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北方领土"外交是日本对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2日,小泉"巡视"了北方四岛,日本对俄政策发生新的转变。总的来说,在今后较长一时间内,日本政府的北方领土外交不会有大突破,受领土问题的制约,日俄关系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领土问题优先同时辅以经济合作,仍将是日本今后对俄政策主轴。  相似文献   

2.
日俄关系在日本的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彰显外交的自主性,改善周边外交状况,推出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首先,日本建议绕开领土问题,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彻底改善,也为最终解决领土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提出日俄在争议领土从事"共同经济活动"的建议,旨在与俄罗斯在争议领土进行"共同"开发,获得俄罗斯默认日本对争议领土具有主权权利,以便打开日俄关系的大门。第三,日本试图通过调整对俄政策改善周边关系,维护日本在周边外交中的有利地位。但是,日本的对俄政策依然受到内外因素限制,俄罗斯不会轻易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本国内舆论也不可能支持政府在领土问题上让步,日俄之间也不可能在领土问题上达成共识,日俄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很难脱离政治环境而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俄合作具有局限性,日本的周边外交仍然陷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北方四岛的领土归属问题是钳制俄日关系的症结所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各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以前均有所改善,而唯独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进展不大甚至一度呈冰冻状态。 今年春天,俄日关系渐有转机。6月份,在丹佛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东京和莫斯科友好地坐到了一起,桥本首相对叶利钦总统说:“要通过我们俩来建立一种新型的日俄关系”,从而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那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民主党取代了长期垄断日本政坛的自民党,为国内的政治改革送来一缕清新之风。鸠山政权试图摆脱美国对日本的政治束缚,外交政策上强调与东亚国家及地区的合作关系,并暂时缓和了因领土争端而陷入僵局的日俄紧张关系。但是,随着鸠山政权的倒台,以及此后的民主党政权逐渐回归"向美一边倒"的保守主义政治态势,致使日俄领土争端急速升级,双边关系的维系也仅停留于经济窗口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华认识研究的前提是完成对概念的界定与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围绕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考察日本政界、经济界、舆论媒体、学界、民界各自发生的作用,能够发现日本社会对华认识的生成路径:政界的对华政策与经济界的经济利益谋求结合形成某个时期的日本对华认识框架;舆论媒体在此框架之下展开具倾向性的宣传,使此认识框架更加明晰;在此基础上,学界的研究与其遥相呼应,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信息化的发展及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利益纠葛使民间团体和一般民众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应实现对日本社会各阶层对华认识形成的原因、过程、影响力等进行全面、综合、详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随着日本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 ,日本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修宪浪潮。日本右翼势力、政界、普通民众的推动以及国际势力的鼓励是促成日本修改宪法的几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修改宪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发展、军事行动及影响等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国学界开展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这一课题也是日本学术界关注的研究对象,相关成果亦较为丰富。日本学界对于东北抗联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东北抗联的组成建制及活动的研究,二是东北抗联的活动对殖民当局政策影响的研究,三是"马贼"及"大陆浪人"等武装力量与东北抗联关系的研究。虽然日本学者在史料获取途径与研究思路等方面都与国内学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某些观点与结论也值得商榷,但是日本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国内的东北抗联研究无异于他山之石,在批判的基础上亦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随着17世纪末沙俄势力逐步向远东扩张,原本天各一方的日本和沙俄开始成为邻国,两国的领土纠纷也由此产生。在两国接触初期,相比于沙俄积极在远东开疆拓土,当时的日本则希望通过"锁国"来防止外来势力的威胁。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造成了早期日俄关系中俄罗斯长期处于主动的局面。这种局面真正发生改变,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其外交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日本将长远目标瞄准了朝鲜乃至中国,所以急需建立稳定的日俄关系,《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正是这种外交理念的产物。然而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也威胁到俄国的利益,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战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日俄间领土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两国就携手在远东拓展势力范围达成了默契。这种局面直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才被打破。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两国关系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日本参加TPP谈判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对未来内政外交走向的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日本因参加TPP谈判将面临是继续保护农业还是扩展制造业出口以振兴经济的矛盾;其次,在政治方面,由于参加TPP谈判日本将面临由于各利益集团冲突引起的国内政治矛盾;第三,在外交方面,因为参加TPP谈判,日本将与美国围绕以农业为主的市场开放的程度问题进行博弈,同时也陷入如何协调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的关系的矛盾。文章认为日本将不会在短期内解决这些矛盾,而只能在国内政界重新整合与国际格局进一步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正>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成为学界和政界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收录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范佳睿和翟崑以规范为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与东盟关系从遵规到立规的变化过程,提出应推动由东盟规范中国,向中国与东盟共同规范地区秩序的转变。该研究有助于实现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具体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与日本的关系更因北方四岛问题而陷入长期僵局状态。俄罗斯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1994年初提出“全方位外交战略”,注重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但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明显的进展。1997年以来,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安全、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强劲发展势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引起世人瞩目。同时,在日本乃至世界各国的政界、金融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探讨日本金融国际化问题的专家、学者逐渐增多,且众说纷纭。归纳他们的观点不外乎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国际化促进了日本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提倡加快其步伐;另一种观点则强调由此引发了日本国内金融政策失效、国际金融摩擦增多等问题,主张对其持慎重态度。笔者认为,金融国际化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日本继贸易大国、科技大国战略之后而确定的又一国际发展战略,其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影响。本文拟就日本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前景等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正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内容,学界就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以及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在中美权力转移的背景下,这一讨论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贺凯和冯惠云注意到,由于学界在国际秩序的定义及其转型机制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造成各种争论各执一词。两人通过引入国际秩序的综合定义并对其进行分层和分类,区分了国际秩序转型的三种不同形态。该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国际秩序的立体、综合图像,有助于我们全  相似文献   

