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美国有一个16岁的年轻小伙子,在一家著名的五金公司当售货员。他月薪极低,但仍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只要埋头苦干,就会大有前途。他做事永远抱着服从的态度,处处小心留意,希望获得经理的赏识。谁知经理对他的印象却恰好相反。一天,他被唤进经理室,遭到一顿训斥,最后经理告诉他说:“老实说,你这种人根本不配做生意。你有一身力气,我劝你还是到钢铁厂去当工人吧。”这一番训斥、对于那位小店员来说,犹如平地响雷。但他并没示弱,他还击说:”经理先生,你当然有权将我辞退,但你无法消磨我的意志。你说我无用,这是你的权利,但这并不会减损我的能力。看着吧,迟早我要开一家大你十倍的公司!”吹牛吗?没有。受辱成为动力,他努力上进,不几年,果然有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美国玉米糊大王斯泰雷先生。  相似文献   

2.
也许是第三十三次抬起手腕来看表了吧,直到这时,我才想到了作为记者而不仅仅是旅客的职责,罪过!于是我撇开因飞机误点而产生的焦躁,开始观察候机大厅里的众生相。那位西装笔挺的小伙子,已经是第七次走过工艺品柜台前了吧?他踱着,看着表,我想柜台里那尊弥勒佛是看了他的焦急相才咧嘴笑的吧。大厅里那些穿制服的人却不笑,也不开口,看来丝毫不打算为飞机的误点作任何说明。这边,一位从长沙发站起来的老先生忍不住开口了:“请问,飞往香港的303航班什么时候到?”一位漂亮的工作人员答了一句温和的废话:“等着,飞机来了播音器会响的。”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7,(6)
自《南风窗》推出“个人成长、生命成熟、事业成功”的口号以来,“城市故事热线”不断接到读者的来电,在电话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倾诉了同一个心声,那就是:不满足现状,却又找不到奋斗的突破口,我该怎么办? 一个沉迷千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人是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的。但同时,仅仅是不满而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去做,那么成功一样是遥不可及。一名海南读者打电话来,诉说自己在海南打工几年,却仍然是打工仔一名,他说自己自学了不少知识,却苦于无法进入白领阶层。他也曾多方尝  相似文献   

4.
救救孩子     
《南风窗》2015,(8)
<正>春节前,一位同行朋友说某培训学校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拉着我一起去给讲讲。去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所为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提供课外辅导的民间机构,当时在举办冬令营。我们的听众自然都是小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能理解我以我的方式所讲的爱国主义及相关问题,我是不确定的。好在我的那位朋友擅于和小朋友沟通,他告诉孩子们,爱国要从身边做起,先要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他讲到,好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孤单,并提问:如果父母给你们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你们愿意吗?有的孩子说,愿意。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说,不愿意。  相似文献   

5.
苦衷     
都说如今的大学生狂妄、清高、不可一世,这话看来不假。别的不提,就说我们新来的那一位吧。本来,作为一科之长,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巴结他讨好他,我只不过是按惯例为他庆贺生日,他的生日就在昨天,我在一家虽算不上一流但还算体面的卡拉OK歌舞厅订了座,还买了一个大蛋糕,决定到时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顺便提一句,以上所有开销均由本人自掏腰  相似文献   

6.
等了有十几分钟,大师还真回了电话。他懒洋洋地说:“你有没有搞错啊?现在才五点呀!你睡不着觉,也不想让别人休息好是吧?可你要明白,我如果休息不好,哪有精力为你排忧解难?”鲍春花忙说:“对不起,我是让她给弄胡涂了,一夜没睡,懵懵懂懂,  相似文献   

7.
一捧青菜     
乡下的表哥进城来看我,带来了一大袋青菜,这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啊!一时恐怕还吃不完.我把青菜分了几捧,打算送给邻居们. 我按响了对面301室的门铃.屋内传来一个男孩子稚嫩的声音:"谁呀?""我是对面302的,麻烦你开一下门好吗?"男孩子很老练地说:"有事你就在外面说吧!"我怕男孩误会,十分诚恳地说:"我想送一些青菜给你们尝尝,你开一下门,我放下就走."男孩子还是不开门,他说:"我妈说了,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你还是走吧!"随后,门里传来"啪"的一声,是男孩子给门锁上了保险.  相似文献   

8.
清华我常去     
暑假,一个MM来到北京,某老兄自告奋勇,提出带她去清华转转,并对MM说:"清华我常去。"两人在校园里游览了一上午,感觉甚好。中午,该吃午饭了,那位老兄说:"去清华的食堂吧,有个万人食堂面积巨大,外校的也能用临时饭卡,我常去。"  相似文献   

9.
友情如鞭     
一次,一个陌生口音的人打电话来,请求我的帮助,很肯定地说我们是朋友(我们就称他D吧),相信我一定会伸出援手。我说我不认识他啊。D笑笑说,他是C的朋友。我不由自主地对着话筒皱了皱眉,又赶紧舒展开眉心,因为这个C我也不熟悉。幸好我们的电话还没发展到可视阶段,我的表情传不过去,避免了双方的槛尬。  相似文献   

