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代多民族国家一体化建构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它要求以认同性政治建构、合法性政治建构、渗透性政治建构、参与性政治建构以及分配性政治建构为途径,培养国内各民族(族群)的国家公民意识,其核心是要求各族群融入一个国家民族(国族)之下.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项特殊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中华各民族之间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的缩影,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鲜明的纪念仪式和独特的叙事话语特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围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三重直观表征,探究其绵延赓续过程中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价值逻辑,借此剖析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的记忆多元与身份一体、传统仪式与现代族群、外来话语与国家叙事之间的现实矛盾困境,进而从树立典型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大型民族体育赛事、讲好民族传统体育故事三个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策略,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活力。  相似文献   

3.
"边界"是现代主权国家的地理和政治界线,它与跨国民族现象关系密切.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任何追求新的族群文化边界的国家构建都是十分危险的,其结果必然带来新的族群冲突和人道灾难.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共同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文化之上.针对世界上广泛存在的跨国民族现象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和平跨居"互惠互利的双赢现象.爱尔兰以"和平进程"为标志的政治模式,对世界范围的跨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会龙 《思想战线》2012,38(4):141-142
一、国家认同的研究缘起:从社会学到政治学国家认同问题,主要起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本国内不同族群与国家的情感、与国家的关系和独特的族群文化的研究。20世纪初期,汤姆士、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人对民族、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种族)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罗伯特·帕克和露丝·本尼迪克特等,构建了一套种族关系周期理论,提出族群之间文化上的差异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观点。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民族国家或者多民族社会内部的各个民族群体对国家的认同问题,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关系演变问题以及民族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问题,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  相似文献   

5.
族群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学术界多有争论,其中重要的争论点是关于族群划分、族群认同以及族群互动。论文从梳理国内外族群相关理论入手,探讨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特征、模式及其与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以期在分析重庆民族地区族群互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把握民族互动的基本规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族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国族需要具有自主性,需要成为追求各个族群公共利益的独立的行动主体,遵循超越于族群特殊性的公共文化道德理想。国族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国族具有自主性才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赢得各民族的认同,才能为公民的自主性提供共同善的根基。“中华”是一种超越性的公共精神和自主性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自主性的建构是在使公共利益成为国族行动的依据,是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现代自主性的建构需要确立个体反思的主体性,肯定“中华”观念的合理性,确立各民族成员政治身份的同一性与政治参与的个体性,实现中国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民众权益的公平和平等。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前,列宁受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影响,认为单一制优于联邦制,同时提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利用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消除民族不平等。十月革命后,列宁面对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积极倡导建立各民族联合的联邦制国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联邦制思想:民族自决权是建立多民族联邦制国家的前提;联邦制是同时解决革命、民族矛盾和社会发展这三重任务的最佳结合部;各民族共和国的平等和独立自立是维系联邦国家的根本原则;联邦制不是一种永久性国家结构,而是向单一制国家的过渡形式。列宁的联邦制思想是符合俄国国情的,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列宁之后,苏联在民族问题上违背列宁联邦制思想的根本原则,导致民族矛盾长期积累,联邦制严重变形,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国家结构形式探讨200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这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更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中国人对国家结构形式问题的关注,最早是出于对未来政治发展过程中理想国家的憧憬。1894年兴中会创建时,孙中山把“合众政府”作为国家结构形式的理想类型,实际上表达了对以美国为典型的联邦制的一种向往。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实践其联邦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MOSO(摩沙)渊源于汉晋时期摩沙夷的族裔集团,20世纪50年代后归属于纳西族、藏族、蒙古族的"纳系族群"."纳系族群"是在国家行为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形成的,由于缺乏跨省区的协商知会机制,遗留下历史问题,即同一族群在不同省区被识别为截然不同的民族,现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族群的现实发展和诸多权利的实现,同时引发了对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误读和扭曲.解决这一历史问题,需要各方在平等友好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尊重历史,尊重各族群之间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兼顾考虑各族群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及其他实际利益,从国家、民族(族群)到个人平等的地位来考量.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下历史地形成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一般说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组织起来的社会实体。在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和国家具有同位体的意义,民族在这里成为一个有政治组织形式的实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在广袤辽阔的民族地区,族群关系颇为复杂。民族地区社会整合问题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族群和谐,更直接影响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国家成长。相较于其他区域,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任务更艰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多。由于统一战线与民族地区社会整合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其凝聚、沟通和协调功能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具有独特意义,以统一战线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整合不失为一个必要且可行的策略选项。  相似文献   

13.
袁祖社 《思想战线》2023,(2):103-114
在现代性反思批判视域内,“民族”和“共同体”各自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其确定的内涵和所指。现代公共哲学对于民族与共同体问题的全面关注和有效介入,必须从核心理据探寻、话语逻辑确立以及实践—价值论意义辨析、澄明等方面,有效借鉴“多元现代性”理论的理念和分析范式,确立深度全球化时代“民族”与“共同体”关系问题上应有的典范性和前瞻性意义的理论立场和相应方略。这意味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整体性意义上民族与共同体各自的发育和成长形态,内在关涉着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觉悟的水平,同时反映、代表和体现着民族与共同体主体自我的文明、进化程度。而对于现代民族和共同体之间相互冲突关系的确当性理解和处理方式,则更是全球范围内作为现实“类主体”的世界历史个人、民族国家等,基于集体行动的逻辑,对于获取、捍卫、实现其合法、正当性基本权益的觉醒程度。  相似文献   

14.
杨剑波  鱼波 《今日民族》2004,(12):43-46
民族问题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民族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完成其形成的最初过程。因此,民族问题不仅与国家形成的历史直接相关,而且与国家发展的过程紧密相连。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置于国家形式下的人们共同体,特别是人口少数、政治弱势、经济滞后、文化奇异的族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轨迹,但与国家社会主流文化仍然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而且将长期存在。这就是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事实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采用民族压迫、暴力征服、强迫同…  相似文献   

15.
胡美术 《前沿》2008,(12):85-87
民族区域自治与联邦制两者都属于国家的结构形式,但两者却属于不同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没有选择联邦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中共建立之初,主张实行民族自决,建立联邦制的国家政权。后来,经过不断探索,最终抛弃了联邦制的主张,把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符合中国的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卜建华 《青年论坛》2008,(6):130-132
冷战结束以后,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直接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强烈要求将本民族从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分裂出来,以实现“民族自决”、“一国一族”的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分离行径给国家和民族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关系,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政治形式来解决民族问题。这三种不同的政治形式是民族自决权、联邦制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决权就是被压迫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直至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权利。联邦制是由两个以上的共和国或州、邦组成的联盟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有些同志说,这三种政治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形式,都是马列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在我看来,这些同志的观点不完全符合马列主义的原意。因为马列主义的原意  相似文献   

19.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究竟选择什么形式的国家政权来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这是建立国家、巩固政权、发展事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按照国家政权形式的一般类别,大致有三种选择:联邦制、自治制和分权制。前苏联采用了联邦制的形式,这主要是由十月革命时俄国许多民族正处于完全分离和彼此完全隔绝状态的民族关系特点以及革命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邓小平1989年在一次讲话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公民身份是社会组织对少数民族个体自主性地位的接纳和认可,这种自主性地位包含了权利、责任、义务、平等、正义和自由等关键要素,表明个体被赋予某种法定的社会身份,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与国家之间产生了某种特殊的关系。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超族群、全球化等场域概念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并受其影响,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从上述维度审视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的变化和诉求,并提出合理的"公民"语境体系,为全社会建立一种合理且积极意义的现代少数民族公民身份共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