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中国走了与韩国相似的道路,只不过是慢了一拍,先是出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后出口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越来越高。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这些产业仍然是韩国目前的主导产业。因此,中韩贸易的互补实际上是产业内的互补,而同时由于中国近年的快速发展,中韩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出现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力过剩和相互竞争的格局。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中韩产业内贸易从互补到竞争的趋势,及对两国所带来的福利变化。  相似文献   

2.
位于朝鲜半岛之南、与中国“一衣带水”、隔黄海而相望的韩国,历史上曾与中国有过长期的交往、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韩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两国便成了相互敌视、互相封闭、“海涛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邦。在1992年8月中韩建交之前,中国还不承认它是一个国家。只称之为“南朝鲜”。因此,自童年时代始,韩国在我心中就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2015年2月25日,中韩两国宣布完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签并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专家预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协定将于上半年正式生效.协定内容里,贸易救济制度成为了引人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FTA的关键一环,它既是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在博弈中的平衡,也是国家签订协议时矛盾的争议点或是影响协议生效的障碍存在.在贸易救济中,反倾销制度是它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就贸易救济和反倾销制度的关系进行阐述,并根据中国与韩国已经签订生效的FTA,讨论两国关于反倾销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即将生效的中韩FTA协议应如何适用反倾销制度做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中韩两国1992年8周正式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特别是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逐年增多,其速度之快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与估计,形成了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热潮,一批批独资、合营、合作企业仟小口沿海乃至内陆地区拔地而起。韩国投资效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合作的发展,但也在法律上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笔会因曾担任一些中韩合营企业的法律顾问,故在此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一、韩国投资效形成的客观原因八十年代初,韩围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垄断报团对中小企业强权干扰、竞争激烈、经济货展不平衡等问题,~方面通过法律控制整联模团…  相似文献   

5.
位于朝鲜半岛之南、与中国“一衣带水”、隔黄海而相望的韩国,历史上曾与中国有过长期的交往、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韩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两国便成了相互敌视、互  相似文献   

6.
2020年,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中国进入了"国六时代"。国六排放标准被认为是影响平行进口车的最大因素,整整一年,企业都在苦苦等待,等待进口尾气排放实测结果达到国六标准的进口车被允许上市,但是好消息并未如期来临。  相似文献   

7.
许宁 《法制与社会》2010,(36):58-58
由于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我国与同处东北亚地区的近邻——韩国之间的关系尤显重要。特别是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两国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此间,难免会有中韩两国公民间涉外婚姻的发生。为此,有必要对中韩两国有关婚姻与家庭的法律、法规加以对比研究、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韩两国的现代仲裁都只有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因此仲裁法在两国均属于相对年轻的法律部门。1999年《韩国仲裁法》几乎对仲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是一部综合性的现代仲裁法;1994年《中国仲裁法》仅规定了一些基本的仲裁法律问题,导致了许多法律漏洞,而且中国仲裁法中的一些规定违背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借鉴包括《韩国仲裁法》在内的先进仲裁法的立法经验,尽快修改和完善1994年《中国仲裁法》。  相似文献   

9.
梁斌 《法人》2006,(1):70-71
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荷兰的国家风险水平极低, 韩国国家风险水平居于中下,俄罗斯国家风险水平则属较高之列,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家风险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一、该案认定补贴以及计算补贴利益的部分情况 2006年10月31日。美国新页纸业集团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铜版纸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2006年12月1日,美国商务部选择中:国最大的两家铜版纸生产/出口企业,  相似文献   

11.
韩国的法官选任制度体现了一定的法律文化背景。目前在中韩初任法官选任制度比较方面,相关文章并不是很多。通过对中韩两国初任法官选任制度做比较式探讨,展现两国在初任法官选任方面严格科学的制度设置,可为我国当前法院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拉美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区域。那里丰富的资源和宽松的自由贸易政策环境,使得很多国内企业羡慕不已,纷纷高歌猛进,去拉美国家投资建厂,或奋力开拓在拉美的贸易业务。我国与中南美国家的贸易年均增速37%,双边贸易额由2001年的15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505亿美元。在投资方面,据商务部数据,2005年,拉美首次超过亚洲,成为中国最大投资地。  相似文献   

