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其独特的口语写作风格在法国文坛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被称为一部"颠覆性"的小说。这种"颠覆性"首先是由小说以口语进行创作造成的。塞利纳以口语针锋相对地攻击传统小说中的书面语,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层面的对话,使小说具有了多种声音并置的复调效果。在口语与书面语冲突的推动下,小说人物的意识更加鲜明,不同意识所代表的立场构成不同的声音,使小说复调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作者的内聚焦叙事视角赋予了人物意识以明显的独立性,使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读者与人物的对话得以实现,小说的复调效果以多维的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董艳丽 《法国研究》2004,(1):220-225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相似文献   

4.
狂欢节文化在西方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它促成了小说的产生,更体现为狂欢节文化在此后的整个文学传统之中的渗透和影响。塞利纳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狂欢节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将笑与悲剧联系起来,狂欢与世界末日联系起来,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独有的颠覆性力量。本文试从《茫茫黑夜漫游》中的狂欢思维和狂欢视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讨狂欢节文化在这一特定文本中的体现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硕 《法国研究》2014,(1):49-54
法国作家皮埃尔·加斯卡尔(1916-1997)在1953年接连获得两项文学奖——中篇小说《死人的时代》获得龚古尔奖,小说集《野兽们》获评论奖;4年后,《东大新闻》刊载了彼时正在东京大学攻读法国文学专业的大江健三郎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大约半个世纪后的2005年,大江健三郎在长篇小说《别了,我的书!》中重新提及自己初登文坛的此部作品,其中深意,耐人寻味。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述《奇妙的工作》与加斯卡尔短篇小说集《野兽们》中的《难辨狼与狗的时刻》之间的关联,浅析二者的创作动机背景和动机,从而试图对作品的深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塞利纳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塞利纳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是其小说创作的背景与重要主题,也是主人公形象构建的关键因素。塞利纳选取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将自己的战争经历融入到主人公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描述了战前、战场上、两次大战之间以及战后主人公的不同境遇;以"编年史家"的视角,将战前危机中的"受害者"、战争中的"失败者"与"不幸者"、"流亡者"的遭遇赋予八部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却通过战争串联成同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普通法国人的"战争史"。  相似文献   

7.
李实 《法国研究》2021,(2):83-93
女性书写在女性掌握权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妇女城》和安娜·德·法兰西的书信集《给女儿的教诲》为考察十五至十六世纪法国的女性摄政制度提供了文本基础。通过解读源自权力核心阶层的女性创作,展现特定历史时期法国女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和困境,揭示其社会政治处境与文本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和发声策略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女性书写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的双重构建。  相似文献   

8.
山飒是旅法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在法国已获多种奖项,其中,《裸琴》一书用人"琴"合一的方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通过对山飒小说——《裸琴》进行细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建构的独特性,从"琴"人合一、文本的双重架构、诗意小说的建构、对历史的还原感悟以及女性视域下的《裸琴》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裸琴》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9.
一张忧郁的、饱经风霜的面孔,双颊削瘦,两眼深陷,额头布满皱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塞利纳(Céline,1894—1961)晚年的肖像。自从他的小说《在茫茫黑夜中的漫游》问世以后,他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法国文坛最孤独的作家。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浪漫诗人诺瓦里斯呼吁"将世界浪漫化",E.T.A.霍夫曼则在《自动机》中对18世纪的机器人技术施以"浪漫化",赋予当时轰动全欧的机器玩具——"土耳其棋手"以语言、思维等方面的神奇能力,令其超脱于人类的认知和控制,成为高深莫测的"土耳其预言者",而人类则沦为受其摆布的"自动机"。本文从小说与历史现实的互文关系入手,指出小说从三方面对"人造人"技术的神秘化处理,从而彰显出浪漫精神的主旨:揭示技术理性鼓动下的人类的造物主实践将会招致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7年,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用以阐释和修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次年,她在克吕尼举行的"语言学与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论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但不再涉及巴赫金,而是更加独立地论述了互文性机制.这两篇论文不久就分别收入了克里斯特瓦的理论专著《符号学--符号分析研究》①和"如是"小组的集体论文集《整体理论》②,从此成为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奠基性文章.  相似文献   

