项困难和紧迫的任务。美国APTA标准《在公共交通设施中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规程》概述了CPTED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措施,包括产生的效果和安全风险评估。CPTED战略设计方法包括自然监控、自然进入控制、属地强化、活动支持和区域维护。公共交通设施实现CPTED战略的设计,通过逐项检查落实。文章认为,规程启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的设施,应借鉴采用环境设计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标,标准化是反恐和预防暴力犯罪的重要途径,运用多种策略、多种措施、多种方式构成安全防范体系,以及需要不断进行反恐和预防暴力犯罪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4.
左雄伟 《刑警与科技》2013,(13):152-154
<正>平安城市建设虽然已经逐步升级为智慧城市,但它依旧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离不开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设,本文以案例形式进行介绍。系统概述建设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平台,是当前我国城市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社会突发事件、打击各种恐怖暴力犯罪、预防可防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犯罪在本质上是侮辱罪、诽谤罪等传统犯罪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态,其具有软暴力性、网络在线性等特征,也具有“多对一”行为模式和“黑产化”发展趋势。按照传统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方式来处理网络暴力犯罪,存在个人追诉意愿不高、取证能力不足、维权成本较高等问题。《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在结合网络暴力犯罪案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采取了公私协同治理模式,在网络暴力犯罪治理中形成了“公私协同,公诉优先”的追诉制度格局,具有协助调查前置化、公诉程序扩大化和优先化等特征。通过细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安全管理义务、激活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来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等第三方主体在网络暴力犯罪治理的安全管理义务,有助于实现国家机关与网络平台对网络暴力犯罪的事前协同治理。但也存在协同参与不强、被害人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 在美国这个"犯罪王国"中,最能引起人们内心恐惧、关注,同时又最能代表犯罪问题的莫过于暴力犯罪了。在美国主要的人身暴力犯罪是谋杀、严重攻击、强奸和抢劫。此外,还有其他攻击、绑架,虐待配偶与儿童和放火等暴力犯罪。近年来的统计表明,各种暴力犯罪几乎无例外地呈上升趋势。以杀人为例,近几年平均每年在美国发生的杀人案约为22,000起,这个数字意味着每年中有一万个人里就有一人被暴力杀人致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外来务工人员严重暴力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逐渐形成为城市建设中愈发壮大、不可或缺的一大社会群体.但伴之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特别是严重暴力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该类型犯罪有着犯罪主体学历低、年龄偏小等特征,同时在案情上存在作案手段残忍、诱因简单等共同性.外来务工人员严重暴力犯罪问题凸显,是由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管理层面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和遏制外来务工人员暴力犯罪,我们应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加强政府管理工作的同时注重对外来工的培训、引导,司法机关严厉打击犯罪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法制宣教工作,最根本的是给予该人群基本的经济生活保障和应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网络游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的娱乐方式和新兴产业。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研究网络游戏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关系,进而提出具有前瞻性、有预见性、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认为网络游戏的暴力性内容诱发青少年模仿性暴力犯罪;网络游戏的虚拟性暴力诱发青少年习惯性暴力犯罪;网络游戏的费用负担导致青少年侵财型暴力犯罪。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网络游戏,抑制其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消极影响,其中,技术规制是基础;法律规制是关键;道德规制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建设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平台,是当前我国城市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社会突发事件、打击各种恐怖暴力犯罪、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迫切要求,是完善现有城市治安防控体系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极端暴力犯罪作为暴力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近年来在我国时有发生,并造成了积极恶劣的社会影响,给我国的正常社会治安秩序也带来了一种危害。因此,研究和探讨极端暴力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并寻求相应的防范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绳 《中外法学》1983,(5):78-79
<正> "暴力犯罪到处发生。不能再旷日持久地大谈其哲理了,得立即采取行动才是。"上星期联邦司法部副部长路道夫·季里昂尼在提出这一严厉警告的同时,接受了暴力犯罪工作组提出的、长达一百九十二页的报告。这个八人专门小组成立于三月,由前司法部长葛里芬·贝尔和共和党人的伊利诺州州长詹姆士主持。它建议一项旨在阻拦全国性犯罪狂澜的方案。贝尔声称,该专门工作小组一项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基本的建议是:多盖监狱。小组  相似文献   

12.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暴力犯罪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死刑研究的典型样本.在"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司法实践如何适用摹力犯罪的死刑就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司法实践关于暴力犯罪死刑判例的统计量化和实证分析,不仅明晰了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现实状况,而且还在于探求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相关的犯罪人、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等影响因素,以期为刑事司法中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健 《刑警与科技》2014,(5):144-146
建设公安三级监控网络集成系统,是当前我国城市公安机关处置各类社会突发事件、打击各种恐怖暴力犯罪、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现有城市治安防控体系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暴力犯罪是对社会危害最为严重的犯罪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的暴力犯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对影响暴力犯罪相关因素的分析,本文作者预测上海市近期暴力犯罪案件仍将增长,远期可能形成高位平台,而暴力犯罪的类型、作案手段与方法等将呈现多样化.为此,必须有效控制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协调、全面发展,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强化警察在打击和控制暴力犯罪中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刑事政策,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5.
