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群体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在微观上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经济安全,在中观上影响家庭单元的功能健全,更在宏观上涉及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激励与支持失业青年这样一个处于闲置状态的适龄劳动者群体重新走上就业轨道,一直是我国高度关注的社会保障课题。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计量方法探究我国失业青年的自我实现感、就业承诺度、再就业培训适配感、求职动机对其再就业质量(个人-工作契合度)的作用机制,并建议相应就业政策设计可从"优势发掘"的视角,提升再就业培训的"精准度"以支持失业青年重返高质量的就业轨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爱尔兰青年就业和失业的社会背景,特别强调了就业前景、教育成就和社会阶层背景之间存在着普遍、持续的联系,并指出,辍学者和未获正式文凭的毕业生将继续成为失业风险最大的群体.本文参照近期有关全球化和生命历程的研究成果,将爱尔兰个案置于国际语境中加以考察,认为青年是最容易受全球化进程负面影响的群体.最后,本文还简要介绍了爱尔兰目前推行的一些防止青年失业,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30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分类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的30年间,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已经发生了与改革前的青年失业群体完全不同的变化.在户籍和学历的二维划分下,新时期的我国青年失业群体内部可以区分为三个较具有同质性的小群体,即农村青年失业群体、城镇青年失业群体以及大学生青年失业群体.这三类青年失业群体间既有诸多重叠部分,也有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注转型过程中的"新失业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03年度世界青年报告>数据显示,青年失业者已经占据了全球失业人口总数的41%,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失业率甚至高达56%,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失业问题也面临着一个拐点——以失业下岗为主体的"老失业群体"达到峰值,"新失业群体"开始凸现.  相似文献   

5.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民富之路。在我国就业全局中,青年就业问题日益显示出社会转型期的战略性、主体性和特殊性。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失业人口中,19岁以下的占22.2%,20-24岁的占20.5%,25-29岁的占14.5%,30-34岁的占12.3%,总体上讲,34岁以下的失业青年已经占总失业人口的69.5%。数据表明,青年已经取代过去的下岗工人群体而逐渐成为失业人群的主体。为了充分了解江苏青年的无业失业状况,寻求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的有效途径与解决方法,共青团江苏省委于2004年2月至9月,在全省范围内对35周岁以下的无业失业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6.
新失业群体的现状、特征与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由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构成的"老失业群体"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失业者所组成的"新失业群体"正在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80末"和"90初"出生的人,已构成了当代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相关资料为依托,联系实际,对当代青年群体的成长环境和群体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家庭、学校、社会等纬度提出了相关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就业脆弱群体,是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主要由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构成.就业脆弱群体的存在将引起社会价值观错乱、群体性心理危机、"失业-企业裁员"的恶性循环、社会冲突与社会失范等社会风险."社会保护"是就业脆弱群体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生计与工作福利.  相似文献   

9.
社会流动的加速推动了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深受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熏陶的农村青年群体在面对随礼现象时,呈现出既被动又激进的矛盾心理,高数额、高集中的特性以及双重社交圈的经济压力.研究发现,农村青年群体随礼行为体现了该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遵循,另一方面,人情交往中的平衡性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面子"观念是促使该群体承受巨大人情压力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战略,青年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乡村落后于城市这一基本事实所形成的各种推力、吸力和习惯力,造成了乡村青年发展的结构性困境,使得大部分青年普遍缺位于乡村建设.随着诸种条件的变化,青年群体的乡村建设主体性得以培育和发挥,他们通过在村创业就业、返乡创业就业、乡村公益、服务基层组织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对先期缺位现象的补位.各种补位方式彰显了新时代不同于以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的时代特殊性和社会主体性.但从长远来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参与的方式肯定也会更灵活多元.要使青年群体就位于乡村振兴事业,建议采取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大力推行县域统筹乡村振兴、加强相关社会配套、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和培育关键少数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提升青年群体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1.
"三国杀"游戏在青年中风靡的文化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开心农场"、"杀人"游戏后,一款名为"三国杀"的游戏在国内青年群体中悄然流行,并迅速成为青年娱乐游戏新的时尚标签,为此,我们试图从该游戏风靡现象的文化社会学视角进行分析,以探寻其背后的网络文化、社会学和消费主义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尽管青年就业危机是全球性的普度现象,尽管中国青年较之成年人而言,失业、待业的比例与其他国家大体持平,但中国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却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0个方20面07着年力,,天解津决市民坚生持问以题人,打为好本构,从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是扩大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就业30万人。托底安置"4050"下岗失业人员,对零就业家庭等10类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100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免费为失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客观数据考察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青年失业概况以及青年失业群体的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在详细论述了青年失业群体的各类特征后,又对全球青年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就如何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如何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如何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更加充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工智能(AI)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AI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压力增大的社会背景下,“AI失业”值得深入研究。“AI失业”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失业,是指人类劳动力被AI取代而导致的失业。仅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AI技术应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但其深层次原因是AI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虽然当前“AI失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其替代效应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AI失业”现象或将变得愈加突出。对当代青年而言,应注意AI加剧青年就业竞争、扩大青年收入差距以及影响青年身心健康等风险。在促进AI发展的同时,要有效防范上述风险,应当从加强青年职业规划和促进青年劳动力素质提升、适当调整未来青年人才培养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抑制AI替代效应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着手,以有效应对“AI失业”的风险及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朱莹 《学习与实践》2007,(12):143-15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扩展郊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目前鲜有对该问题的定量研究。本文以上海南汇区为典型案例,对由快速城市化而产生的郊区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郊区青年就业现状堪忧,特别是征地青年和农村户籍青年的失业情况较为严重。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强势群体在求职渠道、知识技能、文化观念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和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从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文化心理改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80后"青年职场状况及其评价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80后"青年的职场状况,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和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组成课题组,于2008年5月至11月,以北京地区在职"80后"青年为研究对象,共同开展了"'80后'青年职场状况及其评价"的专题研究.本文即为此项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调整中的中国青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主要集中于青年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三大矛盾。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既通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增加就业容量,又能促进青年灵活就业、创业,降低就业成本,并能提供便利的职业能力培训途径,日益成为中国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在青年劳动就业研究领域聚焦"待业""失业"之争与思想解放的深入、"就业""吃饭"问题与人口政策调整、"个体""集体"创业与所有制结构改革等重要理论问题;先后实施"城镇青年就业问题调查""城镇青年就业意识研究""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制度的改革"等重大研究项目;形成的基本观点如:视自谋职业为社会的光彩事业、变消极待业为积极的就业培训、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制度同步改革等,其历史价值至今影响深远。笔者参与了这些课题的研究。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成立四年后因特殊原因撤消,但其开创的青年劳动就业研究从一开始就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至今一刻不停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前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义不容辞担负起组织全国青年劳动就业研究的重任,紧紧围绕青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非公经济与青年发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政策研究、全球化与青年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