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洁 《新民周刊》2022,(3):58-61
"Jonathan的故事是音乐剧人的初心,不论条件多艰难,始终保持对未来的希望。"成为一名音乐剧演员的门槛是高的——唱功、跳舞、演技,每一项都不能有短板。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剧演员在台上的光鲜和台下的辛酸对比格外鲜明:因为市场上的演出太少,除了微薄的排练和演出费外,部分音乐剧演员一度需要送外卖、开网约车补贴生计,才能维持自己对舞台的热爱。  相似文献   

2.
应琛 《新民周刊》2022,(3):62-65
近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中寻求发展,从最开始的原版引进到原版中文制作,一路走来不断地探索、借鉴和培养团队。而刚刚过去的2021年,被很多人视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爆发年。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剧不断推出,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边芹 《新民周刊》2012,(28):70-72
"入行式"产生的目的就是驯化新来者入行的第一步是学会攻守同盟。所有这些与文明世界背道而驰的做法,都是为了考验成员间一起作恶能作多远,以及新成员承受恶而不背叛能承受多远。被鲜花绣球蒙上双眼我们中国人就像蜗牛,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有自己的小房子,喜欢自处的好处是不翻天搅地,关键是不寻找对立面,尤其不盯着别人的弱点确立自己存...  相似文献   

4.
王薇 《法国研究》2013,(3):94-99
法语音乐剧的流行音乐范式决定了它的大众文化产品属性,特有性成为一种供观赏的异域景观、一种刻板印象、一种符号象征,而法国文化特有的文化意象与思想内涵却在翻译的过程中流失严重;法语音乐剧传播的主题是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它以共有性吁请不同受众的文化认同。因此,法语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形象传播,却不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转译。  相似文献   

5.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48):20-20
实践不仅仅是检验中国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理解西方的唯一捷径。来自中国的新闻越来越受法国人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随手在网上输入"中国",即可看到"中国工业生产开始复苏"、"习近平沿着邓小平之路南巡深圳"、"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吸水管"等一连串有关中国各领域的消息。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视野的中心之一。但与此同时,也有法国记者注意到,在十八大报告中,只字未提美、欧、非大陆,因而认为"中国人观念中仍然以中国为世界中心"……  相似文献   

6.
周洁 《新民周刊》2023,(31):68-71
<正>因为一部剧,爱上一座城,《爱乐之都·青春季》从来都是一个有野心的节目。“破圈很难,但我们作为一档文化推广节目,应该承担起这一使命,创新音乐剧打开方式,促进音乐剧文化的年轻态传播与市场繁荣,带给音乐剧行业一些新的思考。”周末去哪儿?当下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是:走进剧场,看一台音乐剧的演出。的确,走在上海环人广带,到处可见“剧圈元素”——背着《灯塔》帆布袋的观众,拉着行李箱在各个剧场之间赶场的游客,带着剧目场刊在演员出口等着SD的音乐剧女孩.......经过二十多年的观众培养、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音乐剧已然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周洁 《新民周刊》2022,(4):F0003-F0003
入坑音乐剧四年多,几乎上海市场上每出一部新的音乐剧,我都会去现场看。疫情初期,剧院有半年多的时间全面停摆,习惯被硬生生打断,等演出恢复的时候,难免有报复性消费的冲动一比如同一部音乐剧,我看了8遍,这在之前的看剧过程中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8.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35):15-15
@东方早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8月31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上打出半个版面的中英双语广告,向世界声明"日本右翼分子正在侵犯中国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的"。陈光标在广告中出现的身份是"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老曹:好,有钱就得这样花。@邹恒甫:我笼统地写北大院长系主任教授在梦桃源淫乱当然是太夸大了,我当然是指我了...  相似文献   

