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法速递     
《法律与生活》2011,(1):64-64
“新拆迁条例”二次征求公众意见 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再度就“新拆迁条例”立法征求公众意见。行政法规出台前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再度就"新拆迁条例"立法征求公众意见。行政法规出台前两次公开征求意见,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中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了向社会征求车船税法草案意见的结果.被称为“新拆迁条例”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也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部立法草案关系到公民的重大权益,社会极为关注.民主立法因此成为近期热议的公共话题。  相似文献   

4.
对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拆迁矛盾和拆迁“官司”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较之以往的拆迁管理办法,新办法做了“较大的实质性修改”。但是,笔者认为,新办法仍然不够完善,应当充分征求各界意见并作缜密修改。1.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程序不够清楚城市房屋拆迁是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按照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互8条的要求,房地产开发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必须首先依照法定程序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建设用地,而“…  相似文献   

5.
《中国审判》2011,(1):24-29
拆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其之上,凝结了被拆迁方、拆迁方以及其他关注此类问题者过多的注目、疑问、热情、愤怒、迷茫以及思考。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拆迁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对拆迁问题的规范自然就难以避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旧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因遭遇重重困难、饱受种种质疑从而被废除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于2010年初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针对此稿,本刊曾约请数名国内知名学者展开评述。然而,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却一直不见下文,新条例迟迟不出台。但现实中各地因强拆而发生的悲剧却依旧频繁上演,继续考验着国人的神经。在这种情况下,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再度就"新拆迁条例"立法征求公众意见。在这部征求意见稿中,有不少条文根据上一次征求意见中收到的意见进行了调整与修改,体现了公开透明、全民参与、民主立法的精神,颇受好评。但对条文中一些内容,社会各界依旧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征求意见稿中第二十五条体现的将行政强拆变革为司法强拆的内容,就存在较大的争议。为此,我们约请国内知名的行政法学者针对由行政强拆到司法强拆的转变发表意见,以期对拆迁条例的尽快完善与出台提供更多的参考,从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众 《中国司法》2010,(5):105-106
千呼万唤,甚至“流血牺牲”,我们终于迎来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诞生,终于盼到了结束野蛮拆迁、暴力拆迁的希望和曙光,尽管目前还仅仅是在征求社会各阶层广大民众意见的过程当中,尽管这一具有划时代社会进步意义的文件尚处于“襁褓”之中,但我们还是完全可以作出这样一个评价:这将是创建以民为本的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论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公民私有财产权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及附属物所有权、预期收益权和其他相关权利。公民的上述财产权能否得到全面合理的补偿,是确保城市房屋拆迁平稳实施的关键因素。而现行拆迁立法没有区分商业拆迁与公共利益拆迁,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宪法》有关公民财产权保护的条款及征收征用条款。目前,备受关注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新拆迁条例,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但在各方利益的博奕过程中,改法阻力依然很大。目前很多地方仍在大规模实施强制拆迁行为,由此引发的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问题仍极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因“暴力拆迁”和“暴力抗拆迁”等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召开第三次拆迁条例修改专家研讨会,提出要抓紧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拆迁条例》)。  相似文献   

9.
刘源 《检察风云》2011,(2):40-41
倘若评选具有符号意义的2010年法治事件,那么,新拆迁条例向社会广泛征求民意这一事件无疑应当成为其中之·。从年初到年尾,国务院法制办两次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征求意见稿.问计于民,这在中国立法史上尚无先例。  相似文献   

10.
毛姗姗 《法制与社会》2011,(17):151-152
近年来,因大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而强制拆迁,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日益严重。2011年1月1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即"新拆迁条例")出台,其出台的过程堪称曲折,共经历了四年的酝酿、两次全国性公民讨论,且汇总了超过十万条意见。基于此,本文将以新拆迁条例的变化内容为依据,阐明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对立统一关系,分析新条例中两者相互博弈之表现,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寻得行政公权力与私权利之和谐。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自1991年6月1日起实施,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修订草案,并于2001年1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新条例)。新旧条例均赋予了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权利。由于新条例关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拆迁的规定比较原则,为了进一步规范行政强制拆迁的实施,建设部根据新条例制定了《城市房屋  相似文献   

12.
易靖 《公民与法治》2010,(22):17-18
今后,强制拆迁拟全部由法院作出裁决,行政部门不再决定是否强拆。新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新版中,“行政强拆被取消”。  相似文献   

13.
惊鸿 《政府法制》2010,(3):19-21
江平:新条例要弥补物权法的遗漏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物权法专家起草组负责人 到底谁是拆迁的主体?物权法第42条对此的规定并不清晰,征收的主体与拆迁补偿主体是否是同一主体?地方政府认为其是征收的主体,而非拆迁补偿的主体。对此,我们法学界持不同意见,认为征收的主体就应该是拆迁补偿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三月的“两会”,民意澎湃。在人民网两会调查中,“依法拆迁”位居百姓关注话题的第二位,而两会中,被称为“新拆迁条例”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如何在拆迁变法中求解城市发展的和谐之道.成为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法治考题。  相似文献   

15.
江平:新条例要弥补物权法的遗漏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物权法专家起草组负责人 到底谁是拆迁的主体?物权法第42条对此的规定并不清晰,征收的主体与拆迁补偿主体是否是同一主体?地方政府认为其是征收的主体,而非拆迁补偿的主体.对此,我们法学界持不同意见,认为征收的主体就应该是拆迁补偿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欧木华 《法人》2010,(1):11-11
r据日前报,新拆迁条例拟有四大变化。但比较明显的事实是,新拆迂条例对地方政府有很多“禁止”、“不得”的规定,却相对缺少明确的惩戒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妮娜 《法制与社会》2010,(11):161-162
2001年6月6日国务院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200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目前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所适用的条例。该条例在近十年的城市房屋拆迁中发挥了重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上位法的相继颁布,其缺陷和不合时宜的部分也日渐突出,所以,如何更好的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下简称“条例”)就成了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1月20日,8位学者获邀参加国务院再次组织的立法座谈会,讨论的条例草案名称也由去年12月16日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拆迁补偿条例》,更名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专家透露,新条例草案中,“拆迁”的概念即将成为历史,并由“搬迁”的概念取代(1月21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月,征收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拆迁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作废,全国范围的"拆迁新政"由此开始施行.新政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将强拆的权力从行政部门剥离,而统统给予了法院. 在制度变化发生之后,公众开始关注"拆迁新政"是否能实现"征收条例"设定的目标.发生在湖南长沙的彭建斌强拆案,就涉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的界定和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立法的两大难题。公众参与具有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之功能,是合理界定公共利益、确定补偿标准的有效途径。因此,将公众参与中的听证和协商机制引入"新《条例》",有助于走出城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的立法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