周丰华 《法制与社会》2012,(30):276+291
近些年来女性犯罪逐年发生变化,其中暴力犯罪逐年攀升,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类型。女性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巨大,不仅危害女性自身,还危害家庭、下一代和社会,故研究女性暴力犯罪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1997年修订的现行刑法典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由此开创了我国特殊防卫权刑事立法化之先河。对于我国现行刑法关于特殊防卫权立法化的做法,人们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认为,特殊防卫权在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的确立,为公民同正在进行的某些特定暴力犯罪作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它比一般的正当防卫行为更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其作用是显著的。①但也有相当一部…  相似文献   

17.
狱内暴力犯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狱内暴力犯罪问题的研究,归纳了狱内暴力的几种类型,分析了暴力犯罪主体构成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及犯罪行为呈现出的特征,指出狱内暴力犯罪的危害性,并对导致狱内暴力犯罪产生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逐一进行了探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狱内暴力犯罪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俞倩 《天津检察》2009,(1):39-39
笔者认为不应降低刑事责任起始的年龄,理由如下:一、降低刑事责任起始年龄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不符。未成年人犯罪中突显生理成人化和心理幼稚化,其犯罪以侵犯财产权案件为主,兼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侵犯人身权案件。其中以暴力犯罪最为典型,很多未成年人仅为了哥们意气或者些许琐事就大动干戈,造成严重后果。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虽然身体、智力发育加速,但其心智并不成熟,不能很好的‘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预料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降低刑事责任的起始年龄而惩罚其幼稚、无知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对公共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是当前我国犯罪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此类犯罪行为,理论上存在不同的概念表述。"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一词较为准确、精炼地概括了其内涵与特征。这类犯罪具有个体性、极端性、暴力性等特点。行为人具有极端化的思维和报复社会的动机,这是其不同于普通暴力犯罪的基本特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类型,其同群体性暴力事件、暴力恐怖犯罪以及西方社会的"仇恨犯罪"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0.
美国涉枪暴力案件现状美国暴力犯罪突出,居世界之首。犯罪分子持枪杀人、强奸、抢劫、伤害案件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据199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的犯罪记录披露:美国每17秒钟就发生一起暴力犯罪,其中,每23秒钟发生一起凶杀案件,每5分钟发生一起暴力强奸案件,每5秒钟发生一起抢劫案件,每28秒钟发生一起严重伤害案件。美国平均一年发生持枪杀人案件约有1.35万起,作案时,大部分犯罪分子使用的都是手枪。其它涉枪暴力犯罪(如持枪强奸、抢劫、严重伤害)一年约有100万起。每年每1000人中(12岁以上)就有4.5人持枪犯罪,在全部的杀人案件中有56%的案件是涉枪杀人案件;每8起非致命性暴力犯罪中(如强奸、抢劫、严重伤害)就有1起是涉枪案件;每年约有2.1万人因枪受害;美国平均每年约有1.2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