9.
秦海 《新民周刊》2012,(30):82-83
曾经有人说过,国内企业追求产品品质,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德国企业,"德国造"是令人信赖的代名词,而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在力求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德国精神里的执著、严谨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德国菲特,国际公认的高端压片机制造龙头;德国双仕公司,世界一流金属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用"币元政治"掠夺世界40年,中国却还是停留在"地缘政治"的状态。并非只有领土得失、领土安全才是国家利益。一个真正的大国,尤其是千年兴替、百年崛起的大国,必须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11.
周洁 《新民周刊》2022,(3):52-57
"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音乐剧发展重镇,在市场上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很多作品如果在上海没有打响,那么后续推广会很难,反之,如果在上海的反响热烈,那么被其他城市的剧院关注和引进的机会会大大提高,推动其打开全国市场。"2002年7月,来自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第一场演出时,票卖得不好,很多位子没有卖出去。然而当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欢呼15分钟,很快,之后三周的演出门票一售而空,为了满足观众的热情,最后几场甚至出售站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工厂中国的迅速复工,中国将为世界抗击疫情提供重要物资保障。2月初,全国口罩日产能是2000万只。3月2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和日产量已双双突破1亿只。疫情之下,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从口罩短缺到有效解决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求,费时不到1个月。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强并立日趋明朗,中国从海上走出去和日本走向正常化国家的力度和速度几乎同时加大,两国的海上交集、碰撞日益激烈。21世纪初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基本清晰,都有了一系列的指导性纲要,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都是国家战略设计。但是中日两国海权的国家战略设计在孕育时间、思维基点、海洋经济基础、历史责任和未来追求上有很大的差别。"海洋强国"与"海洋立国"在国家战略目标、海权方向、治理体系上都有无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从本质上讲是中日两国的抱负冲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的海洋强国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做国际体系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正>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登的两篇文章,都是从中国的视角来审视如何构建新型世界体系与新型大国关系。付宇珩和李一平重新考察了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具有世界体系构建意义的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战略,它试图将中国的内部变革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整合起来,最终发展出不同于霸权更替的体系变迁可能。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5.
黄祺 《新民周刊》2012,(21):43-45
"警惕烟草业干扰控烟"——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在国内控烟人士的眼中,简直就是在暗示中国。斯诺克名将奥沙利文在今年3月的中国赛上的一则"花边新闻",在控烟人士看来是中国控烟的一件大"丑闻"。  相似文献   

16.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20):18-18
同样一个影人,在法国"现实世界"与在中国"虚拟世界"中,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作为唯一一部入选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娄烨的《浮城谜事》究竟给法国影评人留下了何种印象?它是否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影"的水准?中国与法国的读者面对的绝对是两个现实、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17.
阿根廷小说家、诗人、评论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后半期拉丁美洲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敢于打破现有文学的旧框框,宣称要与最普遍的现实性大众小说断绝关系,进行所谓幻想文学的文学体裁可能性的实验。这不是对经验世界或历史世界,而是对关于观念性、思想性、虚构性世界的文学讨论,对韩国和中国的文坛或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博尔赫斯才开始正式受到韩国和中国文坛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韩中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迷宫式叙事"和"迷宫式时间",展现出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与欧洲的经济萧条和财政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财富与权力的"历史性移动".欧洲—大西洋的时代开始落下帷幕,世界正迎来亚洲—太平洋的新时代,而崛起的中国正处于新的亚太时代的中心.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她的崛起撼动了美国的霸权,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012年1月5日,美国发表了针对中国的"新国际战略",开始"重返亚洲".美国"重返亚洲"是对中国崛起的回应与牵制,反映了东北亚秩序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综合分析、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中国海权的深刻内涵。中国海权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威慑性。相对美国全球战略而言,亚太是其东线战略的前沿,中国则是其看防的重点。美遏制中国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中国围困在其东线以内,不能经东海、南海,前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权始终着眼于和平战略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背景下,中国陆海文明塑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渐入人心。在以"称霸"为特质的西方海权观面前,"海上丝绸之路"所彰显的"海洋和谐观"无疑将成为引领世界、走向全球的主流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与各合作方的共同努力下,务实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后来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给出的解释却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的存在说明对这一关系的认识还没有形成一致,尚需进一步探讨。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未来世界的展望,是中国的国际社会理念。它超越了国际政治学领域的国际社会概念,因为在这种国际社会状态下,各方承认他们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深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某种形式的共同命运),并因此愿意通过协商、合作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处理各国/各文明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化解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以创造和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以激励性机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包含的国际社会理念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