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前沿》2023,(1):32-38+48
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从“促进相互嵌入”到“逐步实现全方位嵌入”反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渐进性、多维性、全局性、整体性等特征。通过对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实践维度的深入剖析,厘清各个维度的本质属性与着力点,从而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完整体系。新时代应积极创造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讲话。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战略,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进“五个认同”为核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团结各族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以湘西旅游为研究对象,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维度研究旅游对“五个认同”的民族地区实践,揭示旅游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湘西旅游构建起民族交往桥梁,互动互赏,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湘西旅游提供民族交流互动空间,实现治理主体多样化,经济互动和语言互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文化认同奠定基础;湘西旅游带动民族地区文化输出,借助服饰和旅游演艺扩大民族文化影响范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具有共同体属性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要求我们必须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纲",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7.
王亚军 《创造》2024,(1):26-2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传统节日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一。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因民族种类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而成为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沃土和宝库。对于新时代云南各民族而言,节日文化作为文化再生产重要类型,依赖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内部延续和传承习俗惯例,在官方和民间指导参与下,通过村落仪式、日常社会互动、经济交往和社会交换等载体予以呈现和共享。如何依据云南民族传统节日互动特点,挖掘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共生成为实践性较强的现实议题。  相似文献   

8.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的本质规定与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二者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物质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所依,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精神指向;在实践逻辑上,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打牢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二者互构逻辑,通过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坚持党的领导,协力共进形成强劲推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民族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事业。习近平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找准关键、贴近实情、内容丰富、方式新颖、结构多样,共同构成了民族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向度。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要完善民族区域综合治理体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网络生态,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将发生积极变化。基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文章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文章提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相似文献   

12.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是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人民政协在民族工作领域履职尽责的重要遵循,也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搭建“少数民族界主题协商座谈会”协商新平台的主要目的。继2018年深入探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后,2019年12月20日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全国政协民宗委组织召开2019年少数民族界主题协商座谈会,围绕“如何有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座谈交流。  相似文献   

13.
喻发胜  王圆方 《人民论坛》2023,(20):107-109
邮驿制是古代中国社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数千年来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汉唐时期尤重边疆邮驿建设,其突出特征体现为“拓疆置邮”利交往、“以驿治边”利交流、“驿路归心”利交融,其历史经验可为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文学月刊《民族文学》自创刊以来,即以其“民族风格、中华气派、世界眼光、百姓情怀”的办刊风格,在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扮演了展演场与聚集地的角色。文章以《民族文学》 56个民族作品专号为例,从民族文学的文本呈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构、民族文学的互动融合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举出文本实例的基础上,从学理的深度阐述了《民族文学》办刊事业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17,(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等重大论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赋予了民族宗教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相似文献   

16.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民族社会历史中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发展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李安强 《创造》2017,(10):34-3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报告虽然对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表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指明了今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以加强各民族交  相似文献   

19.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具有深远而独特的多维价值. 一、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语言教育和文字教育的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方面各民族不断实现着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国家人口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也决定了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  相似文献   

20.
昆明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会城市,少数民族人口13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9%,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0万人,主要分布在主城五区。2017年,昆明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2018年被国家民委列为"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多年来,昆明城市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融荣与共、同心同行",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创新引领,从工作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入手,精心、精准、精致、精细推动城市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