10.
以退为进     
美国著名保险业推销员白莱克经常利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有一次,他闯进一个办公室,还没有开口,对方就打趣地说:“你是我今天上午见到的第五位推销员了。”白莱克立刻从此话中嗅出味来。他非常客气地说:“我知道你今天是没有兴趣听我的话了。好吧,以后见。”对方望着白莱克的背影,笑着说:“你倒是第一个聪明的推销员,我还没说你已经明白了。”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全接触     
《南风窗》1998,(8)
4月,刚当选为总理的朱镕基首次出访英国。在一次酒会上,他对数百位英国高层政财人士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摘要如下: 我今天下午会见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希思首相。我向他们请教怎么样当首相。(笑声)因为,我仅仅当了两个礼拜,而他们当了几十年了。(笑声)我明天还要向布莱尔首相请教,因为他比我早当首相320天。(笑声) 我已经连续三次公开宣布中国的人民币不贬值,还是(有人)不相信。有一个美国人叫Mr.M·Miller,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告诉我,你以后不要再讲人民币不贬值了,你越讲,人家越不相信。(笑声) 因为在上一次的金融风暴里面,有一个国家的总统,他宣布他的国家的  相似文献   

12.
开心酒吧     
戒烟某先生患有心脏病,医生劝他戒烟,并且说,如果不能一下子戒掉,可以先改成每天饭后抽一支。一个月后,他又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发现他又有了胃病,大惑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因为我为了遵守您饭后一支烟的建议,每天吃饭次数过多而且不规律吧……”  相似文献   

13.
采访妻儿 有一次,有记者向冯巩提出要求说:"我想采访您的妻子和儿子." 冯巩笑着说:"我的妻子和儿子,除了是我的妻子和儿子外,和别人的妻子和儿子没太大的区别,所以,还是不要采访他们." 那位记者紧接着说:"您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大家很想了解你您的另一面,您不让采访怎么行?"  相似文献   

14.
抽身谋大计     
领导艺术可谓千万种,不包办代替,可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英国大出版家诺思克利夫一生中做了许多事情,如果换了别人,早已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许多朋友对他这种才干深感惊讶。他说:“我只担任指挥工作,一切事务性工作都交给那些能够胜任的人去做。我自己把精力放在计划创新上,一旦计划出笼,我又去考虑新的计划。”美国国家计算机公司经理帕特森也有同感。他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做的事情。”他认为一个领袖人物应该是机器的设计者而不是机器的制造者。他做过这样的试验:自己离开公司一段时间,结果发现整个组织丝毫不受影响、一切工作照常进行。美国山大铁路公司总经理斯托雷先生在年轻时、上过一次“劳而无功”的当。那年他才20岁上  相似文献   

15.
去年年底,挂在广州街头地摊上的挂历有那么几款“三点式”在探头探脑,曾有人因此预言:“三点式”将领导挂历新潮流! 若干日子过去了,在广州市民的客厅中似乎难以查找“三点式”挂历的行踪。也有人说:“我看见了,就在谁谁的寝室!”却有一位妙龄姑娘宣称:“如果我看到我的那位挂那种东西,我就跟他吹!肉酸(肉麻)死了!”“三点式”挂历都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16.
开心酒吧     
《工会博览》2006,(2):43-43
给傻瓜让路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那位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  相似文献   

17.
问:我作为公司的资深员工,最近被调入一个新部门做项目主管,新部门的领导也是刚调来的,他怀疑我是上级领导派来的眼线,总是时时提防,甚至逐渐削减我手头上比较重要的工作,更过分的是  相似文献   

18.
几天前,朋友的妻子阻止了一件事—— 朋友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手机促销商打着一家电讯运营商的旗号打来的,里面甜美的声音说,预缴电话费几百元,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智能手机.朋友很是心动.他的手机用3年了,大屏智能的那种.“400元,每月返还到话费里?行啊,我订一个吧.”在他身边的妻子问“什么事?”他说了.妻子说,先不订,她知道有一种“更好的手机.” 他回答对方“我再考虑一下.”放下了电话.  相似文献   

19.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20.
闯进来一匹“黑马” 1976年春的一天,香港某大厦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门打开了,一个身穿工作服牛仔裤的年轻人急匆匆地闯进来。一看,不对劲,里面已不少人,一个个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低头望,只有自己穿的是工作服牛仔裤,真有点不是味道。他是被一段奇怪的招聘广告引来的:“阁下对目前处境感到不满,如希望有所改变者,清到香港××中心二楼一谈……”真怪,谈什么,没说明;公司的名字,也没有。越怪越要弄个水落石出。他向老板说了声“要去看病”,穿着工作服就跑出来了。等着等着,从早到晚,比他迟来的人一个个都走了,他问接待小姐:“我很早就到了,怎么还轮不到我呢?”“耐心等待吧。”话也不多说,接待小姐只用眼梢瞟一瞟他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