15.
2014年,菲律宾国内政治局势因为"猪肉桶案"而引发剧烈震动。众多参议员、众议员和政府高官被爆出贪腐丑闻。阿基诺因为"支出加速方案"被裁定违宪以及通过修宪以实现连任的企图而受到多方指责。经济形势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成果无法惠及普通民众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困境。菲律宾将中菲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的程序仍在继续。与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关系的增强进一步刺激了菲律宾敢于继续恶化中菲关系的冲动。  相似文献   

16.
论"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整个世界蔓延的"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已引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争论.但美国国内大多数政客和理论家仍然在"反美主义"形成的原因问题上制造种种偏执的理论来误导美国民众和国际舆论.这不仅不利于美国自身的反省,也元助于美国化解由于它自身的错误而导致的遍及世界的反美情绪.笔者在此对"反美主义"形成的历史和客观现实根源作一番分析,以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西方国家常以其透明和活泼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傲,并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培植民主政权。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与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时,应该如何在东南亚国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并赢得这一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相对复杂地区人们的好评甚至有力的支持。本文旨在观察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并以此推断"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运用统计模型对2014年"亚洲晴雨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是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赢得民众支持的关键所在;其次,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也会左右他们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姜昊求 《当代韩国》2023,(1):116-128
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美欧与俄罗斯陆续推进制裁与反制裁。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加剧,对各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大,各国政界、学界基于自身不同状况及所处的不同国际环境,对自身经济安全进行了重新认识,各国学者提倡维护经济安全的声音日趋增多。韩国学界也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多数韩国学者基于韩国所处国际环境界定韩国的经济安全,并对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因素、韩国核心产业等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分析韩国学界经济安全问题研究趋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近期韩国学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经历和目标利益的不同,东盟各国对中国的意图判断以及影响分析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学界和政界从不同的维度强调了东盟对华的身份定位,如朋友身份论、敌人身份论和身份不确定论,其战略选择分别对应顺从合作论、对抗制衡论以及两面下注策略。文章摒弃了朋友或敌人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并力图打破不确定论对身份问题的悬置,从另外一种理论视角考察了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身份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邻居大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部分,在更深层上影响到东盟对华的战略设计,包括"安全距离"是邻居大国外交的基本前提,"多边接触"是邻居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引导"则是邻居大国外交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波兰问题"是19世纪俄国政治中无法回避的因素,却一直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在1863年波兰爆发独立事件后,俄国政论家斯特拉霍夫、卡特科夫、阿克萨科夫等人分别从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波兰问题"及国家利益、民族文化身份的关系,体现了十九世纪俄国社会中民主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