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钟新 《台声》2004,(4):50-50
在台湾生活了四十年后来到上海的张永河,现在是一家中国五百强房产企业的资产经营高级顾问。用他的话说,从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和上海一同呼吸。他说,自己是上海的一个细胞。 由来已久上海情结 张永河是个地道的台湾人。他说,自己的祖先四百年前就到那里生活了。与其说上海让他一见钟情,不如说他的上海情结由来已久。他说,上海令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 小时候张永河曾被课本中上海滩十里洋场的繁华深深吸引。之后,他又接触到戏剧中对上海的描写、 质量精良的上海货以及他大学毕业 后的第一个上海老板,…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文化的沐浴下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子成龙父母心 上海台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振烘先生到上海投资办厂后不久,家人就都来到了上海,现在已有6年多的时间。蔡先生的两个孩子分别在上海中学和复旦附小读中学和小学。蔡先生说,他的孩子之所以都上了上海本地的学校,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专门招收台湾子弟的学校,但他认为,在本地的学校上学也很好,学校的要求要比台湾的学校严格。  相似文献   

3.
自从1993年代表德国 FESTO公司来上海浦东选址设厂以来,裘华徕就再也没离开浦东。他说:“如果现在要我重新在中国选址,我还会选在浦东。” 自称是小半个上海人的裘华徕先生虽然出生在上海,并且在上海长到8岁时才移居武汉,1980年才第一次离开中国,但他以前并不知道浦东这么个地方,是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吸引他来到了这里,并且在这里开创了事业的又一个春天。如今,他领导下的FESTO(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FESTO海外各分公司中业绩最好的一个。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外国人,他的普通话和上海话也…  相似文献   

4.
张辉 《小康》2006,(7):58-59
周星增对自己一生的定位就是“多做些修桥铺路的事情。”周周星增是个造桥情结甚浓的人。“我对自己一生的定位,就是多做些修桥铺路的事情。”接受采访时,周星增的语气平和而坚定。什么是桥?周星增的定义是:桥是通往彼岸的通道,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是跨越历史的平台,也是沟通心  相似文献   

5.
今年4月7日,上海天气一反“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常态,艳阳高照,天高云淡。在台湾做皮鞋生意的林鸿铭先生一早从台北桃园机场出发,到香港后再转机飞上海。一路上,他没有心思欣赏这座城市新近发生的变化,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见到我的弟弟”。林先生的家在台中,他的弟弟叫林鸿岳,20多年前就开始患有重度精神障碍症,去年7月6日离家出走以后,音讯杳无。林家四处寻找,没想到竟然在海峡彼岸的上海找到了。这次他就是专程赶来接弟弟的。“是他,我的弟弟没错”接林鸿铭先生的轿车几乎横贯了整个上海,从浦东机场直奔位于普陀区真南路的九州通大酒…  相似文献   

6.
张敏  杨雨文  徐波 《台声》2002,(10):32-33
与上海长谷建材公司吴琼副总经理虽是初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说来这也是缘分,我们与其兄吴琼恩教授原是交往多次的朋友,听说其弟在沪从事建材业,到了上海自然要见一面。这一见才知道,他原本从台湾世界新闻学院毕业,曾在台湾著名的《联合报》当过12年记者,如此说来我们还是新闻业老同行,彼此自然备感亲切,相见恨晚。吴琼先生今年40岁出头,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脸上还总是漾着微笑。他告诉我们,他来到上海前后8年,并落户松江,已经是个“新上海人”了。我们不解他为什么舍弃在台湾干得颇为顺手的新闻本行,却来上海改行从事…  相似文献   

7.
方介堪先生是我在上海结识的。1975年10月间,方先生来上海小憩,住在位于黄河路上的女儿方丹文家。经他的弟子韩天衡兄作介绍,使我有幸拜见了这位心中景仰已久的印坛泰斗式人物。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上海刚解放,当时沈敏康作为应邀代表参加了上海市一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令他耳目一新的是,会议的民主气氛非常浓厚,600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在平等与民主的氛围中共商大计,“建设新上海”成为众多代表热情讨论的主题。沈敏康回忆说,这次会议给他上了非常生动的民主教育课,也使他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结下深情之缘。  相似文献   

