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宇剑 《学理论》2009,(20):117-118
在马克思的早期文献中,“哲学”一词如果不加区别的理解就会得出马克思对哲学存在非连续性和二重化的态度的结论。通过对相关文本群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发现马克思在使用“哲学”一词上存在双重涵义,即思辨哲学与革命哲学。那么,以此为基础进行解读,马克思的“消灭哲学”命题指的是,消灭黑格尔思辨哲学;实现哲学指的是把哲学理论与革命群众相结合、哲学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是与他们创立自己的革命理论同时开始的。1844年4—8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是这篇著作当时没有发表。1845年秋天,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中第一次公开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反克利盖的通告》、《驳卡尔·格律恩》、《德国的制宪问题》、《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聚焦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现代人类文明的进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文化传统,展开多维度多层次的批判和诊断,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其近半个世纪的思想路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发生了重要转向:批判视域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哲学文化批判,批判逻辑从现实革命逻辑转向抽象思辨逻辑,批判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反思,批判基点从总体性逻辑走向多元个体维度,批判旨趣从大写的解放转向审美与乌托邦。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转向,有利于系统掌握其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共识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完成了意识形态术语革命,多数学者也都相信存在一个马克思终身抱持的意识形态观,却争论于这个观念有何本质规定。这既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关于意识形态的明确定义,更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轮廓和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贯穿着从副本到原本、从抽象到具体的批判逻辑,在否定性上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肯定性上是“意识形态的规律”,在整体性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具体性上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亦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实践”的概念,就是针对当时德国思想耽于抽象思辨所作的批判,并由此引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要求:一、终止抽象,将哲学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的实证的科学研究;二、超越单纯的理论斗争,重视把思想付诸行动的具体社会实践。在这方面,马克思曾有过“经验的观察”的主张,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今天,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7.
“主体”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理论课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青年马克思“主体”思想变革的起点。借助于主谓颠倒法,马克思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神秘性质,将主体的内容从抽象的理念置换成了经验性的存在,即完成了从“地上的神”到“现实的人”的主体转换。《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从之前的封建国家批判推进到了资产阶级国家批判,进而深化了对“主体”问题的思考。在与鲍威尔的论战中,马克思借助政治批判与市民社会批判,将宗教层面的主体(“犹太人”)还原为世俗层面的主体(“利己的人”),并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人的解放理论则为新主体的生成开辟了理论空间,并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作为“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把握马克思早期关于“主体”问题的视域转换及其演进逻辑,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主体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围绕由“塔克—伍德命题”所引发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问题,西方左翼学者进行了数十年的争论,但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解答这一悖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澄清马克思是否使用了某种特定的正义观念来批判资本主义。而劳动所有权便属于这一正义观念。劳动所有权,分为以自我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和以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后者而非前者,被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视为代表资本主义的法权与正义原则。实际上,这是一种“错位理解”,低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家的狡猾性与欺骗性,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文本场域与历史语境。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谱系所标榜的一直是自我劳动所有权。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对劳动所有权进行了双重批判,阐发了劳动与所有权同一规律与分离规律的“辩证转变”,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所承诺的正义的虚伪性。在未来社会中,应实行真正的劳动所有权和更高阶的需要所有权。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当多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思想发展中、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变迁中得到了拓展、深化、变革和修正。其中几个重要的思想的演变包括:“意识形态”内涵变迁;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对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思考来反思目前中国与世界的状况,将使我们大受裨益、深获启迪。  相似文献   

11.
浅析“乌托邦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对立赵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  相似文献   

12.
周田田 《理论导刊》2021,(4):95-100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具有三维价值。本体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破解了意识形态的“伪全民性”,指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真正的彻底的革命意识,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要义。实践论维度:“阶级意识”的阶级性与“人民立场”相呼应;内涵的革命性与“思想批判”相照应;内在的现实性与“问题意识”相融通,彰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精神内核。方法论维度:坚守“阶级意识”,做到不弃初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守好核心,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谨持惕心,科学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秉持本心,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解放情怀,筑牢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根基。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持有的观念形态继承了宗教(基督教)以抽象的精神观念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而都具有了唯灵论特征。因而,马克思把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看作是政治与经济领域批判的前提。在政治领域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人格化,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论证自由和平等,从而使建立在这种抽象人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等政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日益抽象化,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的头脑且企图实现所谓的普遍利益而具有唯灵论特征;在经济领域中,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最高峰,资本这一抽象的“死劳动”借助于雇佣劳动这一“活劳动”得以不断增殖从而具有了支配人的灵性。马克思对这三种唯灵论批判的意图在于提醒人们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观念形态之间的差别,不被抽象观念所支配,从而唤醒工人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卢卡奇主张物化批判,葛兰西坚持对文化的领导权,柯尔施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批判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发挥政党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周围世界”的分析揭示出“此在”的世界不是一个“私人世界”,在其爵常生活中首先遇到的是具有指涉功能的“用具”,用具处于“用具整体”的关系网络并显示出这一关系中的“他人”,由此构建出了新的“交互主体性”形式——“他人”本质上与此在“共同在世”。然而萨特在《存在于虚无》中认为,“为了使对象显现为被制造的,别人应该首先以某种别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首先不具有一个对“他人”的经验,那么“用具”与自然物将没有分别。如果这一批判成立,《存在与时间》中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将失去最重要的基础。本文试图表明,萨特混淆了《存在与时间》中“生存上的”与“生存论上的”的区别,从而得出了无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张蕊 《理论导刊》2021,(2):29-34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它以简明扼要、昂扬有力的"宣言体",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则、政治立场,并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共产主义前景。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则是在继承《宣言》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升华,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不断锤炼的,是我们党的"内驱力"与"元引擎"。基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质与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内蕴自我革命的批判精神、立足人民的宗旨精神以及问题导向的求实精神,分别体现了对《宣言》中批判精神、人民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等核心精神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在《宣言》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夯实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强化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等提振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在社会批判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平等批判”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借助范畴辩证法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平等交换”之不平等本质的揭露;经由社会历史辩证法可以澄明马克思“不平等批判”的价值尺度;通过否定辩证法则可以理解马克思对实现普遍平等的主体与现实路径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相关质疑与诘难作出回应,建构起对马克思平等思想的正确认识,并以此认清新自由主义平等观的意识形态本质。这也为守正创新地阐释共同富裕的平等意涵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1最近,丛先生在《重新解读马克思〈提纲〉的哲学精神实质》①一文中写道:“《提纲》的哲学精神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自然—人道主义或实践的人道主义一脉相承”,它“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点,而是对实践进行人道主义批判和革命的价值观念”。而笔者...  相似文献   

20.
陆青 《求知》2023,(3):55-57
<正>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本身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及恩格斯的重要思考,有助于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在立场、重大观点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批判、扬弃和超越的深层次原因。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对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