12.
程平 《法国研究》2015,(1):1-11
《查理周刊》继承了其前身《切腹》杂志目空一切、尖酸刻薄的精神,是法国颇具激进自由主义传统的讽刺性杂志。它用大量篇幅刊登一些搞笑、伤人甚至蓄意挑衅的漫画,讽刺极端右翼分子、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总统、富商、各种意识形态等。在《查理周刊》遭受伊斯兰极端分子恐怖袭击的大背景下,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前世今身可以分析《查理周刊》在法国赖以生存的政治土壤和社会氛围,揭示该刊在法国民众中的影响力和象征意义,并表达作者个人对"我是查理"和"我不是查理"这两个貌似矛盾口号的独立思考:前者是捍卫言论自由的誓言,而后者则强调的是对言论自由这一原则不同维度的微妙理解,探讨的是新闻自由背后的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3.
李宜 《法国研究》2014,(1):38-42,30
在中国和法国的近代史上,辜鸿铭和迈斯特是两位时代的逆行者,他们出生在变革时代,却都坚定地捍卫各自的传统精神。本文选取二者最具代表性的论著《中国人的精神》和《论法国》,从中提炼出贯穿于其生命实践的基本论点:"欲以理想之中国传统改造人类文明"和"欲以对人性的洞察挽救法国社会"。他们的思想至今依然有生命力,因为点中了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自由和权威。  相似文献   

14.
《远游》     
徐枫 《新民周刊》2020,(1):95-95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由116个速写、随想、当代故事、历史传说组成,一部兼具组诗与史诗特质的奇妙作品,展现一个无比开阔的、多层次的世界,轻与重在此交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作者以更具哲思的视角进入现实与历史,不断行动的同时不断观察,如记录一位也许正在记录"我"的邻座游客:我们互为互文。  相似文献   

15.
唐果 《法国研究》2014,(3):57-61
在古典悲剧研究中,戏剧效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因素。基于所有的戏剧文本都是建立在观众的视觉感官上,光影交织的"戏剧效果"则是实现剧本到舞台转化的有效元素。此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十三世纪,纪君祥著)和法国古典悲剧《中国孤儿》(十八世纪,伏尔泰著)中暴力场景的对比学习,展现"暴力"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从而总结出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美学观念.换而言之,此研究意在阐明中法古典悲剧中不同的礼仪规则,各自暴力的表现方式,以及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法国研究》2013,(3):34-38
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悠悠岁月》在写作手法上可谓独树一帜,在“社会自传”的基础上,它彰显了女性自我书写的非凡和大气。作者用印象派的本色笔触再现作为女人的真实生活,一张张老照片则充当了时代的标志,将个人和集体的回忆同时激活,加上互文手法的频繁使用使得整个作品意义更为丰富,可读性强,而对女性身体特征的客观描写则犹如打开了一部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史。  相似文献   

17.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提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中法《联合声明》中,两国元首提出要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法两国作为生物多样性的大国,可以共同担负起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义务,更为有效地履行相关议定书的要求,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开展深度合作。其次,中国可以借鉴法国《生物多样性法》的立法经验,以制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对应的国内法。同时,中国还可以学习法国开展区域合作的方式,从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率先在南海和中亚等区域签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公约"及其议定书,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法国极大地影响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史。由于英美色情图书法的阻挠,《尤利西斯》不能在这两个国家出版。在法国出版界的帮助下,旅居巴黎的美国人塞尔维亚·比奇采取私人版本的形式,成功出版这本小说。法国文艺界人士的引介、推荐和赞赏不但支持了乔伊斯本人,也肯定了小说本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研究》2021,(1):137-172
《外国代理人法》是俄罗斯于2010年代正式出台的联邦法,在法律、政治和社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俄罗斯《外国代理人法》为文本,分析其出台背景及内容,并关注其在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和政治实践。在俄罗斯国家和社会治理意义上,《外国代理人法》成为一种限制外国势力干预俄内政和外国资本资助俄反对派的政治工具。该法的出台与实施,在社会舆论中也形成了对"外国代理人"负面形象的认知,使得被贴上"外国代理人"标签的非营利组织及个人难以在俄开展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外国代理人法》及其法律和政治实践,是我们观察俄罗斯政治运作逻辑、治理方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俄罗斯对西方认知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两国之间签订的条约由两国代表共同商讨成文,在对比分析条约的两种语言版本时,若没有界定条约的官方成文语言,则应该与分析传统翻译文本不同,因为无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分,翻译策略及技巧便无从谈起。因此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义等价"的角度比较《黄埔条约》中法版本,分析中法两国在条约中意义表达上的策略以及该策略下两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意图,并得出如下结论:中法文两个版本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对等;由于条约内容涉及到双方利害关系,整体上语义呈现等价关系;而在不涉及经济军事利益的细节内容上,会出现意义不对等。这种语义"等价"与"不等价"共存的现象既是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各国维护本国形象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