9.
认识邱毅不难。在台湾,在大陆,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看见他架着眼镜侃侃而谈的模样。然而,要直接和他"聊天",那还真得找准机会,因为他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前不久,邱毅到了上海,我在他下榻的新锦江大酒店与其"约会"。我们从上海聊到海峡彼岸,因为话题始终离不开"海",所以自我调侃,把此次采访的主题定为:"聊海"。  相似文献   

10.
叶国标 《半月谈》2004,(15):16-17
1990年初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了上海领导同志的汇报后,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提出了开发浦东、打上海这张“王牌”的全局构想。在他的关心下,国务院对浦东开发作了专题调研和论证。这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向海内外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十几年过去,浦东的变化堪称又一个东方奇迹。  相似文献   

11.
苗青 《前沿》2010,(4):126-128
陈其美是上海光复战役中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他为共和革命所做的贡献,不仅表现在起义准备期间的谋划、组织、发动以及在起义进行中,深入虎穴、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还体现在他就任沪军都督后的励精图治,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稳定上海局势,为东南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光复,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盂树模从人大工作岗位上退休已有数年.但说起《上海人大月刊》的创刊史,他仍然有亲切感。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公司总裁约翰·凡尔霖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结束后,邓小平接见了这个美国证券大亭,并赠送了他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发行的股票。两天后,他列上海静安证券交易所进行过户。  相似文献   

14.
黄奇帆,从上海焦化厂一名工人成为重庆市的市长,他一路走来,历经42年。黄奇帆1968年9月到上海焦化厂工作时只有16岁。在这里。黄奇帆一干就是6年。1974年9月,  相似文献   

15.
“上海就是我的家!”德国女人杜丽丝(Doris Rathgeber)18年前来到上海,在上海学了两年中文、五年中医,在上海生下了儿子艾瑞克(Erik),在上海与朋友一起管理着四家中医诊所,在上海她收养流浪猫,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重新上学……在上海,杜丽丝有了她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6.
李动 《人民公安》2007,(5):54-55
李士英早已饥肠辘辘,他不客气地说:“给我来碗面条吧。”接管上海旧警察局的大事便在吃面喝汤中拍板决定了。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元旦拂晓,上海石油杨浦油库业务主管王培林在刺骨的寒风中骑单车来到油库,他登上发油平台,俯下身仔细观察着罐车装油时的密闭状况,查看有无油气溢出。数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平台的油气回收效果,为上海的碧水蓝天默默地奉献着。2010年,王培林还被评为上海市委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而他的工作状态,只是上海石油数干员工创先争优活动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因为我有记忆力,北京和上海使 我有记忆力,所以北京和上海的这个季 节有了春天……”台湾知名历史学者、 作家李敖在上海以简短而富于诗意的言 词,概括了他56年后重返大陆的体验。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把李敖的神州 文化之旅形容为惊奇,也可能是惊险的 文化之旅。 此前,刘长乐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服 李敖,使他在70岁的高龄,克服心理 障碍得以飞行。 李敖行前在台北、北京和香港三地 记者会上答谢刘长乐:“我非常同情凤 凰卫视的刘老板,因为他把李敖带进凤 凰卫视。我进凤凰改写了一句成语,这 个成语本来是‘误上贼船’,我觉得不 是误上贼船,而是我,贼上了船,贼进 了凤凰卫视。”  相似文献   

19.
肖巩 《今日上海》2010,(7):52-53
油画家田学森,从山东到上海定居,已十三年了。但繁华的大都市并不是画家贪求和留恋的地方。早期田学森的作品就有着与故土山东乡土油画不同的特点,1997年他到上海后,就感觉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气质的艺术语言。他画了大量城市女性、人体和城市风景,一反他从前作品中的强烈对比,  相似文献   

20.
庞娟 《今日上海》2012,(11):34-39
上海,外滩17号。 金秋十月,阳光明媚。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简称;“美亚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郑艺(Eric Zheng)选择在这里接受《今日上海》的专访。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对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这一栋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