13.
“入世”后我国应诉欧美反倾销指控的难点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盟和美国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2 0 0 1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过 70 0亿美元 ,中美双边贸易额超过 80 0亿美元。欧盟和美国对华贸易额之和占中国 2 0 0 1年贸易总额的 30 %。同时美国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欧盟是中国获得政府贷款最多的地区 ,维护良好的中欧、中美经济贸易十分重要。随着中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额的增加 ,贸易纠纷尤其是反倾销案件也逐年增多 ,从 1 979年 8月到 2 0 0 1年 8月 ,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共遭遇 42 8起反倾销指控 ,其中欧盟 91起 ,美国 83起 ,欧美对中国反倾销案件占同期外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总数的 4…  相似文献   

14.
2012年9月6日,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在中国国内企业刚刚经历了美国光伏"双反"案的"寒流"之后,欧盟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已入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的致命性打击。而在2个月后,也就是2012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制度在韩国是一项很成功的制度。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韩国行政复议组织体系的别有特色。中韩两国同为亚洲近邻,都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传统上都属中华法系,研究韩国行政复议制度中的先进之处对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邰婷婷 《法人》2004,(9):102-103
欲上市企业不仅要花大力气去满足发审委的硬性规定,还要费尽心思去了解发审委对现在舆论的看法。企业上市能否过会,是否真的存在潜规则?7月份对于那些准备上市的企业无疑是冰火两重天。2004年4月,股市进入绵绵熊市状态,但是新股发行速度却超过往年,上半年共有90家企业提出首发申请,有62家企业顺利通过,过会率是69%。仅6月份,发审委共召开了13次发审会,接受审核的公司达43家,其中29家获得通过,审核家数创出发审委制度改革以来的最新纪录。据悉,到6月末,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已经达到去年筹集资金总量的57%,上半年新股发行任务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7.
《政法学刊》2019,(1):56-61
目前中韩两国人员交流日益频繁,他们大多数是通过租赁房屋方式在对方国家生活。因此,了解中韩两国房屋租赁立法的异同,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因对彼此法律制度认识不同而造成的纠纷。中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出租人和承租人合法订立房屋租赁合同有直接影响第三人权利的效果。韩国法将传贳权规定为一种物权,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登记租赁权。韩国为了有效地利用传贳制度,保护承租人的利益,专门制定了《房屋租赁保护法》。  相似文献   

18.
继日本、美国之后,欧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0年以来,欧盟经济增长率维持在3%-3.5%之间的较低水平。欧盟内部失业率严重,其中德国2001年的失业率超过10%,失业人口达到429万。中方在中欧贸易中一直保持比较大的顺差,其中2001年中欧贸易总额为1053亿欧元,中国顺差457亿欧元,约相当于欧盟当年对外贸易逆差总和。2002年以来,欧盟对外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中欧贸易中,欧盟贸易逆差继续存在。2002年1  相似文献   

19.
欧盟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是欧盟提起反倾销指控的最主要目标。在近年来对华实施反倾销的众多案件中,"非市场经济"问题是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反倾销案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绝大多数的反倾销调查中,欧盟是以替代国价格来确定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使中国产品在调查中被认定有较高的倾销幅度,以至于在终裁时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或者是价格承诺。可以说在欧盟反倾销法中,"非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出口企业的最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剑文 《现代法学》2012,(2):130-137
中德两国互为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国。《中德税收协定》自1985年签订以来,成为两国解决双重征税和防止逃漏税问题的法律准则。然而,《中德税收协定》实施后,中国不断地推进税制改革,两国间经贸往来出现了新的形式,与此同时,国际税法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因此,适时修改《中德税收协定》是必要的。尽管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已有所发展,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仍是资本输入国,在修订《中德税收协定》时,应当坚持来源地管辖权为主和适当兼顾居民管辖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